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明清小说..备课讲稿

第六讲明清小说..备课讲稿


明代昆腔未起以前,北曲为盛。徐渭所谓:“辽金北鄙杀伐之 音,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弦管,南人亦遂尚 此。”(《南词叙录》)其风盖至明初犹未稍杀也。渭又言:“本 朝北曲,推周宪王、谷子敬、刘东生,近有王检讨、康状元。”周 宪王《诚斋乐府》,散套至多,而文字端谨,鲜有独到处。明人北 调,要推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武功人)、王九思(字敬夫,号 渼陂,鄠县人)、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胡汝嘉(字 懋礼,号秋宇,金陵人)、冯惟敏(字汝行,号海浮,临朐人)、 常伦(字明卿,号楼居,沁水人)、王磐(字鸿渐,号西楼,高邮 人)、王田(字舜耕,济南人)、杨循吉(字君谦,号南峰,吴县 人)诸家,而康海、王九思、冯惟敏、王磐四家,最为杰出。
九思,嘉靖初犹在,所为《碧山乐府》,于雄爽中时有“翩翩佳 致”(《衡曲麈谭》)。其豪放苍莽之作,与康氏固势均力敌, 未容轩轾于其间也。
3、冯惟敏 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小令、散套,皆喜用俗语俚言,
而以苍莽雄直之气行之;其魄力之大,殆可凌驾康、王;而 王骥德诋其“直是粗豪,原非本色”,殊不可解。冯氏散曲, 包罗万有,颇似词家之辛弃疾。其诙谐玩世之作,本色语尤 多;其激壮苍凉处,读之又能使人神往;所谓“豪辣灏烂” 之境,冯氏差足当之矣。
三派:一为端谨,二为清丽,三为豪放。 ——任中敏
他认为明前期散曲偏于端谨,其后康海一派,冯惟敏一派,
王磐为一派,沈仕为一派,“各有面目,未见雷同,而康、冯之 为豪,王、沈之为丽,又其大概之一致者耳。”
陆侃如、冯沅君分三派:一为冯惟敏、王九思、康海等,承
马致远(豪放);二为王磐、金銮、施绍莘,承张可久;三为梁 辰鱼、沈璟、王骥德等,尚文雅工丽,重视音律,喜集曲与翻谱, 同时元人的苍茫萧爽的优点不复存在。赵景深据此把明散曲分为 豪放、清丽、雕琢三派。
康氏《沜东乐府》,用本色为豪放,摆脱明初阘茸之习(任讷
说),有振衰起废之功。其自序标出北曲之长,为“慷慨”,为 “朴实”;其自作亦充分表现其牢落不平之气。
任中敏评康海,“用本色为豪放,摆脱明初阘茸之习,力为振拔, 有功于明代散曲作风不少。”“其中极热极怨,而表面以解脱之 悟盖之,时觉捉襟露肘。”“无非愤世乐闲之作,而志趣并非真 正恬淡。” 羊春秋在《散曲通论》指出,康散曲“在粗豪的风格中,寄寓着 山水之乐;在赞颂隐逸的生活中,隐寓着对现实的深刻不满。(嘉隆)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郑振铎、任中敏、李昌集)前期北曲为主,后期南曲占上风。
近之为词者,北词则关中康状元对山、王太史渼陂,蜀则杨状 元升庵,金陵则陈太史石亭、胡太史秋宇、徐山人髯仙,山东李尚 宝伯华,冯别驾海浮,山西则常延评楼居,维扬则王山人西楼,济 南则王邑佐舜耕,吴中则杨仪部南峰。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
第一期:从元末明初到永乐(1403-1424)年间,大约60年,这是明代散曲文学异 代承传的“过渡期”。本期内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时跨元明两朝的汤式、贾仲明、 唐复、刘兑等所谓“国朝一十六人”。 第二期:从永乐后期到成化十年(1474)前后,大约60年,这是明散曲处于谷底徘 徊的“低落期”。本期内的作家只有朱权、朱有燉两位韬光养晦的王爷和李昌祺、 瞿佑等几位仕途失意的官僚。如果从曲坛影响的角度看,实际上只有朱有燉一花 独放。 第三期:从成化十年以后到弘治(1488-1505)末、正德(1506-1521)初,大约30 多年,这是明散曲在一批江南词场才子手中初步复兴的时期。本期内的代表作家, 主要有陈铎、王磐、祝允明、杨循吉、唐寅等江南词场才子。 第四期: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时期,大约60多年,这是明散曲 繁荣鼎盛的时期,是明散曲发展的黄金时代。本期内的代表作家,北派主要有康 海、王九思、李开先、常伦、冯惟敏等;南派主要有杨廷和、杨慎、黄峨、沈仕、 金銮等。 第五期:从隆庆(1567-1572)至崇祯(1628-1644),大约70多年,这是明散曲继 续兴盛而晚霞灿烂的时期。本期内的代表作家,主要有以梁辰鱼、沈璟、王骥德、 张凤翼等人为代表的江南香艳派曲家,以及非香艳一宗所能范围的施绍莘、胡文 焕、杜子华、冯梦龙等涉题较广的南派曲家,还有以薛论道、薛岗、王寅、赵南 星、丁彩、丁惟恕等为代表的曲风质朴豪放的北派曲家,和以徐媛、沈静专、梁 孟昭等为代表的晚明闺阁曲家等。
4、王磐 王磐生富室,独厌绮丽之习,雅好古文词(《尧山堂外
刘大杰、李昌集按地域分南北两派。
三、概貌梳理 1、朱有燉
论其文字,乃十九端谨,且庸滥居多,豪丽两面,均鲜至处。 ——任中敏评
2、康海、王九思 康、王在弘治、正德间,以散曲并称,为北方代表人物。而世
多抑康而扬王。王骥德称:“对山亦忤于时,放情自废,与渼陂 皆以声乐相尚,彼此酬和不辍。康所作尤多,非不莽具才气;然 喜生造,喜堆积,喜多用老生语,不得与王并驱。”(《曲律杂 论》)王世贞亦极推服九思,以为“其秀丽雄爽,康大不如也。 评者以敬夫声价,不在关汉卿、马东篱下”(《艺苑卮言》)。 要之二家之作,皆极豪爽,表现北人性格。南人爱酝藉,重藻饰, 致有“直足粗豪,原非本色”(《曲律》)之讥,要不足据为定 论也。
南则金陵陈大声、金在衡,武林沈青门,吴唐伯虎、祝希哲、 梁伯龙,而陈、梁最著。
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媚,可划地而知也。 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字句。
——王骥德《曲律·杂论》
北曲以康海、王九思为代表,继承元曲豪放一派,以 写淡泊之志,林居冶游之乐为主,却又时时流露感愤激烈 的情怀。南以王磐、陈铎最受推崇,虽留下来的多为北曲, 但秀丽宛转,风格近北曲。作品细腻温香,清俊佻达,较 多体现南方人的性格、情致,继承元曲清丽一派而趋向婉 丽。南曲分为两派,一以梁辰鱼首开风气,最先以改革后 的昆山腔制散曲及剧曲,秾艳、典雅;一以沈璟为一派, 以曲律为最高标准,词则要求本色,散曲受音律束缚,缺 乏真切生动的韵致。施绍莘独立于两派之外,既合音律, 又富才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