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各位游客:欢迎来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参观!临涣文昌宫位于濉溪县临涣集文昌街33号。
大家先看看大门上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9个大字,这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
大门北边这块碑是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时,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树立的。
大门内文昌宫原名昌帝庙、尚书宫,始建于唐代。
是供奉主宰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的道观。
文昌帝君常年庇护着文人学士,所以,在“学而优则仕”的朝代,这里是文人学士、社会贤达常来跪拜求愿的地方。
清朝末年,这里曾办成临涣中心小学,进步知识分子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进行革命活动。
1926年,中共宿西地区地下党支部和农民协会在这里成立。
文昌宫一度成为宿西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享有“小莫斯科”之美誉。
淮海战役时期,总前委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这里充分利用原用房屋及淮海战役中用过的各类物品真实再现了总前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丰功伟绩。
下面大家随我先到南院淮海战役史料展厅参观。
文昌宫分为三进庭落,南院在淮海战役期间是总前委的参谋处、作战处、机要室、通讯室现在分为6个展厅,我们先到第一展厅参观。
第一展室:淮海战役的酝酿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全国解放战争由此开始。
经过两年艰苦作战,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经过全国各战场空前规模的秋季攻势,特别是东北的辽沈战役和华东的济南战役,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已经从战略进攻变成了战略防御,解放军则从战略防御转变成战略进攻。
于是,我军开始酝酿淮海战役。
接下来我们用对比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大战前夕4个月国共两党的准备情况。
1948年7月,中央军委要求中野、华野当年歼敌30个师旅,8、9两个月攻克济南,冬春夺取徐州。
而此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还蒙在鼓里,无所作为。
8月,新华社代表中央军委以新华社社论的形式,要求解放军把战争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去。
而蒋介石则在南京召开了军事检讨会,并在会上哀叹:大家如果再不觉悟,再不努力,到明年这个时候,能不能再在这里开会都成问题。
这话倒是被他说中了。
第二年,他果然逃到了台湾。
9月,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华东野战军发起了济南战役,粟裕提出了组织淮海战役的建议。
这时,蒋介石才手忙脚乱地调兵遣将,且只有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拟定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
10月,中央军委拟定了《淮海战役作战方针》。
华野、中野也在紧锣密鼓地围绕淮海战役制定作战计划。
而蒋介石则把具有实际指挥权的杜聿明拉到东北区组织国军总退却。
徐州剿总总指挥刘峙束手无策,让各部队原地待命,一待就是21天,严重贻误了军机。
11月3日,中野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提出破击徐州至宿州间铁路的建议。
4日,华野下达了淮海战役作战命令。
5日,各纵队向预定目标急进。
而国民党方面,直到11月2日,蒋介石对徐蚌会战两套方案的取舍还犹豫不决。
11月5日,才决定收缩兵力,固守徐州。
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开始。
(电视播放淮海战役影视资料)第二展室:淮海战役的实施第二展厅向我们介绍的是淮海战役的实施阶段。
我们先到电动地图前,简要的了解一下淮海战役的实施过程。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达临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发起一场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投入7个兵团、2个绥靖区,共计80万的兵力。
共产党投入华野、中野及地方武装部队共计60万人的兵力。
我军指挥部第一阶段设在临涣集文昌宫,第二阶段设在韩村镇小李家,第三阶段设在河南张菜园。
时村和蔡洼是当时华野的指挥部,中野指挥部和总前委指挥部是在一起的。
国民党军的指挥部设在徐州。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围歼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
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位于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发起进攻。
7日晨,黄百韬兵团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
华东野战军立即展开猛烈追击、截击。
8日,第三绥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共2万3千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兵团合围于碾庄圩及周围18平方公里的地区内。
激战至11月22日,全歼被包围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
黄百韬自杀身亡。
另一方面,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克宿县,割断了徐州和蚌埠的联系,孤立了徐州,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百韬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双堆集歼灭战。
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中原野战军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各7.5公里的区域内。
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
华野于12月4日将由徐州撤退的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一带,并于6日歼灭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逃脱。
鉴于淮海战场态势,总前委决定采取“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方针,首先集中精力吃掉黄维兵团,夹住杜聿明集团,看住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
至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协同下,将黄维兵团10万余人歼灭于双堆集地区,生俘黄维。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战场休整,全歼杜聿明集团。
