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道路上享受慢的艺术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乳山市海阳所镇中心学校宋娜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切都快了起来。
出门不再步行,自行车几近在城市绝迹,车水马龙,过马路都要分外精心。
动物、植物,只要是人们需要的都可以缩短成长期,尤其是关于肯德基养鸡技术的披露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于是人们抱怨,菜没味了,肉没味了,可人们依然不愿意停下的是飞速发展的脚步,在一面怀念过去的哀怨中追寻更快。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潜意识地希望慢,可同时却也在让脚步加速。
就说我们的孩子吧,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要附加繁忙的课外辅导,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孩子们不再拥有上学的路上,更不会享受周末的悠闲。
每当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也几乎是“全家总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在校学生的爸爸妈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父母之重”。
老师们、家长们很少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案分析,都渴望整齐划一的优秀。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
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积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在快速行进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是很被动的跟随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着,跟不上的注定要掉队。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语句的时候心里涌动的竟然是感动。
如果用花儿解释先生的理论,那就是是花儿终究都
会开放,但却有花期早迟素淡的问题,你难道会说寒冬的梅花逊于早春的桃花?或者丰满的牡丹一定强于清瘦的兰花?既然花儿都是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培养同时开放同样灿烂的孩子呢?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
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
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
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
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因为渴望快,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希望我们的教育教学点点滴滴都能立马见效。
于是,我们忘记了积淀,忘记了对人的长远的培养。
在题为“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设一所优质学校”的演
讲中,先生多次谈到“阅读”──一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出奇的一致。
讲到了当今孩子的阅读现状,并精辟地阐述“阅读几乎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的未来来说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阅读为一个人的成长精神打底,甚至为一个人立精神,生命是从阅读开始的。
”等等。
和很多的专家一样在大声疾呼着阅读,阅读,阅读!我自己也是这样,在繁忙的工作中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渐渐疏离了书本。
每当提笔时就感觉心中千言万语可无从下笔。
于是慢慢翻看各种书籍,由一开始的苦涩乏味到渐渐地把阅读当成生命的一部分。
读书,让我对自己、对教学、对人生都有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不再狭隘。
无论从文学的积淀还是学识的浅薄我觉得自己都是那种有待提高的类型,所以读书是当务之急,是首选!我需要在读书之中维持自己的自信,维持自己为师的尊严。
当然先生疾呼读书的同时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点──孩子!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事实也证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
只有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
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胃底层,有未来及得消化的丰厚的积存,从而大受裨益。
书中还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
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
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教育能像蜗牛散步一样,只要放松心情,放慢脚步,防长眼光,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享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