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
首先是因为概念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道的发展。
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
我们从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才开展的。
“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闻记者独立调查的结果,是记者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的再报道。
”①中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研究主任明安香教授在《新闻调查》20xx季度评奖会上说:我们和美国的区别在于,美国对这方面的报道是事前报道一在这些事件暴露之前,记者先去介入;而我们现在更多是事后介入和报道更多些。
当然这有多种原因。
曾有中央领导专门在《中华新闻报》上发表谈话,说在我们的官员腐败问题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为什么我们的新闻报道老是只在后报道、在这些人都被绳之以法才报道,而不能在事前报道。
第四,我国调查性新闻报道的一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多是依靠媒体作为党的部门的威慑力完成调查的。
这一点是相对于西方的调查性报道而言的。
因为在西方,媒体大部分是私营或公营机构,媒体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不存在所谓的上下级或领导关系,因此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则更趋于独立与客观。
在中国,除非记者暗访,否则在记者亮名身份后,常常是以上级姿态质问被采访对象,缺少平视,许多事件可能就因为这种无形的威慑力而被掩埋。
当然,在目前一些市场化运作的媒体中,这种状况已经逐渐在被打破。
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前景第一节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前景调查性报道的先锋、作家赵瑜说,“调查性新闻报道在中国的角色和地位暴露出更多的是尴尬和无奈,以至于一些记者和作家只能把调查报道这只脆弱的羊赶到文学小说的草原上去”。
有人说卢跃刚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苦苦地、执着地与强势群体较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这是一个苦涩的黑色幽默。
密苏里大学Rie(国际调查性报道编辑与记者协会)机构的国际联络员瑞克德(joeRigert)在搜集了33个国家(其中2/3是发展中国家)的调查性报道案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性往往要比在发达国家大得多。
中国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就直接决定了调查性新闻在操作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官方色彩,这个特征或许给记者的调查采访活动带来很大便利(在许多调查活动中,中国的媒体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带来更多的是限制与禁区,记者调查的独立性大大减弱。
1998年,中组部通知并安排央视《新闻调查》对“共和国第一税案”进行采访;法院判决之后,《北京青年报》才对海南贪官戚火贵进行了再报道;90年代以后媒体对许多贪污腐化大案如周北方、王宝森、陈希同、邓斌、成克杰等案以及其他高级干部的报道也是比较被动的;2000年7月20日《南方周末》头版“丽水怪案何时真相大白”,标题上己注明“在调查机关帮助下本报记者调查‘卢氏黑帮”,,文中大量内容也只是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事实、结论似乎与记者无关;《南方周末》20xx年2月8日“民权法院有个造假院长”也是“盖棺论定”后的采访;在央视《新闻调查》组,比例太高的调查性报道的选题被否决也令他们疑惑:究竟中国目前是否己经具有了真正做调查性报道的条件也许现在的中国还不是调查性报道的春天,但人们看到了蕴藏在调查性报道背后的机遇—媒体可以借助引人入胜的调查性报道使自己赢得观众。
20xx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如是说:只有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能懈怠,才不会政息人亡。
钱钢在纪实报道国际电视节(中国首次调查性报道研讨会)上讲到:“关键的一点是: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坚持做纯正的新闻,不受污染的新闻,最优秀的新闻。
如果环境好一些就做一些新闻,环境不好就不做,那么新闻就并未成为一种信念。
中国调查报道很难,如果我们不能十米十米地跃进,我们就一米一米地跨越;如果我们不能一米一米地跨越,我们就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如果我们不能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我们就一毫米一毫米地向第四章国佩前。
”所以,不能因目前调查性报道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却步不前,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未来。
未来,调查性报道必将有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这种繁荣体现在:第一,调查性报道的自由度会有所增加,以前不能涉及和报道的领域逐渐都会有所松动或是放开,包括调查范围的广度和调查事件的深度两方面。
这是由于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公众的监督,同时国家对于舆论的引导也越来越重视新闻本身的规律与要求。
民众是监督的主体,当然有知悉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信息的权利,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众不可能花费全部的精力、财力以及时间去了解自己和他人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们只能借助于大众传媒去了解。
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新闻活动,包括调查性报道,是基于民众的授权,代表民众去了解国家和社会中发生的民众应当了解的事情,这一点,足以成为调查性报道繁荣的理由。
