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_林藩

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_林藩

收稿日期:2000-07-30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林 藩 徐丽仙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师德规范中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 师者,人之模范 、 博喻 、 知新 诲人不倦 等有关问题的论述,指出其对当今师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 师德规范 当代价值师德,作为调节教师职业内部利益矛盾及其师生关系的手段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而产生。

在我国,教师职业是较早出现的职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也就由来已久,构成了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师道德时,深感到无论它的局限方面,还是它的合理部分,都无不为当今师德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因此,挖掘、整理传统师德的宝贵财富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一项课题。

中国传统师德规范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其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四条主要的师德规范作些分析。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礼记 文王世子 指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

所谓老师,就是通过传授事实而晓喻道德。

按儒家的观点,晓喻道德实质上就是要晓喻 礼 。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1)可见在儒家那里,礼是一切法律和与之相类的规定、条例的总纲和纲要,学习能达到礼就到头了,这样就叫做达到了道德的极点。

相反不知礼就无异于禽兽,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2)。

所以, 不学礼,无以立 (3)。

而学礼不能无师, 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4)教师可以正确解释,教授礼,无礼是无法端正人的行为,去掉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无师就不知礼是什么了。

可见教 事 是喻 德 的前提和保证,喻 德 是教 事 的体现和结果,而礼则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传统师德揭示了教 事 与喻 德 (礼)之间的关系这具有合理的因素。

第一,教 事 与喻 德 的统一。

教 事 要喻 德 ,喻 德 离不开教 事 ;教 事 须围绕喻 德 ,喻 德 是教 事 的归缩,是通过教 事 实现的。

在以儒家传统为主流的传统师德中,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即 礼 的教育,以致于唯道德教育是举,这虽然有其狭窄的一面,但它揭示了教 事 与喻 德 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这对于今天我们正确认识 教书育人 这一重要的师德规范是有启发的。

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现育人的目的,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目前在教学活动中,要防止有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把 教书育人 简单片面地理解为 既教书又育人 ,把教书、育人当作两种独立的职责。

其实,教书育人包含两层的意思:一是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两种目的(两种职责);二是教书即育人。

没有不育人的教书,只有育什么人、怎样育人、在什么方面育人而已。

通常人们说: 教师就是教书 ,这说的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但这里的教书,实质是育人的教书,离开育人的教书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书是育人的代名词,或者说教师的职责可以用教书或育人两个词来替换,但不是两项职责。

第二种片面的认识,是把育人简单地等同于德育。

育人的内容是全面的,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是育人的重要方面,但不是育人的全部。

那种把育人完全等同于德育,把教书与育人割裂的认识是不利师德建设的。

第二,教 事 与 礼 的统一。

教 事 与 礼 是教 事 与喻 德 的转化形式,这一转化不但规定了教 事 的具体目标,而且规定了教 事 的具体性质,那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世代承袭封建的礼制,并以此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言行,从而培养一代代封建制的 孝子贤孙 这其中的局限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相结合却则值得借鉴。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都是该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时代要求的反映,正是教育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于是才有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特征、不同时代的教育要求,也才有了规范和评价一定时代的个人与集体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行为的标5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准。

今天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教育非政治的倾向。

江泽民同志在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强调了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里讲政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讲政治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育要坚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师)是否坚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是今天衡量教育(师)道德的核心标准。

师者,人之模范师者,人之模范 (5),模范就是榜样,作为人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同的榜样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榜样问题倍受历代的教育思想家们所重视。

传统师德的榜样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尚品行的榜样。

论语 子路 中强调教师应身正,指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荀子则认为: 夫师以身正仪而贵自安身也 、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6),强调教师要 正仪 ,要 善先 。

而清代陆世仪在 思辩录辑要 中更强调: 人品不立,则自知不足以师 ,同时代的张行简在 熟中琐言 端品 中说: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

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 等等都认为没有高尚的品行,没有先于人的品行都不能为人师。

二是业精的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7)强调了教师必须有高于人的理论知识水平,才能完成 传道、受业、解惑 的任务。

