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_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三
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_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三
其二,事实和数字当然很重要,但 只有用一流的叙述手段串起来时,才能 让人印象深刻。而在信息泛滥的媒体环 境中,写出能让人记住的文章就成为必 需。
其三,当然,这种故事导向的职业 心态得建立在独立、客观和公正的新闻 基本原则基础之上。
张:您用什么标准来具体判断一个 商业故事是否一流?
杨:有个很简单的标准,在开头的 1000 字之内,能让读者愿意读下去。我 们不能假定 9 0 % 的人对我们写的报道话 题都感兴趣,但是,必须通过引人入胜 的述评方式吸引那些非话题相关方也能 有兴趣读下去。如果报道只为所谓的专 家和业内人士服务,那么,它就不是商 业杂志,而是专业杂志。商业杂志与更 大众的杂志相比,专业性要更强;与更 专业的杂志相比,大众性则更强。
张:有些媒体也宣称坚持采编经营 分离原则,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当中 一定会有妥协吧?
杨:如果不意识到“内容为王”路 线的重要性以及独立媒体的价值,妥协 肯定会存在。很多媒体的主编既对经营
负责,又对内容负责,我认为这难免会 形成利益冲突。
张:您在《财经》杂志工作过,后 来到《北京青年报》,现在又到了《环球 企业家》,对职业的理解有改变吗?
凡事总得有开始,如果你不去做, 老是停在怀疑和批判的层次,事情可能 永远都没法做。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 济体,经济总量到了这个规模,必须得 释放。国际化的实践难免会有成功和失 败,不能因噎废食。就拿现在西方和国 内舆论推崇的韩国三星集团国际化的成
功案例来说,它到 2007 年已有 70 年的历 史,在消费电子领域与索尼相比肩,也 花了 3 0 多年时间。而中国大部分的领先 企业,尤其是民营的,也只不过有 20 多 年的历史。不能因为他们国际化努力的 一时遇挫,而否定国际化本身的意义。
其次,我一直反对把公司报道和人 物报道截然分开。一个好的公司报道同 时也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公司是由人 组成的,企业家是公司的灵魂,公司报 道势必要提到人,得刻画这个人的性格 及其性格如何影响公司。
张:这就涉及到报道者的立场问 题,如何确立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在商业报道中,公司给记者以直接或间 接的好处,记者很容易心怀感激或被彻
成功,本质上就是“内容为王” 路线的胜利
张:目前,国内的财经媒体都还有 现实的经营压力,来自广告和发行部 门,您如何面对经营部门的压力?
杨:我们这里很少受到这种压力。 如果广告客户提出采编配合,我们不会 采纳。经营和编辑是分离的,两者之间 有防火墙,这是现代媒体制度的基石。 在《环球企业家》杂志,采编和经营是 相互独立的。
——媒体的独立精神,不仅仅包括自己承担采访经费,经济上独立, 不附庸于某个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不管采访对象多有 钱,多有地位,你跟他都是平等的。
——经营和编辑是分离的,两者之间有防火墙,这是现代媒体制度 的基石。
如何讲好一流的商业故事
张志安(以下简称“张”):贵刊提 出“做最好的商业杂志”的口号,在报 道中注重事实之外的观点提供吗?
张:举个例子,一个非常大的国有 企业在海外投资失败了,有些记者或许 会有这样的心态:毕竟是我们的民族产 业,走出去多不容易啊……于是,他在 报道中会透露些许对失败的惋惜。这种 情况可以理解吧?
杨:这种情感在所难免,要完全脱 离很难。我强调,肯定要有媒体本身的 立场,而不是你记者个人的立场,不应 该允许记者把个人的好恶糅合进报道 中。
底控制。 杨:更普遍的心态是偶像崇拜,因
为我们的新闻理念没有很好地确立,记 者一遇见所谓的成功人士,就不可避免 地怀有仰慕之情,再加上如果没有独立 判断,就会极端地“忠实”记录,不做 思考、有闻必录,不去做采访和核实。
要避免这种心态,就得大力培养媒 体的独立精神,不仅仅包括自己承担采 访经费,经济上独立,不附庸于某个利 益集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不 管采访对象多有钱,多有地位,你跟他 都是平等的。
张:这次报道,企业支付了成本,让 记者去国外近距离观察,由于是企业邀 请大家去的,报会 把邀请媒体与媒体报道内容以及是否进 行报道必然联系起来;当然,一个具备 独立姿态的媒体,在决定是否进行报道 以及如何报道时衡量的唯一标准,也是 事件和话题本身是否有价值。
因此,我们把描述“复杂商业环境 里的复杂人性”当作人物报道的最高境 界。任何人和事物,既有其光明的一面, 也有其黑暗的一面,当然要看哪一面占 主导作用。一个优秀的商业人物报道, 得具备一种“史传”撰述者的心态,即 你要确信自己所讲的将来能被视为信 史。为什么我们读优秀的人物传记时, 都能看到主人公非常立体的刻画呢?很 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已经完结,我们可 以做一些盖棺定论的东西,不必为尊者 讳。为什么不能把这种逻辑移植到商业 新闻报道中呢?我认为,这是我们的商 业报道提高公信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 段,否则,你看到的就只是树木,而非 森林。
张:怎样才能让开头的 1000 字吸引 人继续读下去?
