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如何加强市值管理
作者:张文仁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0期
【摘要】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市值管理”这一理念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
市值管理关系到上市公司及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上市公司实施市值管理能够促使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市值最大化转变,降低企业融资负担,使股价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内在价值,提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水平,最终给股东和投资者带来更多经济利益。
本文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角度简要分析了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市值管理,并提出了促进市值管理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类非流通股份流通权利的逐渐获得,市值慢慢成为企业所有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纽带,股东价值最大化真正成为企业管理层努力的目标之一。
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转换以及全流通后企业价值低估造成的潜在的并购压力等都使得市值管理作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摆在上市公司的面前。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效地进行更为市场化的市值管理。
一、市值管理的概念和背景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
其中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基础,价值经营是市值管理的关键,价值实现和增值是市值管理的目的。
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独特的管理概念,它的萌生与2005年开启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全新标杆。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操作实践后,国务院于2014年5月颁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进入到全新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阶段。
股票的市值是衡量上市公司综合实力的最直接体现,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和贡献能力,是衡量和评价企业整体价值的重要指标。
股权分置改革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已经对市值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二、目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值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热点话题,很多上市公司都在积极主动地践行市值管理。
在实际操作中,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市值管理方法和手段,成效不尽相同,失败的案例很多,以H公司为例:
H公司是日用化工板块的上市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H公司所辖业务增至六大板块:化工产品、建筑材料、通信、房地产、物流、类金融。
2012年公司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房地产和通讯板块业绩贡献占81.3%,尽管业绩不错,但公司股价一直低迷,长期在6元左右波动,股价偏低给H公司的增发融资造成很大困难,限制了H公司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
H 公司是一个市值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值得很多上市公司借鉴:
(一)公司战略定位不清晰、业务结构冗杂、主业不突出
近年来,很多上市公司违背发展战略初衷,盲目跟进投资市场热点业务板块,放弃弱化主业,主业收益被压缩到一个非常小的比例。
公司价值创造的主体不够明确,提供业绩主要来源的业务与公司的板块地位不相符,投资者难以对公司的内在价值作出准确判断。
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短视行为,大大加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损害公司长远发展利益,有违资本市场初衷,严重影响公司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行业竞争优势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由于盲目投资,过度多元化,很多上市公司早已背离自己的核心专长,缺乏创新驱动和价值创造,丧失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没有稳定的盈利来源,无法形成真正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行业优势地位越来越弱,短期业绩的增长无法支撑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
(三)公司经营管理层的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入,上市公司管理层应该不断提升和改善治理能力。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资本经营思维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不懂得如何进行市值管理,缺乏市值管理的能力和手段,虽然企业业绩有所增长,但公司市值却盘整不长。
(四)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够完善
公司没有专门设立市值管理部门。
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市值进行跟踪、研究、管理,管理效率低下,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不够充分,公司的价值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投资者,公司的价值无法在资本市场得到真实的体现。
三、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的探讨
(一)明确战略定位、选准主业、突出主业、扩大主业贡献能力
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业绩贡献能力是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一个主要指标,主业利润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盈利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通常情况下,资本市场愿意投资主业突出的公司,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
上市公司应根据发展战略,以项目为抓手,依托资源和资金优
势,坚持主业、围绕主业、服从主业,做大做强主业,切实提升主业的盈利能力。
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延伸发展主业之外的其他业务,提升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为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投资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首先必须打造内在价值,才能保证企业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合理反映。
(二)强化资本运作、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行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要素,直接左右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本市场的判断和选择。
上市公司应审慎对待多元化,通过创新驱动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资本运作,运用兼并、重组等资本手段,促进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培育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使企业获得1+1>2的经济效应。
(三)优化业绩考核体系、不断提升管理层治理水平
市值管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管理层不断创造业绩,从而提升公司市值;另一方面因为薪酬等因素可能导致管理层采取短视行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
为规避管理层消极对待市值管理,上市公司应健全完善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市值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促使管理层重视市值管理,主动提升治理能力,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四)建立健全市值管理组织机制,形成完善的市值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市值管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市值管理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应急及危机处理机制等。
设计市值管理工作标准,建立起市值管理的常态模式和机制。
同时,加强对市值管理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拔任用、薪酬体系、绩效考核、职务晋升、培训和学习等。
(五)引进专业管理机构、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目前,以社保基金,证券投资基金,QFII、经纪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上市公司可以引入机构投资者,借助外力,提高市值管理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总结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上市公司将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背景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应当把握机遇,从企业的整体价值和长远发展出发,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
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采取资本运作等方式,实施高效的市值管理,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为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新财经,2007(1):41-42.
[2]吴议昕,黄前松.市值管理:牵一发动全身.新财经,2007,(2):38-39.
[3]郭金林.企业产权契约与公司治理结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李小青.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商业研究,2006(24):74-75.
[5]施光耀.市值管理管什么.中国证券报,2007,01,09.
[6]安景川.全流通时代市值管理与再融资.和讯独家,2006(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