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水文地质学结课论文

新疆地下水现状摘要:应用水文地质学理论, 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 运用水资源系统理论, 从管理角度分析了新疆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管理应遵守的原则, 对地表水、地下水要统一评价、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要重视前期工作, 加强基础研究,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新疆地下水超采措施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水资源是决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西部大开发,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认真研究新疆的水资源问题, 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新疆水资源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地下水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1.1自然地理状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欧亚大陆腹地,是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

地形主要由山区、丘陵、平原和沙漠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总面积为164. 37×104 km2。

其中山区70. 13×104km2,平原区51. 22×104 km2,沙漠区43.02×104 km2,灌区面积仅7. 92×104 km2。

新疆地貌轮廓的主要特点是:“三山夹两盆”。

北部的阿尔泰山,南部的昆仑山及中部的天山,将全疆分为两大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降水稀少,蒸发强烈。

广大平原几乎无降水径流发生,盆地中部存在大面积荒漠无流区。

新疆平均年降水154. 5mm, 其中北疆平均年降水为255mm, 南疆为106mm,这些降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大部分直接蒸发返回大气层,小部分直接形成地表径流, 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区地下水[1]。

据新疆水资源综合规划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成果,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337.61亿m3,地下水资源量332.15亿m3[2]。

1.2地下水分布、形成规律及特点新疆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来源于天然降水, 山区降水占全疆总降水量的80%以上。

山区为径流形成区, 基岩裂隙水补给河水; 平原区为径流散失区, 地表水出山口后通过各种入渗途径转化形成地下水, 转化补给量约占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80%左右,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仅占18% , 地下水年际变化平稳。

而在山前倾斜平原前缘地下水溢出, 地下水再次形成地表径流, 即平原泉水河。

同一流域对中、下游段来说, 上游段的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在其总补给量中占到30~50%。

在水文气象、地貌及地质条件的控制下, 新疆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储存运移、转化关系及水化学特征等,与国内其他外流区有显著不同的特点。

在地下水形成上: 新疆山区降水丰沛, 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同一源泉,是新疆水资源的形成区, 而广大平原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且耗水多,是水资源的消耗区。

在地下水分布上: 与水汽来源较近且水源丰富的高大山脉相毗邻的山前平原区, 地下水资源最为丰富,而处在干燥低山或中高山的山前平原区, 地下水却相当贫乏。

总的分布规律是北疆大于南疆,西北部远大于南部。

在地下水埋藏储存上: 新疆地下水资源由形成区至汇水中心—湖泊、洼地或沙漠, 要流经几个不同的且又表现出一定排列规律的地貌岩相带, 即山区、山前倾斜平原、细土平原(冲洪积平原或冲湖积平原)及沙漠等地貌单元。

在岩相方面是裂隙基岩,大孔隙冲洪积戈壁砾石,冲洪积中细砂,粉细砂土岩相带。

山前倾斜平原处于山前边缘拗陷带,地层由单一大厚度的砂卵石、砂砾石组成。

在扇缘溢出带以下开始出现砂砾石和粘性土的互层多元结构。

在溢出带以上, 埋藏分布着一个很大的储水构“地下水库”,由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潜流补给、河道山前暴雨洪流入渗补给以及河道入、渠道入渗等补给地下水,此带水平交替强烈,径流条件好,形成水质优良,水量丰富的单一结构的潜水埋藏区。

在溢出带以下,过度为镀层结构的潜水—承压水系统埋藏区。

磁带地下水主要来自上游的地下径流,并接受渠道、灌溉水的入渗补给。

潜水水平运动迟缓,而以垂向交替为主。

在地下水化学特征上: 由于受其水文气象、地貌岩相带的控制,水质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即在山前倾斜平原, 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 水化学类型HCO3·SO4-Ca·M g 型水,在细土平原的上部,地水矿化度开始升高,潜水矿化度已达1~3g/L ,水化学类型为SO4·Cl2N a·M g 型水,其下部,潜水已大陆盐化,但深部承压水水质尚好,且水量有限。

在水资源的转换关系上: 新疆地表水、地下水虽同出一源,均来自山区的降水补给。

然而在水资源循环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不一样,时而地表水,时而地下水,且在某一地区两水可以有数次转化。

因此,新疆干旱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为统一的水资源系统整体。

2.开发利用现状及评价2.1开发利用现状新疆有规模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已有30~40 年的历史, 在山区没有控制性工程、平原水库调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开发利用地下水, 解决了春旱缺水矛盾, 降低了地下水位, 改良治理盐碱地, 在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新疆开发利用地下水历史悠久, 最早是以坎儿井的形式出现。

大规模的开发还是在新疆解放以后开始的。

至2000 年底, 全疆有配套机井28739 眼, 年抽水量54×108m 3,占绿洲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34%。

