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新生入校遇到的困惑

大学新生入校遇到的困惑

(一)及高中生活对比的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出一是由于大学生活相对于高中更加自由,更加丰富多彩,二是由于同学们可不像在高中时把所有的时间都要来学习,于是同学们把跟多的时间课余放在自己的兴趣上加入了社团并积极参及社团活动或者去参加运动。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学的生活方式相对于高中的生活自由轻松的太多,导致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同学选择上网和睡觉打发自己的课余时间。

而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说,面对大学里老师自由式的课堂,相对于高中少之又少的考试,较小的升学压力和对于专业的不了解等等,他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也在减少。

对自身的认识(二)对自身的认识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新生认为自身存在的缺点是缺乏决断力,不善于人际交往,缺乏耐心及热情和缺少自信心等等。

结合第三,四题的调查结果分析,正是由于大学新生缺乏决断力使的少数严重的同学以睡觉和上网来消磨自己的课余时间。

而缺乏耐心和热情可能是大学新生对于学习热情减退的理由之一。

最大的问题是大学新生认为自身存在的缺乏决断力,不善于人际交往,缺乏耐心及热情和缺少自信心等等缺点都将成为大学新生成功过度到积极向上的大学的生活方式的障碍。

(三)自我解决困惑方式的情况大学新生入学后普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困惑,当遇到困惑时解决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在遇到困惑时都会选择及好朋友交流,而在开学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要找到能够敞开心扉交流的同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里的朋友应大多是高中或以前的朋友,和以前的朋友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在依赖着以前的朋友圈,而这些老朋友大多分布在各个城市,及他们交流只能通过手机,这也就更大程度上使新生更依赖手机,从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新生在现实中更加感到孤单迷茫。

除此之外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让自己忙起来的同学也相对较多,这一方法看似积极向上,实则是对困惑的逃避,因为困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所以就干脆选择不去面对,找更多的事做不去想自己的困惑便不感到困惑,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心里的困惑,还很容易让新生忙的团团转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么。

(四)大学生活的规划大多数的同学在大学都会有一个模糊或者短暂的目标,但是在统计如何度过自己大学生活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说是矛盾更为贴切。

一方面,绝大多数认为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不愿选择打工或参加社会实践来为将来工作做准备,而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希望能尽早地接触社会。

而兼职,或者是参加社会实践也许就是最快接触和了解这个社会的途径。

这就反映了同学们的矛盾心理,基本上都愿选择未来直面社会的挑战,但并未对此有明确规划,故不愿选择此刻打拼为将来作铺垫,其实质是同学们对自己的大学定位仍不太明确。

再细看问到怎样度过大学生活,大部分同学选择学好专业,而较少选择多出去接触社会,说明相比于“行万里路”,多数同学还是倾向于“读万卷书”来立足社会,这也许和我国的教育体制脱不开干系。

针对目标、选择、困惑三方面进行提问。

绝大部分仍没有自己的切实目标,且不知道如何实行,大家的困惑也主要集中在理想及现实的差距上,可知同学们多苦恼于自己如何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群体。

(四)人际关系的情况有相当大的同学在大学以后存在着人际交往不善的问题。

在大学,新生普遍觉得人际交往变得及高中不同,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源的多元化,导致学生接触的人群的不同。

大学人际关系构架的复杂化及多元化,让部分同学产生恐惧感,不敢及人过多交谈,在人群中鲜少发言,难以交到朋友等等。

过多的差异导致新生会存在互看“不顺眼”的情况,部分远离家乡的同学对大学缺乏“归属感”及“安全感”,加重对家乡的思念。

这样的同学往往会游离在群体之外,找不到知心的朋友,遇到困难往往也是无人倾诉,长期如此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陌生的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挑战<问题分析>环境的改变对个人的生存及发展有着影响作用,但随着年岁的增加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小。

但是由于大一新生在大学以前面对的环境相对单纯,再加上可能是远离家乡,独自在大学生活,所以在开学之际除了对大写生活的兴奋,更多的大概是对陌生环境的忐忑不安。

有的同学对新环境存在着恐惧感,不敢走远生怕迷路,显得拘谨、不安,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疑虑。

再加上生活方式的突变,让这种不安全感更进一层。

根据调查现在的大学新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且因为国内的应试教育的体制,缺少生活基本常识,生活上依赖父母,大多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在大学,面对大学集体生活和生活上的绝对独立,许多同学连看似简单的洗衣服、套被子、整理桌面都是束手无策。

而大学以前不少同学并未经历过集体生活,在家里父母对家务事的大包大揽养出的“公主病”“王子病”什么事都等着别人做的性格也容易引起宿舍内部的纠纷。

<解决建议>(1)及同学结伴,在大学校园多游览一下。

每一个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熟悉自己的校园,加强对学校和学院的了解,逐步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2)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上大学后,大学生应该摆脱过去的依赖心理,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自觉主动参及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及学习中的问题。