杨:这是过去我们传统的新闻学教
42 青年记者·2 0 0 8 年 9 月上
Journalist Camp 记者部落·茶座
育中所缺失的,而西方的一流商业媒 体,则有很多非常成熟的样板可以借 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特写写 作(Feature writing)”的相关技巧。当然, 扎实而客观的采访仍是商业报道的根基 所在。不过,如果采访很扎实,写作很 糟糕,也会让你的传播效果打折扣。当 然,就记者和编辑的专业分工而言,拿 到核心的独家的事实,去讲别人没有讲 述的故事是记者的第一要义,文字上的 加工润色(polish)会有编辑去做。但切记, 糟糕的写作不会被容忍太久。
张:在商业报道中,如何能最大程 度上做到独立?
杨:媒体掌舵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强 调这种独立的价值。比如记者的一篇报 道只采访了一个人,那肯定就是发表不 了的。
张:有人说,真正的独立性在现实 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尤其商业媒体特别 容易受到媒体经营方的控制。如果经营 方自身出了问题,它经营的媒体是无论 如何不可能客观报道的,甚至都不会去 报道。您怎么看?
张:《环球企业家》有句口号是“推 动中国商业国际化”。有推动,似乎就有 立场了,在对中国企业家进行报道时, 你们的立场是什么?
杨:我们说的国际化,是号召遵循 一种通行的规则。我们鼓励中国企业去 接受全球市场尤其是发达市场的检验, 我们会非常紧密地观察这一过程,我们 希望中国也能像上世纪 6 0 年代的日本和 8 0 年代的韩国一样,诞生一批世界级的 企业。这就是我们的立场。比如海尔当 年国际化的时候,国内媒体都普遍质 疑,在美国市场进行高成本的国际化图 什么,我们对此则持支持态度。
张:您好像很鼓励记者用做调查报 道的心态去做商业报道。
杨:我从来都认为,任何一篇好的 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报道。按照“值得 付印”的严肃新闻业务的要求,至少有 3 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证明你获得的事实 是真实的,这样的消息才是可以信赖 的。
但在实践中,坚持这一点很不容 易,很多情况下,都是采访了一个人,就 写了一篇很长的报道,很容易用仰视的 目光去看所采访的商业成功人士,这样 偏听偏信就不可避免,也就无法做到独 立和客观。比如,对于那些非上市公司 (尤其是初创公司)披露的经营数字,有 没有想过得通过其他途径核实一下?即 便是上市公司披露的,也可能有会计问 题。一个“海归”说自己毕业于美国某 某大学,你得去查查这个学校是否真有 这个人……
杨:从来没有。我在《财经》工作 期间,很幸运地经历了它从初创到成熟 再到成功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实 现,本质上就是“内容为王”路线的胜 利,而这又是靠对“独立、独家、独到” 的新闻价值观的不遗余力的坚持,其中 独立媒体的姿态是最重要的。我深受这 种媒体理念的影响,并认为这是一个严 肃媒体必须奉行的价值理念。
张:关于 Google(谷歌)公司的封 面报道,他们请了好几家中国媒体的记 者去总部采访。你们在做这个选题时, 怎么体现你们的立场?
杨:一个媒体最理想的就是有独家 报道,只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家越来越 少,越知名的企业你可能越难去讲它的 内幕故事,更多“独家”体现在视角的 独特,不人云亦云,写出跟别人不一样 的故事。
杨福(以下简称“杨”):对任何媒 体而言,它的内容本质上都是由两部分 构成:事实 + 评论。当然,在商业杂志 这里情形有点复杂。对事实的还原和对 商业事件趋势进行评述,固然都可以分 开提供,但就一流的商业杂志而言,这 两个功能不应该是割裂的。即,你在还 原事实的同时,势必也得把写作者本身
和媒体的立场观点体现在里头,不可能 一味地堆砌事实;在进行评述的时候, 也得有鲜活的案例作为支撑,而不应总 在重复讲述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 理。这也是西方商业报纸越来越杂志化 的原因。就一流的商业媒体而言,提供 一流的商业故事和提供一流的商业洞 见,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记者部落 ·茶座
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
——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十 三
主持: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传播学博士 嘉宾:杨 福 《环球企业家》杂志主编
【观点摘要】 ——任何一篇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报道。按照“值得付印”的
严肃新闻业务路线的要求,至少有 3 个以上的消息来源证明你获得的事 实是真实的,这样的消息才是可以信赖的。
我想说的是,不能把调查性报道单 纯地理解为是去揭露阴暗面。媒体要做 到独立、客观和公正,就得在实践中坚 持“相信常识,怀疑一切”的意识形态, 在对所关注的事物保持最本能的好奇的 同时,也要对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都有 本能的怀疑精神。只有在这种意识下操 作出来的商业报道,才是值得推敲的。
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意识形态?主 要还是因为商业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世界,有很多的不同利益主体。媒体要 做到独立客观,就得做好“旁观者”的
角色,而非成为一个利益相关方。
必须培养媒体独立的姿态
张:具体来说,什么样的企业家报 道符合你心目中比较好的标准?
杨:首先是一种独立判断,一种平 视视角。很多企业家成为某个领域的首 富后,大多数媒体只会用仰视的心态去 歌颂他,而不会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 就变成,他成功了,所以,他做的一切 都是理所当然的对;而一些企业失败 了,媒体则是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心 态,既然他失败了,那么,他的一切都 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思维很容易导致: 大家一窝蜂地去制造出一堆商业偶像 来,但偶像冒出来没多久,就出事了; 或者是企业试错的成本将因舆论的缺乏 耐心而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