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每题1分,共30分)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
2、“六艺”是指:()、()、()、()、()、().
3、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是指:()、()、()、().
4、《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
5、北宋“理学三先生”是指:()、()、().
6、西周小学学程是:()
7、宋元的书院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
2、壬寅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
4、洋务学堂:
5、东林书院: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2、如何评价“性相近、习相远”
3、试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4、试述私学的历史特点?
5、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3、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价值。
中国教育史试题答案111
一、填空(每题2分,共18分)
1. 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军事训练
2. 礼、乐、射、御、书、数
3.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4. 学、问、思、辩、行
5. 胡瑗、孙复、石介
6. 7 年
7.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3、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特点是:a、缩短了学制年限。
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
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4、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5、东林书院:明朝江南无锡城东南,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即在该地建书院,又称龟山书院。
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它形成一套完备的将会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⑴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⑵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⑶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⑷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⑸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而且设置灵活。
⑹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⑺注重天才教育,注重特重教育。
2、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方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3、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科技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4、⑴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自由民主反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联盟
⑵私学是政教分设。
⑶私学的入学是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⑷私学是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摇篮。
⑸私学的教学内容与大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
⑹私学的教学场所有较大的灵活性。
⑺私学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
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的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⑴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育引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⑵实利主义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使教育能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⑶公民道德教育
⑷世界观教育
⑸美感教育
其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2、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3、“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⑴首先,“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⑵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⑶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尽管他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