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衰竭护理分析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
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
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明确诊断需依据动脉血气分析,若在海平面、静息
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PaCO2)>50mmHg,并除外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所致的低氧,即可诊
断为呼吸衰竭。
对呼吸衰竭病人护理不当,极易造成意外,现临床工作中护理中注意的几个
问题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慢性呼吸衰竭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2岁,均符合慢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经过系统和整体护理,好转35例,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死亡1例。
1.2 诊断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或诱因;有低氧血症或伴高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在海平面
大气压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时,PaO2<60mmHg,或伴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
分流或原发性心排血量降低时,呼吸衰竭的诊断即可成立。
1.3 治疗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条件下,迅速纠正缺氧、CO2潴留、酸碱失衡和代谢紊乱,防治
多器官功能受损,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2 护理
2.1 掌握好正确的卧位
卧位的选择应根据病情需要和病人的特点,并要有一定技巧。
我们在护理中遇到一些肺心病
病人,体形肥胖、颈短,不能平卧,故采取半卧位。
这种病人入睡时因头部下垂而阻塞呼吸道,很快出现呼吸困难、紫绀。
由于发现及时、措施得力,病人转危为安。
因此,掌握好病
人的正确卧位,保证其睡眠时呼吸道通畅,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2.2 雾化吸入前将吸氧流量提高
呼吸衰竭病人的疾液粘稠,一般光给予雾化吸入,将疾液稀释后,再嘱病人吸疾或将疾吸出。
雾化时因水蒸气增加,致病人吸入氧的浓度相对下降,同时疾液的瘀滞堵塞也导致了通气量
减少,在雾化前为病人加大吸氧的流量,即可达到补充血氧不足的效果。
2.3 必须保持吸氧管道的通畅和适当的氧流量
氧疗是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但老年病人适应力差,常将鼻异管拔出,因此可采取鼻塞
吸氧,病人较为舒适。
另外病人也常由于翻身时不堪,将输氧管压在身下。
我们曾遇到一位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经查找原因是由于输氧管反折被压在其身下造成的。
适有一
些病人对持续低流量吸氧认识不足,经常自己将流量开得很大,这样不但没有解决其缺氧问题,反而加重了病情。
因此,我们对肺心病人都要认真反复地进行疾病的宣教,以取得他们
的配合。
对长期吸氧的病人,每班更换导管1次,并由另一鼻孔插入,及时清除分泌物,也
是必要的。
2.4 氧气湿化瓶的消毒
有些病人刚入院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较为满意,但经长时间吸氧后病情又出现反复。
为了
寻找可能导致感染的原因,我们对湿化瓶进行了细菌培养,结果发现瓶内有许多细菌生长,
后来我们采取每天更换一次湿化瓶内的冷开水和更换消毒鼻导管的方法,再做培养,菌落没有。
目前,我们给病人吸氧用的湿化瓶及导管都要经过消毒,从而减少了感染来源。
2.5 密切观察病人性格与睡眠的改变
如病人入院时性格安静不善言谈,突然高谈阔论或不停地笑,注意观察可能是早期肺性脑病的精神症状。
还有的病人出现睡眠异常,白天睡觉而夜间兴奋失眠,我们发现这也是早期肺性脑病的先兆。
此外,我们在夜间观察病情时性格不但注意病人是否安静入睡,还要注意其有无大汗、脉速等早期肺性脑病的表现。
2.6用药护理
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提高吸入氧分数,静脉滴注时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神志变化以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
若出现颜面潮红、面部肌肉抽搐、烦躁不安等,表示呼吸兴奋剂过量,需减慢滴速,及时通知医生。
2.7 心理支持
呼吸衰竭和ARDS患者因呼吸困难、预感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常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应多了解和关心患者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经常巡视,让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指导患者应用放松、分散注意力和引导性想像技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3 讨论
慢性呼吸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氧疗能增加肺泡内氧浓度和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能力,解除患者的缺氧现象。
在氧疗期间必须加强监测和护理,呼吸衰竭的预后不仅取决于其严重程度,是否发生并发症和抢救是否恰当,还取决于原发病或病因能否被去除。
慢性呼衰患者渡过危重期后,重要的是预防和及时控制呼吸道感染等诱因,减少急性发作,尽可能延缓肺功能恶化的进程,使患者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
[2] 李秀美.给氧时插入鼻导管长度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1991,26(11):508.
[3]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480.
[4] 陈映民.呼吸衰竭氧疗法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87,2(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