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第二版王国顺---第七章总结

管理学第二版王国顺---第七章总结

第七章:激励
一、激励
1、激励的概念
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对象是人本身及其行为。

组织管理中的激励: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能满足员工合理需求的诱因,激发其工作动机,引起个体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发积极高效的行为反应,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激励理论的类型
∙内容型激励理论,也称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也称认知理论
∙行为改造激励理论,也称行为修正理论
二、基于需要的激励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书213)
主要观点
∙需要是有层次的。

∙需要的满足有一定的顺序性。

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层次越低的越容易得到满足。

∙已经出现但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主导需要,是激励因素。

∙不同的人对各个层次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
∙随着心理的发展,各个层次的需要的强烈程度会发生变化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局限性
∙认为人的需要是本能,与生俱来的,忽略了后天环境对需要的影响作用
∙认为需要时机械的由低而高上升的,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解释需要层次越级上升或者下降的现象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因素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预防出现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大多跟工作环境相关,不能激励员工,也叫不满意因素。

∙激励因素(motivators),是能够带来满意的因素,和工作任务本身有关,能激励员工,也叫满意因素。

满意与不满意的关系
内激励和外激励
三、基于过程的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书222)
∙期望理论认为,并非有何种需要就会出现相应的行为。

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既定的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M=V×E。

M(Motivation)为激励力,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强度,被激发的
工作动机大小,即为达到高绩效而做的努力程度。

V(Valence)为效价,指一个人对预期结果的偏好程度,或者说达
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1~1)。

E(Expectancy)为期望值,是人们对目标实现概率的估计(0~1) 。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书226)
员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到自身经过努力所得报酬绝对量的影响,而且受到报酬的相对比较的影响:
四、强化理论
1、强化的方式(选择)
正强化:用令人愉快的方式鼓励某种行为重复出现。

负强化:通过终止某种不愉快的结果或不利状况,而使某种行为活动得到增强。

消退: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而使得该行为最终消失。

惩罚:用惩罚的办法来降低类似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