为配合平津战役,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暂停对孤立无援、陷入绝境的杜聿明集团的军事攻击,进行战场休整和政治攻势。
成批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20天内,就达1万4千多人。
当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华野于1949年1月6日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妆逃脱。
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这一仗基本上把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兵力全部消灭,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展室:淮海战役总前委第三展厅向我们介绍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的资料。
由于中野主力进入了淮海战场,战役规模、战区范围越打越大,“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
华野、中野并肩作战,组成了一个整体,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
于是,毛泽东于1948年11月16日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宣布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稿,并授予总前委“临机处理一切”的权力。
总前委的成立,对于及时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协调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支前,争取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总前委临机处置了许多重大问题,提出过与中央军委完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军委、毛泽东善于采纳总前委的意见,及时修改作战计划,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终使淮海战役取得了彻底的伟大胜利。
这里有两个版本的《淮海战役》书籍,其中有陈锡联将军的回忆录里有关于刘、陈、邓首长在临涣文昌宫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攻打宿县的详细回忆。
这是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手稿和译文。
我们接着向前参观。
上面向我们介绍了淮海战役五位总前委成员,其中,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是总前委常委,他们就曾经在文昌宫居住过。
粟裕和谭震林当时在华野的指挥部,并没有来到文昌宫。
下图为国民党徐州“剿总”的序列表。
刘峙虽然是徐州“剿总”总司令,但副司令杜聿明却兼任着前进指挥部主任,实际上战争的指挥权还是掌握在杜聿明的手中。
那么总前委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为什么会设在临涣呢?我们来看这张图:总前委在战役第一阶段最重要的目的是攻克宿县。
临涣距离宿县非常近,是宿西地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和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的地方,当时的宿西县委就住在临涣,所以说这里的群众基础雄厚,有良好的政治条件。
再加上临涣濒临浍河,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又设有兵站,粮站,弹药交付所,便于战略物资的运输和调配。
因此总前委在第一阶段便进驻到了临涣。
这是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的军事路线图、指挥作战大事记和在临涣地区活动略图。
第四展室:总前委指挥艺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总前委创造性的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第四展厅向我们展示的是总前委的指挥艺术,这里是采用一个短片的形式,同时下面有模拟当时的战场敌我双方布局的沙盘,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这个短片。
第五展室:支前泥塑第五展厅向我们展示的是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
这里采用了这样一组泥塑向我们生动再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的场景。
这组泥塑的作者就是我们临涣镇的文化传承人李正卿。
因为当时解放军是没有完善的后勤补给的,我军的后勤就是依靠这样广大的老百姓建立的。
淮海战役期间,总前委共动员冀、鲁、豫、皖、苏5省出动民工543万人次,大小车辆88.1万辆,牲畜76.7万头,挑子30.5万副,担架20.6万架,筹备粮食48万吨。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所以说,民心所向,才是解放军能够战胜国民党军的根本原因。
第六展室:淮海英烈浩气长存第六展厅向我们介绍了千百万淮海英烈的代表。
在历时65天的激烈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线指挥部、5个兵团司令部、22个军、56个师和1个绥靖区计55.5万人。
同时我军也付出了13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
这个展室展出的烈士照片和烈士名录,就是10多万淮海战役烈士的代表。
左边向我们介绍了三位淮海战役的烈士,这三位烈士都是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牺牲的,其中,韩连生是在后方做炮弹试验时不幸遇难的,同时他也是我军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当时他是华野特纵的参谋长,也就相当于副军级。
右边向我们介绍三位烈士,都是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牺牲的,在他们牺牲以后,总前委便给予厚葬,现在都安葬在临涣的烈士陵园。
其中,晋士林和郑鲁两个人还是同一个团的,一个是团长,一个是政委。
我们也不难想象,一个团的团长和政委都牺牲了,此团伤亡之惨烈。
让我们牢记邓小平的教导:中华儿女们永远记着,你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血换来的。
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下面我们到北院参观北院是刘陈邓首长的住室兼办公室是根据邓小平的贴身警卫员崔来儒的回忆所布置的。
(路过巨幅合影)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巨幅合影便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在萧县的蔡洼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北院右边厢房稍宽敞一些,是陈毅和妻子张茜的工作室和卧室。
陈毅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区司令员、政委,兼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淮海战役总前委常委。
1948年11月11日至11月23日,陈毅和夫人张茜就住在这里。
左边的厢房是警卫员住室。
淮海战役总前委警卫班就住在这里,负责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首长的安全保卫和勤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