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
解答:(1)考虑标准贯入试验在国内应用广泛,特别是 广东省应用较广,对一些含砾粘性土和砂土中,静力触探 有困难时,用标贯或动力触探是一个好的手段。《高规》 根据广东省标准《大直径锤击沉管混凝土管注桩技术规程 DBJ/T15-17-96》等资料,提出了附录D,用标准贯入试 验成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两张表,该表的基础是 47根打入式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静载试验对比获得总的极 限侧限力(按试桩的p-s曲线取3~7mm所对应荷载作为总 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 /计算值比值的标准值分别为0.983、1.111和1.042说明总 的来看是可行的。详见8.3.11条文说明。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 勘察规程执行中的
问题
------为河南省工程勘察学会所提问题的解答-----《高规》主要起草人 张旷成
1《高规》4.2.4条的第一款,一般性 勘探孔的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 层”或“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以下
不解小答:于(13)m此”条两对者摩擦深型桩度的不规定一,致而摩?擦型桩有两类:一为摩擦桩,一为 端承摩擦桩,前者完全按桩长控制,即“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而端承 摩擦桩,则为“预计桩端持力层”的问题。两者是可能不一致,假若勘察前 不知道是哪一种摩擦型桩,就应满足深者。
图1 滞水和潜水中土的孔压与浮力
③ 但在实际工程中,上层滞水问题是复杂的。
广东省佛山市新城区有一条东西向的下穿式隧道,全 长590m,在距隧道侧边30m左右有一条河,隧道下的 砂层与河床下的砂层相通。该隧道主体工程已完成。 路面尚未铺设,连续暴雨一直水位陡涨,导致东、西 两侧的引道上浮,东侧引道最大上浮29.5cm,西侧最 大上浮7.4cm。后采取压重17~56.4cm的砼和底板注 浆处理。原设计抗浮设防水位高程取4.0m,修复设计 引道U形槽改取为4.7m,或天然地面下0.5m,框架结 构隧道段抗浮设防水位(即最高水位)即按6.0m设计。
②再者是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如何处 理?
(2)由谁组织论证,论证结果是否可作为设计 依据?其权威性、合法性如何认可?
一般由设计院提出,由建设方组织专家论证,所提意见,并非设计法人一定 要全部采纳,最后的决定权还是设计人。另该条的“并经充分论证”也可以 是设计单位本身自己组织本院专家论证。
(H+h)γw,即不考虑上部静水压力作用。
(2)关于“上层滞水” 的 理a 它解处和于认包气识带:中,有可能是处于非饱和土中,它直
接与大气相通,是地ຫໍສະໝຸດ 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 b 它是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积聚的重力水,因而并 没有明确的含水层;
c 它虽然具有自由水面,但受局部隔水层所支配,在 整个场地往往不具备连续的自由水面,所量得的水位 可能是高低不同;
解答:本规程出于慎重、严谨,首先明确复合地基适 用于3.0.1条所规定的“勘察等级为乙级的高层建筑”。 由于甲级高层建筑的复杂性,未列入本规程的适用范 围之内,若甲级高层建筑要采用复合地基必须进行专 门研究,并经充分论证。
(1)论证的内容,注意事项:
①主要是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两大主要问题能否满 足要求?
本人个人意见(并非规范组的统 一意见 ) ① 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从较大范围的整个场地来考虑而不是以某个场地有
不同建筑基础埋深,就有多个抗浮水位。 ②在多层地下水条件下,应当首先弄清各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 ③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是各含水层最高水位之最高者。 ④场地的最高水位与基础埋深无关,只是计算浮力才涉及基础埋深。
d 由于上层滞水是处于包气带之中,因而其水压力总 是小于大气压力;
e 受气候变化影响,具有季节性和暂时性。
②从上述上层滞水的定义和从理论上来看,上层 滞水是可不考虑浮力的。
李广信教授在“浮力计算与粘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 (《岩土工程技术》2003年第2期)一文中对滞水与 浮力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在许多城市中上部 粘土层中的地下水位往往以滞水形态存在。它可能 由天然降水和管道漏水等原因所形成。如图1所示:
(2)有关3m值的具体规定,是因桩端不能只达持力层的表面,而应达持力 层的临界深度。临界深度的经验值详见4.2.4和4.2.3-1条文说明。
2 8.4.1条,复合地基“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拟采用 复合地基方案时,须进行专门研究,并经充分论证”。论证 的内容、注意事项、由谁组织论证?论证结果是否可作为设 计依据?权威性、合法性如何认可?
=(h+h3)k1γw+(H-h4+h)k2γw,这里,假设从④层底
向下即向上贯通的空隙不是同一空隙,前者的空隙为k1,后
者的空隙为k2,且k1+k2>k(当取n为k时,k1+k2=n)以策 安全。此时,P=(h+h3)k1γw+(H-h4+h)k2γw
5.当基础底面处于承压水层⑤顶面下H处时(图1e),P=
④在《高规》的征求意见第一稿 中,曾提出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及 浮力计算不考虑“上层滞水”, 但后来北京地区有的专家提出, 在北京有的上层滞水分布面积很 大,遍布整个场地,不考虑可能 不行,后来考虑上层滞水的复杂
4 关于标贯成果、静探成果确定预制桩、预应力 管桩的设计参数时,用标贯成果对粘性土、粉土 确定侧阻力qs与静探确定的侧阻力qs差别较大。
3规范8.6.2条,场地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 确定问题。上层滞水和城市内涝引发地 下水位局部、临时上升,在确定抗浮设
防(水1位)如“何场考虑地?坑浮设防水位”的提法,有
不同意见
① 建筑抗浮设防水位应是建筑基础底板所在地下水层的 最高水位;
② 由于在多层地下水场地可能多个建筑物,而这些建筑 工程中有自己的基础埋深,可能涉及不同地下水层,而有 不同的抗浮设防水位,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的“场地抗浮 设防水位”。
1.当基础底面处于潜水位①层下h处时(图1a),基础底面 所受之扬力为P=γw h
2.当基础底面处于②层相对不透水层顶面下h处时(图1b),
P=(h1+h)kγw
3.当基础底面处于层间潜水③层层顶下h处(图1c),P=
hγw
4.当基础底面处于相对隔水层④顶面下h处时(图1d),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