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书画文化、和文化等。
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
此文就对其中“和”与“礼”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粗略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
“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
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
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礼”。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
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
人际伦理,社
会秩序,来自于人的自身,又返利于人的自身,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也最易深入人心。
在历史上,对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至上的金融时代。
金钱万能,物欲横流;精神日益粗鄙,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面临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因而,大力弘扬礼文化及礼治精神,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显得尤为要。
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