在传统师德中关于榜样的论述是随处可见,同时封建的价值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则是宝贵的经验。

第一, 师者,端品为先 。

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品德而且还要为 先 。

这在今天师德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 端品为先 是教师出好 产品 的保证。

教师的劳动是造就人、培养人的劳动,劳动 产品 的质量关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良好的品德才培养出质量合格的接班人,不良的品德只能培养出社会的破坏者,一定意义上良好的教师品德,精深的学业就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事情;而不良的教师品德,精深的学业只能成为坑害社会、坑害人民的帮凶。

因此 师者,端品为先 既是师德的要求,又是对教师的忠告;另一方面, 端品为先 有利于师风、教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转变。

从业人员的道德风貌对社会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貌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反之不良的道德风貌,则有碍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尤其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如教师、公务员等),其道德风貌对人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重大。

因此重视从业人员的道德风貌尤其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人员的道德风貌的建设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天要改善社会风气,就要特别强调从业人员尤其是强调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人员的 端品 要为先。

第二, 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 。

(8)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言传而且还要身教。

身教主要有两层的意义:一是显性的身教,即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觉地对学生的影响,二是隐性的身教即教师在活动中,自然地将自己的作风、志向、观点、态度、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等对学生形成的示范。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注意教学的效果,还要注意人格示范的效果;既要注意课内的效果,还要注意课外的效果;既要注意正式活动的效果,还要注意非正式活动的效果;既要注意显性的教育效果,还要注意隐性的教育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

博喻 、 知新礼记 学记 中指出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作为人师必须广泛地通晓知识。

王充也有同样的看法, 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9)那么要实现 博喻 就要有 知不足 的态度,正如 礼记 学记 所言: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等等。

传统师德从教师的特殊地位出发,在强调教师要博喻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要 知新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温习旧知识,会有新体会、新发展 这些思想虽然未必尽意,但值得借鉴。

第一,学而知不足。

知不足 其正向的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要虚心地学习;其反向的意义就是 我不如人 , 礼记 学记 明确指出: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等等这些道出了一个共同的认识;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识 无知 。

作为人师应该要有比学生更丰满的知识储备,教师就是 知识、本领、技能 的化身,这是作为教师的根本条件。

但是这又不等于每位教师,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的知识、本领、技能都 丰满 了,因此每位教师只有认清了这点,才能 自反 、 自强也 (11)。

第二,学而致用。

王充在谈到教师的 博学 问题时,指出: 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12)在这里王充把62000年第3期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知 与 师 联系起来。

知 是为了 称师 , 称师 必有 知 ,这种学用结合的师德要求也是中国传统师德的一大特点。

今天,为什么许多学生厌学呢?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若从教的角度分析,一大原因就是教员离开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离开了各自学科的特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同时也离开了自身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研究学什么、补什么,因此导入了 学离开教 教离开生 生而厌学 的教学怪圈。

如果我们能从先哲的学用结合的思想中醒悟的话,于教学、于社会就大有裨益。

第三,学而思进。

孔子认为 温故 ,能够 知新 。

事实上,他却蕴含着另一个思想: 学 能够 知新 。

我们正面临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意味着一个知识的老化与新知识出现迅猛的时代的到来,要挑战这个时代,无疑只有学、不停顿地学。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学完了的时候,因此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不会随之变化的,这就是:一学是为了思。

学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的力量,以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水平;二学是为了创造。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到来都是人类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展示的结果。

一个缺乏创造力的社会,必然是停滞不前甚而是倒退的社会。

在教育作用日益被认清的今天,作为教师就必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学,为了推进社会的发展而学习,学习再学习。

诲人不倦仁是孔子道德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就是 爱人 , 爱人 在教师道德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诲人不倦 (13)。

那么如何做到不倦地诲人呢?其一,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教诲不倦。

子路能成为难得的政材,就是得益于孔子的教诲。

其二,必须 有教无类 (14)。

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分,但唯有教育是共同的,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其三,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唐代的韩愈认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