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41出版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41出版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41出版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武汉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出版专业基础(D卷)
科目代码:441
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答在答题纸上,凡答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改错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出版学的学科性质,是由其研究内容决定的。

【答案】出版学的学科性质,是由其研究对象决定的。

【解析】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2.目前全国各地外文书店的店招,使用的郭沫若1948年为北京外文书店题词的字体。

【答案】目前全国各地外文书店的店招,使用的是郭沫若1948年为北京外文书店题词。

【解析】搭配不当。

3.广义的书籍封面,包括书的封面页和封底页,而不包括书脊在内。

【答案】广义的书籍封面,包括书的封面页、封底页和书脊。

【解析】广义的“封面”又称“书皮”、“封皮”,而精装书的封面又称“书壳”。

封面由面封(又称“封一”、“前封面”)、底封(又称“封四”“底封面”)、封里(又称“封二”,即面封的背面)、底封里(又称“封三”,即底封的背面)和书脊构成,能从三面对书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狭义的“封面”仅指其中的面封部分。

4.我国的图书流通制度主要有:买断经销、代理制、自销纠制,以及征订包销、寄销、等。

【答案】我国的图书流通制度有生产商自销制、买断经营制、代理制三大基本流通制度。

【解析】我国的图书流通制度有生产商自销制、买断经营制、代理制三大基本流通制度。

其中,买断经营制的核心是购销形式的确定,我国现行的出版物购销形式有征订包销、征订经销、寄销三种基本类型。

即征订包销、寄销是买断经营制的购销形式而非流通制度。

5.图书调剂中的码洋对等调剂,是指调剂双方以图书定价大致相等为前提所开展的调剂。

【答案】图书调剂中的码洋对等调剂是指调剂双方以码洋大体相等为基础进行调剂。

【解析】图书码洋是指一批图书的定价总额。

图书调剂,是出版物商品交易的方式之一,是指出版物市场经销商之间互相调整余、缺图书的出版物交易活动。

它的基本功能是弥补经销商在流通活动中的失误,在各环节之间,尤其是进销环节之间起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在出版物调剂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调剂策略。

码洋对等调剂,作为出版物商品调剂的方式之一,是指调剂双方以码洋大体相等为基础进行调剂,互相调出调进出版物。

6.出版资源中的作者资源,属于劳动力资源类型。

【答案】出版资源中的作者资源,属于社会文化资源类型。

【解析】出版物选题资源是指出版物知识内容的来源,出版物的知识内容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它既来源于社会文化,又要反映社会文化。

所以,出版物选题资源又称社会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作者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的社会文化资源、国际出版资源等。

7.图书储运中的垂直发货,主要通过直达运输、二级分发、中转运输、转站分运的形式来实现。

【答案】图书储运中的垂直发货,主要通过直达运输的形式来实现。

【解析】垂直发货是图书发货的方式之一,指发货者直接将出版物发运到订、添货的每一个收书店。

8.图书发行网点中的综合性网点,是指那些规模大,品种多,且开展多种经营的网点。

抱歉,本小题没有提供答案。

9.代理制实现方式之一的全国总代理,是指代理商能将出版社的产品发往全国的代理。

【答案】代理制实现方式之一的全国总代理,是指出版社将自己所出版的所有出版物的全国专有销售权全部委托某一代理商代为行使。

【解析】代理制是指出版社委托代理商代替自己发行图书的基本流通制度。

全国总代理是代理制实现的形式之一,是指出版社将自己所出版的所有出版物的全国专有销售权全部委托某一代理商代为行使的代理制形式。

10.某书为32开本,正文与附录用60克胶印纸印刷,封面及8个衬页均用铜版纸;
正文300个页码,附录共10页,则该书为10.25印张。

【答案】某书为32开本,正文与附录用60克胶印纸印刷,封面及8个衬页均用铜版纸;正文300个页码,附录共10页,则该书为9.69印张。

【解析】印张数=总面数÷开本=(300+10)÷32=9.69,总面数是指凡是用纸与正文相同、可与正文部分合在一起印刷的前言、目录、索引、附录、后记等,不用正文纸的时候不算在内。

二、问答题(共5题,75分)
1.(15分)一个合适的出版物选题,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一个合适的出版物选题,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形成出版产品的资源条件。

这里所指的资源条件,主要是指出版物选题资源,即直接构成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知识内容的来源。

(2)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对出版产品进行加工制作的生产条件。

精神产品的生产需要有高素质的编辑人员,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有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等。

(3)必须具备广泛组织出版物公之于众的流通传播条件。

将出版物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组织工作来实现,因此就需要有流通机构、工作人员及信息网点、渠道、设备等流通传播条件。

(4)必须具备由一定规模的消费需求构成的市场条件。

满足市场需求是出版活动的目标,没有市场需求,出版活动就没有意义,由一定规模的消费需求构成的市场是开展出版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2.(15分)如何认识出版工作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两者的关系?
答:(1)出版工作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出版物是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精神产品,在传播、积累文化成果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出版工作的文化性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工作的劳动对象出版物具有商品性,出版物作为一种商品存在、流通于社会;出版工作的经济属性还表现在出版物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的阶段。

(3)在出版工作的两重属性中,文化是目的,文化性是其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主要性质;经济是手段,经济性是其非本质属性,是出版工作的附加属性。

(4)出版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性,出版活动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出版活动的基本功能是传播文化,出版产业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出版单位存在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文化贡献。

3.(15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角色如何定位?
答:知识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切产业都不可能回避。

一切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行业都会得到发展,一切回避或阻碍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行业都将被时代所抛弃。

编辑出版业只有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才可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1)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和信息的巨大作用
知识经济既是高科技经济,也是信息化经济。

信息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信息本身作为一种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手段,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得到空前提高。

知识经济在20世纪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仅仅以纸张作为传播文化和信息的媒体市场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播,也离不开编辑出版。

出版产业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载体和社会支持系统,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体系被新的经济形态赋予了更加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既带有传统媒介的某些属性,又成为以图书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为传播形态的又一新型产业经济。

在这一转变中编辑角色得以改变。

(2)编辑是新型产业运作的核心
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信息在高速流动中完成其产生、传播、老化、更新的周期运动并由此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信息时代中的编辑出版业惟有实现信息化,才能在信息的高速流动中将信息提供给作者、编辑及设计人员,在产品的开发中实现价值。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编辑自身和所处环境发生的变革是巨大而深刻的。

除了以纸介质为载体的传统图书外,又出现了以磁介质和光介质为载体的音像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

特别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出版,如网络报纸、网络期刊以及电子图书等,进一步拓展了出版领域。

面对新形势,知识创新成果只有通过编辑出版,才能存储下来。

存储之后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可以获得积累,为后人的知识创新提供基础。

知识经济最核心的原则是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而编辑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就成为出版产业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源泉。

编辑是新型产业运作的核心。

(3)编辑是知识资源与新型产业经济的中介
在信息社会,知识信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快速涌现,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效率和效益,在信息源与选择信息之间惟有编辑担负这种中介作用,编辑的职责就是选择、加工各类信息,以便在社会上迅速产生作用,产品一旦被市场认可,出版产业就会获取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编辑的这种中介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相反,随着信息资源的越来越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