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名人榜道隆【道隆】(1213~1278)南宋僧人。
字兰溪。
重庆市涪陵区人。
俗姓冉,13岁出家,赴浙江学禅法。
淳 六年(1246)东渡日本传法,住持日本国相模州常乐禅寺。
后为日本临济宗建长寺派开创人,一直居住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著有《大觉禅师语录》3卷。
秦良玉【秦良玉】(1574~1648)明代爱国女英雄。
字贞素。
重庆市忠县人。
自幼聪颖,饱读经史,谙诗词歌赋,常以花木兰、冼夫人、穆桂英等女英雄自勉。
且自幼跟兄弟随父学兵法、习骑射。
24岁嫁石柱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
万历二十七年(1599),随夫率兵参加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叛乱。
其夫死后,代夫职,整训军队,练就了一支精锐部队--白杆兵。
泰昌元年(1620),受命援辽,其兄战场成仁,其弟突围脱险,随后亲赴沙场,打退了后金,镇守榆关(今山海关),遏制了后金南下。
天启二年(1622),回川平定了永宁土司奢崇明叛乱,收复成都、重庆等地,稳定了川黔。
崇祯二年(1629),后金逼近京师,秦良玉请缨勤王,攻克滦州,收复迁安、永平、遵化三城,解除了后金对京城的威胁,使明朝转危为安。
崇祯皇帝对其百战奇勋、保国保民的壮举大加赞赏,特召见于平台,赐彩缎、金银、羊、酒,并赋诗四首以褒其功。
因军功卓著封诰命夫人,委以总兵官,南明隆武政权授予其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忠贞侯封号。
死葬石柱城东回龙山。
今忠县忠州镇有太保祠。
李惺【李惺】(1785~1863)清代教育家。
字伯子,号西沤。
重庆市垫江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
二十四年(1819)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习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
道光十五年(1835),深感朝廷腐败无能,国事难为,遂以祖母年老为由,辞官归蜀,掌成都锦江书院达20年,前后从教34年,矢志培育英才,从不懈怠,时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的美谈。
咸丰十年(1860)朝廷许以五品卿衔督办四川团练,以年老力辞不就。
著述甚丰,后人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
竹禅【竹禅】(1825~1901)晚清书画家。
号熹。
重庆市梁平县人。
20岁时在梁平县城北门报国寺削发为僧,后为梁平双桂堂第十代方丈。
擅长书画、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与扬州八怪媲美,是晚清遐迩闻名的画坛怪杰。
曾游历名山大川,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居住,在上海寓居最久,皆以卖画为生。
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
咸丰六年(1856)前后回到梁平,赠予双桂堂贝叶经、舍利子等珍稀佛教文物。
为此,双桂堂修建了一座舍利塔,至今犹存。
光绪二十四年(1898)从上海汇银1000两给双桂堂,解决当时双桂堂的经济困难。
次年双桂堂派人到上海请竹禅回梁平主事,他欣然应允,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到梁平。
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等书中。
杨裕勋【杨裕勋】(1837~1921)清末画家。
字建屏,别号笑笑居士。
重庆市忠县人。
同治时廪膳生员。
研习书画,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均有造诣,尤长于画荷花,人称“杨荷花“。
著有《荷花画谱》、《临面禅室随笔》、《毓秀山庄诗文集》。
重庆博物馆、重庆浮辉阁、新都宝光寺、忠县文管所均收藏有其荷花图。
程琪芝【程琪芝】(1841~1914)清末医学家。
号萱亭。
重庆市黔江县人。
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训,苦读医典。
后随父习医。
1870年起,云游川、鄂、湘、云、贵、浙等地,行医治病,拜访名家。
晚年著有《云水游集》,全书14卷,12万余字,对阴阳、五行、麻风、血症、妇科、儿科、痘科、肿病、杂症、药性等论证精辟,并集疑难病案百例,土验方剂百余条。
其中《药性捷决论》、《详辨天雄地黄论》、《陈氏家传药性歌》、《新增八反对》是对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张森楷【张森楷】(1858~1928)实业家、史学家。
字元翰,号式卿,晚年号端叟。
重庆合川市人。
清光绪二年(1876),因才华出众,学业优异,为四川学使张之洞重视,特手谕遴选入州学,定为秀才,一年后又特选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
因好发疑古言论,被院方以“离经叛道“名义削籍除名。
后转入锦江书院就读,弃经攻史。
撰成《通史人表》269卷。
另撰《读史质疑》300多卷,该著后来几经修订,成为当时史学巨著《二十四史校勘记》。
光绪十二年(1886)结束书院学习,受聘为合州振东乡学主讲。
光绪十八年(1892),受川东道观察使黎庶昌礼聘,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
次年,赴省城参加乡试,中举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入尊经书院为襄校,着手编写《通史六鉴》,特意发出“求友引“觅人合作,但无人响应,遂改择“实业救国“的道路。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合州大河坝场(现合川县太和镇)创办“四川省蚕桑公社“,自任社长。
次年,为蚕桑公社立案,作为“四川民主实业中学堂“。
他亲自前往江浙延聘师资和技术人员,又东渡日本考察蚕桑事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全力在合州境内推广引进良桑种植和新法养蚕缫丝技术,并以新知识教育学生。
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良桑年植7万株,养蚕由一季改为两季。
光绪三十四年(1908),蚕种增至5000余张,并将缫丝厂扩建为“四川第一轻纬丝厂“,年产“英雄牌“生丝200余担。
合州桑种蚕种遍布巴蜀,生丝行销海外,为此清政府授予“三等商勋“奖励。
但合州知州陈世虞却诬告他强夺了合州蚕桑事业,使其“实业救国“的尝试失败。
宣统元年(1909),应聘任成都府中学堂历史教员,郭沫若就是他的学生。