第二,形式与手法将更趋成熟,因为媒体相互竞争将趋于理性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与素质的提升,调查性报道的形式和手法将变得更加熟,剔除煽情、炒作、失实等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为因素。
拿《新京报》来说,这份号称“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新闻纸何以散发如此魅力虽然有人说照搬《纽约时报》,可是如果脱离了实际情况,何以在北京这个报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时候,站稳脚跟而《新京报》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理性,其核心报道栏目经常推出调查性报道,其报道手法和方式,己初露理性端倪,如此才会赢得受众青睐。
20xx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上海市新闻从业人员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南方周末》被认为最接近“心目中的理想媒介”,尤其在比较年轻的从业者中更是如此。
这一现象在调查后期的研究中以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多数人认为自己对《南方周末》的评价高过如《纽约时报》等海外报纸,一方面与不常阅读海外报纸有关,另外一方面被访者也表达了对中国新闻媒介实行舆论监督的高度期待。
这意味着中国的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事业有着极高的知识分子道德传统,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来说,没有其他条件比这一因素更诱人了。
所以,对于从事调查性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来说,即是机遇亦是挑战,成功的桂冠从来只戴在那些不畏艰难的人们的头上。
篇二: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中国报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一、我国报纸发展的现状我国报业已成为目前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最明显的表现为报纸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且席卷我国大部分区域。
即便竞争如此激烈,但新报纸的出炉速度仍然不减,报纸传媒这块蛋糕被瓜分得越来越彻底。
最近20年来,报纸数量持续增长,而报纸结构也在随之调整,并逐渐发展成熟,这种成熟和完善不仅表现在报纸总数的递增上,还表现在报纸品种不断丰富,且受影响的省份、地区更为广泛。
报纸传媒现状从广义来说可以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总数持续增长。
截止到20xx年7月,全国共出版报纸1926种;二是品种丰富。
报纸品种丰富首先表现在除普通日报外,增加了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刊。
其次表现在出现了党报、都市报和专业报分割市场的状态;三是影响区域广泛。
目前,报业已延伸至全国区域范围内,并且以省级和地、市级为发展重点。
从狭义来说,我国报纸传媒已形成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格局,我国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报业布局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结构形成我国报纸的结构经过历次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都市类、专业类及其他类别报纸共同发展的结构。
(1)党报地位巩固党报根据等级不同,可以分为类:第一类为全国性党报,如《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国内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二类为省级党报,如《湖南日报》、《浙江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省内尤其是主要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第三类为地市级党报,如《北京日报》、《广州日报》等,这类党报以报道各地区或县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件和时事新闻为主要目的。
党报作为我国舆论宣传的工具、党和国家的喉舌,因此具有报道方针严谨,特点稳定等特点,在新闻内容上把关严格,在新闻编辑上形式较为单一,变化不大,虽然如此,一直以来党报作为机关报都在报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其发行量也具有一定的政治保证,因此在报业竞争中,党报的力量仍然处于稳健地位。
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都市报、专业报力量的壮大,党报如果不进行创新,其弊端会日益突显。
因此党报为扩大发行量,确保自己在报业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开始寻求创新之路。
如一些党报开辟固定的专版来吸引读者,如体育专版、娱乐专版和消费专版,并且在版面编辑上更为活泼生动,这样,既能保证党政新闻占有一定分量,保证党报的政治宣传作用,同时也使报纸更为人性化和大众化,促进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
(2)都市报异军突起我国都市报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之后就飞速发展,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发展至今已经历十年时间。
正式都市报的出现,才使得我国报业市场发展了新的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它彻底打破了党报的垄断地位,促进我国报业市场真正走向市场。
所谓都市报,指的是体现城市(都市)生活的报纸,因此晚报、早报都属于都市报的范畴,从狭义角度来而言,都市报指的是坚持正确舆论指导下,以都市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信息为主要传播特征的报纸,在内容上注重服务意识,着眼于对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在形式上采用平易近人、通俗生动的编辑和报道风格,以客观真实和社会责任为报道规范;在运作上遵循市场化发展规律开拓创新,并在发行和广告上有所作为;在定位上以小见大地宏扬主旋律,活跃报业市场,并成为主流党报的有益补充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