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诗经:《诗经》是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收录了商代、周至春秋中叶期间的作品三百零五篇。

2. 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西汉后期,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 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4.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我国第一步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多余年的重要史实。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5.乐府:“乐府”一词,历代含义不同。

秦汉时原为音乐官署之名。

汉代把乐府创作、搜集的歌词称为乐府。

六朝中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不管合不合乐,都被称为乐府。

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依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成为词曲的别称。

6.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7.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8.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9.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0.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汉代无名氏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

萧统编《文选》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收入“杂诗”,题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及士人的悲愁不遇。

11.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

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韩孟诗派。

1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13.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

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14.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15.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简答题楚辞的文体特征:1从诗风言,铺排夸张,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布局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局势也从四言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汇大量涌现。

此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诗经六艺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1.平淡与醇厚的统一。

诗人惯于运用生活中朴素语言,他多描写最平常的乡间景象,看似全不费力,平淡如水,但却能在平淡的外表下深藏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情景与哲理的结合。

通过写景抒情,抒发自己从生活中领悟到的道理。

在陶渊明的笔下,描绘的事物大多是菊花、青松、幽兰、孤鸟等。

二者都比喻或象征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

3.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比兴、象征等手法。

史记的体例特征:《史记》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王维的诗中有画什么意思:这是美学思想,是苏轼赞扬王维的诗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

王维善写田园诗,亦是出色的画家,他的诗宛若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诗中有画”,需要有三个条件:1)有景物描写,最佳是山水田园诗;2)诗的意境已包含在诗句之内,不是隐喻在诗外;3)诗的意境应当能用形象的画来体现。

满足这三个条件则诗意与画意一致。

李贺的诗歌怪奇什么意思:李贺的诗歌创作以怪奇风格著称,其诗歌的情感都寄寓于“奇诡”的形象之中,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和审美情趣。

在光怪陆离的色彩下给我们带来的是瑰奇橘怪之美,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具体来理解:1.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

自然界、神仙、鬼怪,一切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异彩。

2.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

“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朝中起”,李贺的诗神出鬼没,意境深邃。

3.善用超现实的意象。

李贺可以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他想象天上的银河流云会发出响声:“银浦流云学水声”。

分析题《氓》的女性形象:《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自悔之诗。

她在诗中用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与丈夫热恋、结婚以及婚后丈夫变心、自己受虐的不幸经历。

诗中,前两节讲述了两人恋爱婚嫁,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美好纯真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其次,这是场自由恋爱,说明女主人公走出了包办的“笼子”。

接着是女主人公诉说婚后的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及兄长及族人的讥笑,最可贵的是她不以一种自哀自怜的语气,而只是直叙其事,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坚强隐忍。

最后一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既然他违背了誓言,不念当初,那就算了吧。

女主人公在总结了自己的大半生后,以决绝态度与以往告别,离开负心汉回到家里。

这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勇敢,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她强烈的自尊。

在这个充满浓郁哀伤情调的婚恋悲剧中,女主人公展示了她的真诚,善良和坚强。

在如此的一个时代,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能作出这样的决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表现了女性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经》中的弃妇诗多是女性祈求丈夫回心转意或是自怜身世之作,但唯有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实在的有灵魂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悲的理性认识和决绝勇敢态度成为了她的美之所在。

而她的这种“知其不可为”的悲也令人生怜。

蒹葭的艺术特征:《蒹葭》为四言,语言优美,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大量使用赋、兴的修辞。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浠”再到“白露末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蒹葭》把诗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伊人”音容体貌均无,飘忽不定。

无疑,由于这种虚化,使整个追寻都变得虚幻朦胧空灵起来,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其实是一种心象。

在这里,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都是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其实,“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情感流的洗礼,我们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事业等诸多人生体验遭遇。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本诗充满了神秘感,情景交融,蕴涵了可望不可即的情愫。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

《蒹葭》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营造了这么一片朦胧的美,给人无限遐想。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文章意蕴丰富,作者从宴游活动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沉淀,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在感慨人生短暂之余揭示对生命深厚的眷恋和执著,反映了晋人多情的性格特征。

第一段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也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进而第二段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这两种人:喜欢“静”的人“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喜欢“躁”的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但是,两者又有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事物有生有灭,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取决于自然的造化。

生死是人生大事,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应当在有生之年做些实事,积极面对生活。

《蜀道难》的艺术特征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意,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诗歌大概按照自古至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

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有气势,为整首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

第三层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描写的阴森恐怖,诡异荒怪,其中运用了隐晦的寓托。

场景的转换极为灵活,意向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但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