1911年,四川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保路运动“,四川总督赵尔丰悍然下令以武力镇压,并逮捕进步爱国人士,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多方奔走呼吁,全力营救被捕人士。
辛亥革命后,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股东大会,选举他为川汉铁路公司成都局总理。
上任后,大力改革陈规陋习,整顿路政,触及到凭借铁路谋私利的少数弄权人的利益,因而被免去总理职务,并以所谓“亏挪路款,献款熊逆(指革命党人熊克武)“的罪行,被四川省政府通缉。
被迫离开四川,只身去北京总检察厅讼冤。
1915年,该通缉令被撤销。
1917年,合川县知事郑贤书礼聘他主持编修《合川县志》,历时5年余,完成了《合川县志》,共83卷,200余万字。
1924年,应四川通志局宋育仁聘请,以不足一年的时间撰写成《四川通志》中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和《历代职官沿革表》。
1925年,成都大学成立,受聘任国史教授。
1927年,辞教授职,携所著《史记新校注》手稿本北上,就读天津罗振玉家藏书。
次年,又至北平傅增湘家,参阅古本《史记》精校所著。
5月,重订《史记新校注》133卷。
同年6月23日,病逝北平。
一生著作27种,共1134卷。
张培爵【张培爵】(1876~1915)辛亥革命先烈。
字列五。
重庆市荣昌县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成都高等学堂理科优级师范。
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
次年与熊克武等人密谋在成都起义,事泄失败后留蓉营救被捕同志。
宣统元年(1909)应邀出任重庆府中学堂学监,与杨庶堪、黄复生、熊克武等人组织“乙辛学社“,作为重庆同盟会支部的核心。
同盟会支部派会员及进步学生参加重庆新巡防军、城防营、水道巡警、商团等,控制了这些部队。
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支部派人到川东南,促使各县先后起义。
同年11月22日发动重庆起义,宣布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被推为蜀军政府都督。
川东南各地纷纷响应,有57个州县宣布接受蜀军政府领导。
1912年3月,成渝两地军政府合并时,到成都就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不久改任四川民政长。
同年10月,被解除实权,调往北京任“总统府高级顾问“。
次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他曾在天津以开袜厂作掩护,秘密反袁。
1915年2月,被袁世凯政府特务骗出租界逮捕,4月17日被杀害。
1916年6月,其遗骨运回荣昌县荣隆场野鸭塘安葬。
1935年国民政府明令公葬。
1944年7月,由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修建的“张培爵纪念碑“在重庆市沧白路竣工。
向楚【向楚】(1877~1961)辛亥革命志士,教育家。
字乔,一作仙樵。
重庆市巴南区人。
19岁入县学,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川书院。
1898年到北京,曾在清廷内阁任职。
1902年中举后应聘赴广东任两广节署教读、两广师范国文教师。
1906年初加入同盟会重庆支部,并加入重庆同盟会的核心组织--乙辛学社。
重庆响应辛亥革命起义前夕,受命负责文字宣传工作。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在朝天观举行市民大会,宣告重庆独立,他会同朱之洪等人迫令重庆知府纽传善、巴县知事段荣嘉剪辫缴印,跪地投降。
当晚,又受命接收清政府的大清银行及浚川银行,将两家银行的全部存款270万银元一并提走,为蜀军政府作了经济上的保证。
蜀军政府正式成立后,任秘书院院长,负责蜀军政府的日常工作。
1912年3月,成渝军政府合并,重庆设镇抚府,改任镇抚府秘书厅厅长。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重庆响应,任讨袁军民政总厅总务处长和总司令部参议兼秘书等职。
讨袁失败后,逃亡上海。
1915年加入中华革命党,曾参与策划“肇和号“军舰起义的机要工作。
次年冬天赴广州,孙中山亲笔为他题赠“蔚为儒宗“四字。
1918年在成都,先后任政务厅长、省府秘书长等职。
后弃政从教,从1928年至1931年,代理四川省教育厅长兼成都公立中国文学院院长。
曾先后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主任,成都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国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1926年到1936年,曾两度被聘为《巴县志》总纂。
1949年代理四川大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川西文教厅文物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
冉雪峰【冉雪峰】(1879~1963)医学家、医学教育家。
名敬典,字剑虹。
重庆市巫山县人。
15岁中廪生,19岁赴蓉参加过乡试。
1907年卜居武昌,担任上海《民主报》驻鄂新闻记者,创办湖北通讯社。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
南北议和后,因报道湖南炮队反正为黎元洪所不容,被判死刑,成为共和制后因言论系狱之第一人,后在各省代表强烈要求下获释。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因将其劣迹披露报端而被捕入狱,1916年始获释放。
1917年,在武昌挂牌行医。
1918年,著《瘟病鼠疫问题解决》,制成太素清燥救肺汤、急救通窍活血汤。
1919年,参与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国医学会,被选为会长。
1920年,创办武昌中医夜校。
1923年,独资兴办湖北武昌私立中医专门学校,任校长。
1925年,为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据理力争,终获通过。
从1929年起,历任汉口卫生局考试中医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检定中医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湖北分馆馆长、中国国医馆医务处处长。
抗日战争时期,组织“湖北国医药界战地后方服务团“,任团长及中医救护医院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