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太宗的性格

唐太宗的性格

唐太宗的性格:喜好文史、英明果敢、坚毅不屈、智勇双全、虚怀若谷、能言善辩、唐太宗的优点:胸怀大志、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任人唯贤、量才授职、广开言路、鼓励直谏、虚心纳谏、独立思考、优化选择、从谏如流、以人为本、用人不疑、恩威并举、文韬武略、求贤敬贤、宽刑简法、体恤臣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执法如山、大义灭亲、以史为鉴、善于反省、公正无私唐太宗缺点:反复无常、固执己见、私欲满溢、滥用民力变革时代,个人或组织生存发展之道:顺势、定市、做事、做实唐太宗是个有领导力的皇帝:领导力就是正确规划个人或组织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化相关资源,并积极影响相关人员决策和行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或组织效益最大化(的能力)《李世民成霸业的用人韬略》作者:李肖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1.把蠢材变成人才李勣,山东曹州的一个泼皮无赖,才学浅陋,胸无大志,整日与酒徒为伍,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自从他投靠李世民后,经过李世民的悉心调教,更名改姓,“徐世勣”变成了“李勣”,身上恶习一扫而光,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还屡次帮助李世民守卫边疆,他和李靖并肩作战,多次击败游牧骑兵的骚扰,被誉为唐军之长城。

2.善于人才组合中书令房玄龄谨小慎微,办事稳重,善于出谋划策,兵部尚书杜如晦精明果敢,剖断如流,在决策、判断方面胜人一筹。

将二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房谋杜断的最佳黄金组合。

3.把敌人边亲人魏征是作为太子洗马,多次鼓动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欲将李世民置于死地,斩草除根。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后有一次质问魏征:“你离间我们兄弟关系为了什么?”魏征却神色自若地回答道:“皇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唐太宗听后,不仅没杀魏征,反而把他提升为谏议大夫。

不久,还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他的儿子,使两人从仇人变成了亲人。

4.宽刑简法,把杀人变成救人李世民曾对大臣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对死刑的审核极为慎重,在审核程序上要求三复奏,即向皇帝报告三次,后来又增加到五复奏。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腊月太宗视察朝廷大狱,那里有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执行死刑。

这些犯人都是罪大恶极之人,但是李世民本还是着人文主义精神进行终极抚慰,经过亲自审问,得之死刑犯们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再回家看看。

李世民便立即答应,要求只有一个,即死刑犯们要在来年九月初四一个不落地回来。

最后,规定的期限到了,除了一个犯人没有如约而至外,其余犯人都按时回到狱中,正在大家埋怨那个犯人的时候,最后的这个犯人拖着病体坐在马车里也赶来了。

李世民点头微笑,下令大赦所有的死刑犯。

5.【虚心纳谏,知错就改】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久,大兴土木,营造宫室。

一天,他在披香殿招待大臣,苏世长忽然问道:“陛下,披香殿是隋炀帝建造的吗?”李世民说:“你明知是我建造的,却还要问,你有什么话就说。

”苏世长指出他有许多宫室居住却还要耗费财力民力建造新的宫殿的错误后,唐太宗点点头深以为是。

公元630年,唐太宗打算巡游洛阳,于是下令修缮洛阳乾元殿,给事中张玄素指出:巡游东都建造宫殿不是当务之急,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大兴土木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李世民先是大怒,这家伙竟拿自己和暴君隋炀帝相比!而后,张玄素又说:“如不立即停止修乾元殿,将来的命运比夏桀、商纣还要可悲。

”李世民听后仔细想想觉得有理便和颜悦色地说道:“是朕考虑不周,既然如此,就停建把。

”6.【鼓励直谏,用刺头不用滑头】苏威是隋朝宰相,为人圆滑,虽经历乱世,却能明哲保身,化险为夷,活到唐朝初年。

当他听到李世民进了洛阳就急忙来求见想捞个一官半职。

李世民却拒绝接见,并让人质问他:“苏公是隋朝宰相,社稷危难,公不能扶,使皇上身弑国亡。

”相反,对于苏世长,张玄素、魏征、孙伏加等一帮经常惹他生气的刺头,却是关爱有加。

一次,孙伏加批评唐太宗滥加酷刑。

草菅人命,与李世民当廷抗争。

事后,李世民赏赐孙伏加一座价值百万的庄园。

有人议论表示不满。

李世民说:“我一生气,你们就不敢批评朝政了,这次厚赏孙伏加,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关心朝政,多提意见。

”7.【关爱臣子,小恩小惠情谊深重】大将李勣生病要用人的胡须作配药,李世民听说便马上剪下自己的胡须给李勣送去。

把李勣感激得痛哭流涕,拼着老命为他奔忙。

今天征突厥,明天伐吐谷浑,戎马一生,至死不悔。

胡人给李世民送了不少甜瓜,李世民一吃觉得不错便给房玄龄等人送去一些。

房玄龄觉得李世民对自己是大德大恩。

“世民每破军克城,诸将佐争取宝货,玄龄独收揽人物,致之幕府。

又将佐有勇略者,玄龄必与之深相结,使为世民尽死力。

”后来,房玄龄死了,李世民一吃甜瓜就哭泣,别人问他哭泣的原因,他说触景深情,又想起房玄龄。

8.【注重君臣关系,恩威并施】贞观六年,李世民盛宴款待大臣,同州刺史尉迟敬德作为“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又屡次在李世民深陷危难之时挺身救主有功,应邀到长安参加宴会。

期间,有一位马大哈无意坐到了尉迟敬德的位子。

敬德怒斥其“没大没小”。

旁边的任道王李道宗插话:“今日宴席,不分座次,大可不必为此伤了和气。

”尉迟敬德更怒了,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几乎造成其失明。

唐太宗看在眼里,便叫住尉迟敬德,伤心地说:“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忧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

