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A.圈定(quān)掺和(cān)莽莽榛榛(zhēn)B.澄澈(cè)缥缈(miǎo)骇人听闻(hài)C.奥秘(ào)拼凑(zòu)搓捻(liǎn)D.匿笑(nì)憔悴(cuì)攲斜(qī)2 . 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老城比喻成烧透了的砖窑,逼真、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B.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C.在青海的约古宗列,它(黄河)是美丽的一缕;在宁夏河套,它是平静的一湾;在中游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东营入海口,它是平稳的漫流……理解: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写了黄河在不同河段的自然形态,有很强的感染力。

D.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呢?理解: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父母应该是孩子发泄苦闷时的倾听者。

3 .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五四百年来的历史,铭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卓著功勋;;;;。

①预示着国家民族的灿烂前程、美好未来②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光荣奋斗③记录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枝繁叶茂④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奋发崛起A.③②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4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要求欧洲盟友一同封杀华为5G项目,德,法两国公开拒绝,而且还被德国“翻旧账”回怼。

B.世界空间静电领域“奠基人”张丰认为,印度洋大地震起因是由宇宙场空间静电变异所致,“变异”“边缘”就在兰州。

C.成都“11+2”区域内打车出行将实现全域打表计费,取消跨区背运表外加收返空费,市民跨区打车出行将更加经济便捷。

D.在四川省电视广告审核专项整治会议上,相关领导人明确表示,要禁止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

5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2018年春晚听了黄渤、陈伟霆、张艺兴唱的《最好的舞台》,大家都叹为观止。

B.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如果有国家一意孤行,继续制造对抗,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C.2018年央视狗年春晚终于在观众的期待与争议中落下了帷幕,但人们对春晚的讨论却如雷贯耳。

D.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二、现代文阅读高贵的捐赠方冠晴①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

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叫翔予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地逃了出来。

②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

在捐赠的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

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那个只有四五岁的小女孩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

③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

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

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

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

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旧的玩具熊呢?”④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母亲回答说:“我想是的。

咱们能不能不捐这破旧的熊,捐你最宝贝的?”⑤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⑥停了几秒,小女孩又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予,他还会还给我吗?”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大可爱了,“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

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⑦我们一道走过去,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

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

小女孩慢慢走上前去,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己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火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

”她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突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⑧我终于明白了……⑨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虢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

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⑩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

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

⑪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

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

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6 . 为什么说小女孩的捐赠是“高贵”的?7 . 第⑪段画线的句子中,“爱的种子”具体指什么?8 . 文章对小女孩的神态描写尤为传神,请你摘抄一处并做简要赏析。

9 .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10 . 第⑧段“我终于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

外婆的红柿树林仑①外婆的那棵火冠柿树,就是外婆的命运。

它最初不知是被鸟儿衔来的一枚种子,还是哪一年跟着秋风随意飞落到外婆的地畔边上的。

小时候的苗苗,外婆说是菀枣。

这小树就一年一个样地长大了,尽管树苗斜着身子,但它却将根拼命地往土塄的深处延展。

②曾经在大雨滂沱的夏季,我趴在外婆的窗口,望着野外白茫茫一片的大雨天地,担忧着小树。

正当我的心儿揪成一团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披了一张麻袋片,头上扣了一顶在当时根本顶不到多大作用的草帽,弯腰迎着大风雨,从窗前一晃而过,跑向那颗菀枣树所在的土地的方向。

③我急了,也不知是哪来的勇气和劲头,鸟儿一样飞下土炕,连鞋子也没来得及穿,穿入到一片雨水的世界里。

④雨在脸上肆意地拍打,脸又疼又麻,在白雨横行的世界里,外婆在前我跟后,响彻着风和雨的咆哮声的沟壑之间,唯有我和外婆一老一少行走的影子。

⑤外婆搬来了几块不大不小的石块,压在了菀枣树歪倒方向的土畔上,那露在泥水外边的根系,总算得到了保护,没有被滚坡的水冲刷得连根翻起……⑥后来,菀枣树仿佛得了外婆的恩情感动,长得飞快。

蓬起了一树绿,鸟儿来了;飞满了一树花,蜂儿也来了。

外婆的田野热闹了,花花彩彩,斑斓多姿;飞动的成为曼妙的影子,立在地上的也摇曳顾盼。

这个时节的风儿,良善,绵柔,到哪儿,哪儿就倍增幸福感。

远远近近的小山包,顿时显得生机盎然,到处都是绿的波浪,尤其是外婆的身影在山坡间一摇晃,满世界都散发着温暖亲切的气息。

⑦突然,有一日,外婆手拿一把刻刀,一边在菀枣树身上悉心地割动,一边说,菀枣子核太多,果肉太少,娃娃们冬天不能充饥,嫁接成柿子树,挂果子了,就可以救苦救难了。

外婆将来时带的一块树皮贴住菀枣树的伤口,然后用麻丝将嫁接的那处伤口仔仔细细地缠了起来…⑧菀枣树在疼痛过后,改变了原来的模样,细小的叶子变得阔大起来,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褪去淡黄色的花朵,一个个绿绿的柿子坐落到了花蒂间。

⑨神奇的转变,让菀枣树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而转生成为了一棵柿子树!菀枣果子,要经过怎样的涅槃从而变为柿子果实!⑩到了上学的年龄,我离开外婆和柿子树。

课堂上的时光也在一棵树的裂变中,年年月月,地久天长。

⑪每当向外婆的小山坡望去,看到那棵越来越斜得严重、似乎要倒下去的柿子树,我的心里就会涌起一股酸酸暖暖的热流,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⑫一棵柿子树,斜着,趴着,歪着,也要在秋天结出最甜,最好看的果实来。

⑬每年的霜降过后,树叶子落光了,一树红艳艳、干净净的火冠柿在歪歪斜斜的枝干上高挂,像一盏盏的灯笼,照亮了外婆的那条上坡土路,辉映着我人生道上的每个脚印。

⑭后来,我离开了故土,那棵柿子树和外婆一直驻扎在半山坡上。

外婆去世后,就葬在离柿树不远的山坡地里。

11 . 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2 . 从语言和情感角度赏析第⑥段,写一段文字。

(不少于60字)13 . 品味第⑪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里”为什么会感到“酸酸暖暖”?14 . 结合全文,理解第⑬段中画线句的深刻内涵。

三、文言文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二)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①,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注释)①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邯郸记》中卢生临死时说要留下自己的书法。

卢生书法学的是王羲之、王献之。

15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余拏一小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独: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得志,独行其道C.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客: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16 .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7 . 语段(一)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8 . 语段(一)中的“余”和语段(二)中的脚夫和寒士都是痴人。

请谈谈你对这两种痴人的看法。

四、句子默写19 . 7. 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⑥水是眼波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