乌鲁木齐市、天山北麓各县(市)及吐鲁番地区、哈密市等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疆开采量的68% , 已接近或大于该地区可开采量。

南疆五地(州)地下水开发程度较低, 现状开采量占全疆开采量的24% , 占当地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的43%。

若加上引平原泉水36×108m3和坎儿井取水4×108m 3, 新疆利用地下水总量已达94×108m3[3]。

地下水约占全疆总供水量的11% , 其中工业用水占13% , 生活用水占15% , 农业灌溉用水占72% ,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生产、生活和农业春旱用水问题。

根据目前最新资料, 全疆抽取地下水57.2×108m3/ a, 加上引平原泉水25. 1×108m3/a, 坎尔井取水2.8×108m3/ a, 全疆地下水利用总量已达85.1×108m3/a。

但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在区域上不均衡, 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区多为地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 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及东疆地区, 其地下水开采量占全疆开采量的68.2% , 而且均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 有些地区甚至严重超采。

而南疆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开发程度较低, 其现状开采量仅占全疆开采量的14.1% , 地下水开发潜力很大。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各业需水的增加, 地下水开采规模不断扩大,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地下水无序开发,不合理开采, 严重超采, 生态环境恶化等。

2005年全疆机电井总数达到51439眼,其中配套机电井数49633眼(地方39096眼、兵团10537眼),年开采量达到68.45亿m3(地方51.45亿m3、兵团17亿m3)[4]。

近二十年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增速较快,从上世纪80年代末吐鲁番、哈密等地区开始出现炒菜现象,而且呈越演越烈的趋势开发。

根据调查统计2008年新疆地下水开采量已达72.11亿m3[5]。

2.2地下水超采情况新疆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或水资源紧缺的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天山被迫东中段和塔城盆地,2005年地下水超采量17.16亿m3[3]。

(1)吐鲁番超采区吐鲁番盆地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在吐鲁番市、鄯善县。

超采区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5.51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5.74亿m3,可开采量4.07亿m3,其中地表供水量4.32亿m3,地下水供水量7.4亿m3,总供水量是河川径流总量的2.13倍,水资源超载十分严重。

2005年地下水超采3.33亿m3,超采系数0.82.超采面积3437km2,属大型严重超采区。

近年来监测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年均下降0.69m,最大年均下降2.9m,坎儿井已大量干枯。

特别是鄯善县南盆地,地下水补给来源是否有限,地下水下降速度很快,地下水资源科持续利用受到威胁。

(2)哈密超采区哈密盆地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58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3.71亿m3,可开采量2.27亿m3。

2005年地表水供水量2.53亿m3,地下水开采量4.86亿m3,总供水量7.39亿m3,是地表总径流量的1.61倍。

2005年地下水超采系数达到1.14,超采面积1593km2,属大型严重超采区,最大年均降幅1.7m。

(3)奇台超采区奇台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95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2.94亿m3,可开采量2亿m3。

2005年总供水量7.26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3.27亿m3,地下水开采量3.99亿m3,总供水量是河川径流总量的1.22倍,水资源超采严重。

2005年地下水超采1.99亿m3系数达到0.995,超采面积2242km2,属大型严重超采区,最大年均降幅1.37m。

已经出现机井报废现象,土地荒漠化成都进一步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天山北坡中段超采区近十年,维语天山北坡中段沙漠边缘的兵团垦区和地方行政区内,存在较为普遍的开荒打井问题,开荒面积达33.3×103hm2以上,新打机井1200多眼。

由于兵地土地界线不清,水资源管理关系未理顺,打井各自为政,形成无序局面。

开荒区主要集中字呼图壁河、玛纳斯河、金沟河下游的沙漠边缘区域。

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又五地表水转化补给,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井深由最初的100m左右逐渐加深到现在的150-500m。

开荒不仅直接破坏沙漠边缘的天然植被,而且由于地下水资源难以承载,水位不断下降,造成周边天然植被严重退化。

这种不可持续的地下水掠夺式开发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沙漠区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5)塔城盆地超采区超采区主要位于库鲁斯台草原南北两侧四县(塔城、额敏、裕敏、托里)的平原灌区,超采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3.21亿m3,2005年实际开采量4.79亿m3,地下水超采1.58亿m3。

超采系数0.49,超采面积4311km2,系大型严重超采区。

2.3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影响(1)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从近二十年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来看, 地下水多年动态主要受水文和开采影响,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

根据1990~2000 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昌吉州灌区80%的地方水位呈下降趋势, 平均下降3m 以上; 局部地方形成降落漏斗, 如奇台县降落漏斗面积1197km2, 中心水位下降6~7 . 5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