然卿居官,数犯法,才知道当时把韩信、彭越剁成肉酱,实非高祖之罪也。

国家纲纪,惟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

勉自修饰,无贻后悔。

”几句话说完,尉迟敬德已面无血色,从此再不敢飞扬跋扈,横行霸道。

唐朝征服的少数民族成分复杂,那些游牧民族更是说乱就乱,说反就反。

一次,李世民召集大臣,专门就民族事务进行讨论。

有人说:“把他们迁到内地,教他们耕地,学做农民。

”颜师古认为把他们迁到黄河以北地区,设酋长建立自治部落。

温彦博认为把他们迁到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方式,难免会发生意外情况,倒不如顺应他们的民族风俗,实行自我管理。

”李世民采取了温彦博的建议,先把突厥族的吉利可汗叫到宫中,眼里训斥教育一番:“你继承父兄遗业当上可汗,却为非作歹,暴虐不到自取灭亡,这是罪行之一;多次和我山盟海誓,互不侵扰却多次自食其言,这是罪行之二;自恃强大,嗜杀好战,是大批战士暴尸原野,这是最行之三;触动骑兵,见他庄稼,抢掠百姓子女,只是罪行之四;我饶恕了你的罪行,保留了你的领地,让你来朝见我,却迟迟不来,这是罪行之五。

但是如果你今后悔过自新,不再入侵中原,可以饶你一死。

”吉利可汗听完哭着给李世民跪下。

李世民扶起他,为他举行了欢迎宴会,酒到尽兴时,李渊弹起了琵琶,李世民跳起了舞蹈,一直到深夜才罢宴。

9.【用人精简,宁缺毋滥】在唐太宗统治的22年间,政府官员,数量不多,却非常精干,办事效率也极高。

10.【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王珪、薛万钧、萧瑀等人过去曾经都是李世民的敌人,战败之后,弃暗投明,改邪归正。

李世民不计前嫌,量才授职,作为心腹。

李勣、程咬金、秦琼等人,过去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与李唐军队争夺天下,杀得你死我活。

而李世民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胸怀神州,放眼天下,广纳贤才,不管曾经的恩怨仇恨,今天你是人才愿意跟着我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就提拔你,重用你。

李世民心胸宽广、气度非凡,用人才标准衡量人才,不在其中夹杂个人感情因素。

11.【用人唯才、华夷无别、一视同仁】在李世民的统治集团中,任用了大量的文人、武人、亲人、仇人,而且还提拔了不少外国人和少数民族,雄辨地证明了李世民用人唯才,华夷无别,一视同仁作法的合理和高明。

李世民说:“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继栎梁,短者以为栱桷。

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

明主之任人犹是也。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无智、愚、勇、怯者,兼而用之。

故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李世民出身于一个鲜卑族和汉族结合而成的家庭,长于西北边地,对少数民族有较深的情感。

当他执掌大权后,极力倡导胡汉一家,华夷无别的民族平等政策,对待史大奈、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等少数民族人才,李世民也委以重任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为国效力。

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西北边陲,食肉饮乳,骑马游猎,身体健壮,高大威猛,非常适合带兵打仗。

且一些少数民族将领文化水平太低,不悉兵法,有勇无谋,无法担任主帅,李世民就将胡族将领和汉人将领搭配起来,取长补短,组合任用,很快就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为彻底解除北方游牧部落的威胁,唐太宗采用以夷治夷,以胡抗胡的办法,大量征用胡兵蕃将,让这些游牧民族去抗击游牧民族。

1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样的人是明君,什么样的人是昏君?”魏征说:“国君之所以贤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没有判断能力。

……隋炀帝偏心虞世基,各地的农民攻城掠地,他却一无所知。

所以帝王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接受别人的进谏,则不会受贵臣的蒙蔽,使下面的实际情况如实反映到朝廷。

”唐太宗对他的说法很满意,连连点头称是。

13.【以史为鉴,克己节欲】唐朝初年,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利益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就像用刀割自己屁股上的肉,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肚子吃饱了,人也完蛋了。

人民的怨气一旦产生,众叛亲离也就在所难免,我每次想到这些事,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魏征说:“古代那些帝王,都是能充分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能回避身外之物的诱惑。

以前,楚国聘用詹何,向他请求什么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詹何说是修身养性的技巧。

楚庄王又问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詹何却说:‘我没有听说身心修养好的国王却把国家治理得很乱。

’陛下所说明的,实际上和古人的含义是一样的。

”14.【广开言路、鼓励直谏、共谋国事】贞观四年,唐太宗问萧瑀:“隋文帝杨坚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萧瑀说:“克己复礼,勤劳思政。

他每次上朝总是废寝忘食,一直工作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

”唐太宗说:“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这个人观察问题很细致,头脑却糊涂,头脑糊涂就会不同事理,越是观察得细致越容易产生疑心。

他不相信朝廷内的大臣,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累得心力憔悴。

文武大臣都知道隋文帝的心思却不敢直言指出,宰相以下的官员窦氏溜须拍马,顺着皇帝说话。

我的想法不然,我把这么多的事务全交给各部门去办理,宰相出谋划策,考虑周全后才具体执行。

如果让皇帝一个人去蛮干,日积月累,冤假错案积累很多,国家会很快亡。

还不如广泛提拔贤良人才,监视着让他们做事,法令严肃,谁敢胡作非为?”而后,李世民还命令各部门,如果皇帝颁布的诏令,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必须如实向上反映,不得阿谀奉承,明知有错却知情不报。

15.【用人不疑】深受李世民器重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将领契苾何力被薛延陀抓去后,有人怀疑契苾何力恐怕会和薛延陀合谋造反。

而李世民却坚信:“契苾何力绝对不会背叛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