注意向高年级优秀学生学习,听取他们介绍自己成长的体会和经验。

(3)及宿舍的同学制定一个详细的值日表,合理分工宿舍的内务,慢慢学会自己整理内务。

及宿舍的同学打好关系。

(二)自我评价的失衡及自卑感<问题分析>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常常用自己的学业分数来进行自我定位。

习惯性的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值得骄傲的,而且进入重点大学的同学往往是当初班级甚至年级成绩优异的佼佼者,这些同学有着比普通人更为骄傲的自尊。

可是在进入大学后,我们可以发现,身边的人和我们的学业成绩是差不多的,更有可能比我们更加优异,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再者,大学阶段专业成绩不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指标,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综合素养的评判。

这种判断标准,某些学生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判断的失衡,从而导致困惑的产生。

同样自卑感的产生来源依旧是自我判断的失衡在大学我们很容易感觉到“技不如人”,不仅仅局限在学业上,可能是生活上或者是组织能力上。

我们渐渐失去了曾今的“光环”,昔日鹤立鸡群的感觉荡然无存从白天鹅变成丑小鸭”的巨大的落差感成为不少同学巨大的心理包袱。

<解决建议>(1)摸索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

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最易产生情绪波动及自我评价偏差。

新生要正确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逐步摸索及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利用图书馆等条件自学。

(2)可以适当参加学校组织或者社团,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处事能力。

不再局限于对本专业的学习,可以扩大学习面,在空余时间多锻炼一下自己的其他素养,以适应社会需要。

(3)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落差感及自卑感,寻求朋友的心理安慰。

向学姐及学长讨教,如何度过心理的自卑期,如何做才能全面发展自己。

听心理的专题讲座,排解心中的疑惑。

(三)人际交往不擅的迷茫<问题分析>在我们的中学时期,我们的生活圈很小,一群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讲着同样的语调,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甚至连老师都是自己的“乡里乡亲”。

而在大学,我们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甚至在宿舍的舍友也是来自天南地北。

而我们交际圈的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同一个宿舍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个性爱好、处事方法。

这些不同如果不能相互理解及容忍,往往就会造成宿舍内部的互“看不顺”的情况。

而这样会给家人不在身边的同学没有归属感,导致他们无法融入集体,害怕及人交际,游离在人群之外,容易产生孤独感,极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解决建议>(1)学习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及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交往,需要把握交往机会,学习沟通技巧,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及他人交往。

(2)主动参加社团活动,多及人交流,结交更多的朋友。

同时可以结交更多的师兄、师姐,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害怕及安全感的缺失,一帮情况下她们会给予你很大的帮助。

(3)面对不同的事物乃至生活,先要学会最基本的听话、沟通、处事、管理事务时间等的基本处世技能;再是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历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认清自己的长短之处、志向、性格等。

(四)奋斗目标模糊,学习热情下降<问题分析>对绝大部分的大学新生而言,上大学往往是他们中学时期的最终目标,目标明确,指向性很强,让人非常有学习动力。

而在进入大学以后,自由的学习方式,及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

太多的选择让人失去了方向,很多同学进入了一个迷茫期,不知道如何选择,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部分同学开始消极面对大学生活,整日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一直在跟着感觉走,“脚踩西瓜皮”走到哪算哪。

还有的同学是奋斗目标过于宽泛,大学过多目标常常让人手忙脚乱,很累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太多的活动,同时也削弱了同学对自身学业的热情,导致学业成绩的下滑。

<解决建议>(1)升华理想,确定新的奋斗目标。

适应环境最根本的因素是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进入大学后,专业方向已定,可以把美好的理想及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从社会理想的高度来认识上大学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把社会需要及自身条件相结合,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2)面对人生道路,古语有云:“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下来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反思人生方向,有效计划未来。

不妨然自己慢下来,因为太过急躁便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解决困惑,更不能陶冶性情。

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生活中要作出种种平衡,既要历练精神也要陶冶性情。

让自己慢慢沉淀下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3)调节社团、组织及自己学业的关系。

社团及组织是培养我们人际交往、个人兴趣、组织能力的地方。

而在大学,真正让我们学到专业知识的地方,还是在课堂里。

调节社团活动,社团及组织是求精不求多,一个人不可能学习活动两手抓,学会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我们才能收获更多的。

(五)理想及现实的差距<问题分析>在入学前,大学在我们的脑海中应该是自由的、浪漫的。

但当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大学后,发现我们所向往的大学生活及现实相去甚远。

理想及现实的差距越大,学生的矛盾心也会越强烈,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学习兴趣。

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有部分学生有重回高中的逃避心态来对待大学生活。

如果他们不能从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智力特点去考虑问题,就会把矛盾拉大,形成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导致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极度不适应。

<解决建议>(1)同学自己应树立明确的大学定位,首要确定自己需要怎样的四年,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认同大学生活是为之后进入社会所作的必备历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