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护理查房PPT课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护理查房PPT课件
PaCO2 > 50mmHg)。见于通气功能障碍 按病程分为二型: 1、急性呼衰 2、慢性呼衰 按病理生理分:泵衰竭(神经肌肉)和肺衰竭(呼吸器官)
6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1.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呼吸肌活动障碍: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
胸廓的顺应性降低:胸廓畸形,多发性肋骨骨折,胸外伤 肺的顺应性降低:肺不张,肺纤维化,肺硬变等 胸腔积液,血气胸,巨大腹内肿物,大量腹水的病人
•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 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 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引 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COPD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呼吸困难加重,
痰量增多,痰液变脓,出现这3种表现中的一种或 几种即认为是急性发作。另外急性发作还会出现 发热,胸闷,喘息等症状。
13
氧疗方法
• 根据氧浓度的高低分: • 1.低浓度氧疗:指FiO2<30%的氧疗。 • 2.高浓度氧疗:指FiO2>50%的氧疗。 • 3.中浓度氧疗:指30%≤FiO2≤50%的氧疗 • 根据流量大小分: • 1.低流量吸氧:氧流量在4L/分以内的吸氧 • 2.高流量吸氧:氧流量≥4L/分的吸氧
护理查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 发作并发 呼吸衰竭
1
病例
• 入ICU诊断:1.II型呼吸衰竭2.呼吸性酸中毒3.肺部感染4. 慢性阻塞性肺病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心功能四级7.继发 性红细胞增多症
2
病情发展
• 1.3转ICU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 1.4机械通气,神志转清,拔除气管插管,自主呼
14
低流量系统--无控制性氧疗
㈠鼻管给氧法
• 鼻管系一根塑料管 • 鼻管给氧较舒适,对鼻腔无刺激,吸入气中氧浓
度与氧流量有关。
FiO2=21+4ⅹ氧流量
15
鼻管及鼻咽导管吸氧吸入气中氧浓度
氧流量(L/min) 1
吸入气中氧浓度(FiO2%) 25
2
29
3
33
4
37
5
41
6
45
16
低流量系统--无控制吸氧
2.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1)中央性气道阻塞:指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 胸外:吸气性呼吸困难 胸内:呼气性呼吸困难 (2)外周气道阻塞:多见于COPD病人呼气性呼吸困难
7
中央气道阻塞
8
发病机制
(二)弥散功能障碍 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交换,即弥散。
影响弥散的因素如肺泡-毛细血管膜的面积、厚度、 通透性、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气体分压差、气体 弥散力、气体与血液接触时间及气体在体液内的 溶解度。
4
呼吸衰竭的病因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神经肌肉疾病 • 胸壁及胸膜疾患 • 气道阻塞性疾病 • 肺实质及肺血管病变
5
呼吸衰竭有几种分型?
• 分型
按血气分型: 1、Ⅰ型呼衰:缺氧而无CO2潴留 (PaO2 < 60mmHg,
PaCO2正常或降低)。见于换气(弥散)功能障碍 2、Ⅱ 型呼衰:缺氧伴CO2潴留 (PaO2 <60mmHg, 伴有
18
面罩吸氧吸入气中氧浓度
氧流量(L/min) 面罩吸氧
吸入气中氧浓度(FiO2%)
5~6
40
6~7
50
7~8
60
加储气囊的面罩
6
60
7
70
8
80
9
90
10
99
19
二.高流量系统--控制性氧疗
• 进行控制性氧治疗,需要有特制的面罩,才能达 到控制吸入氧的浓度。
• 这种面罩按通气原理,氧以喷射状进入面罩,而 空气从面罩侧面开口处进入。如果氧流量增加, 进入空气量也相应地增加,以保持吸入气中氧浓 度不变 。
肺静 脉 O2 CO2
10
发病机制
(四)氧耗量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O2的原因之一,
发热、寒战、呼吸困难和抽搐均将增加氧 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严重哮 喘,随着呼吸功的增加,氧耗量可为正常 的十几倍。氧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 正常人藉助增加通气量以防止缺氧。
11
治疗措施---氧疗
吸平稳,指脉氧93%,心电监护示:心率90次/分, 血压120/76mmHg,自主呼吸16次/分,经鼻饲进 食,转入我科 • 1.11日13:00出现呼吸困难,血气分析PH7.36, PCO251mmHg,PO230mmHg,SO271%, 于 17:00再次插管,于18:00病故
3
疾病介绍—定义
• 其缺点是饮食、吐痰时都要去掉面罩,中断给氧, 若不小心将面罩的进口封闭,会造成严重影响。
当弥散功能发生改变时,由于二氧化碳弥散 力比氧的弥散力大21倍,故首先表现为氧的交换 障碍,产生缺氧,待病情严重,肺泡通气量严重 下降时可合并有二氧化碳潴留。
9
发病机制
(三)肺泡通气和血流比例(V/Q)失调 是缺氧最常见的发生机,而
血流未相应减少,(V/Q<0.8)致使未经氧 合的肺动脉血流入肺静脉,称为静脉血掺肺杂动, 类似动-静脉短路故又称功能性分流。 脉 0.8)当吸病入变气部体位在通该气区良不好能而进血行流气减体少交(换V/,OCQO2 形>2 成无效腔通气,从而导致缺氧,一般不引起 二氧化碳潴留;
• 氧疗 • 纠正低氧血症 • 减轻低氧引起的症状 • 降低循环、呼吸系统的作功
12
治疗措施——氧疗方法
• 根据FiO2的控制程度分: • 1:对没有通气障碍的病人,应用无控制性氧疗,
(FiO2不需要严格控制)以达到解除低氧血症的 目的。 • 2C持.O患其2有通的慢气改性量变肺时已部应不疾用敏病控感,制,性P病a氧人C疗O依2。赖上(低升严氧,格的呼控刺吸制激中F来枢iO维对2) 使PaO2维持在55-60mmHg SaO2为85%-95%, 这样即纠正缺氧又不消除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
(二)面罩给氧法
• 在防漏的条件下,面罩给氧,每分钟给氧必须在5L以上, 否则呼出气体便聚积在面罩内而被重复吸入,导致CO2 蓄 积。
• 增加供氧流量,FiO2 也相应 增高,但超过8L/min,由于 储备腔固定未变,吸入气中 氧浓度很少增加,大多漏出。
17
• 若需增高FiO2 超过60%, 必须增加氧的储备腔, 即在面罩后接一贮气羹, 此种装置即部分重复呼 吸面罩。氧流量应调整至 吸气时贮气囊不塌陷为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