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次干路方案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次设计为常宁市宜阳路、朱家山路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工程项目位于常宁市南一环以北,夏风路以西,宜乐路以南,常宁市八中以东。
具体道路指标见下表:设计道路一览表二、设计采用规范、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37-2012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4、《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89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50220-958、《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 GB5768-2009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10、《土工实验规程》 JTG E40-2007 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 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1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15、《给水排水工程管道设计规范》 GB50332-2002 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1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5-2006 1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1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07 20、《工业和民用电力装置接地设计规范》 GBJ65-8322、国家及地方行业有关法规、规范和文件三、主要技术标准及指标主要技术标准表四、建设条件1、场地条件根据对现场踏勘,工程范围内一部分为已形成简易路面,一部分为分为未利用土地,施工场地条件较好,沿线对本工程的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地貌地物主要有鱼塘及房屋建筑。
2、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本次设计道路路均位于常宁市内。
累计全长2668.476m。
沿线主要分布有鱼塘、山丘及农田。
(2)地层岩性根据本次勘探所获资料及已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现将本勘探区内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根据已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现将本路线范围内的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①填筑土(Qs):紫红色、褐黄色,成分以粘性土为主,次为粉砂质泥岩风化碎石、卵石等,此层主要分布于宅基地及沿线简易公路。
②耕表土(Q4ml):灰黑色,灰褐色,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湿,松散或软塑,主要分布于林地及菜地表层。
③淤泥(Qp):灰黑色,成分以粘粒为主,含腐植质,有淤泥嗅味,饱和,软塑~流塑,主要分布于沿线水塘底部。
④粉质粘土(Qal):黄色、灰白色、灰黄色,成分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含少量灰白色高岭土条纹及黑色铁锰质结核,稍湿,硬塑-可塑,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往下粉粒含量增大,局部夹薄层状粉土透镜体,分布于武水及蒸水Ⅰ级阶地内。
⑤粉质粘土(Qel):褐红色,硬塑至坚硬状,夹较多原岩碎石,厚度变化较大,为残积成因,分布山坡及谷地。
⑥强风化粉砂质泥岩(K2d):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
⑦中风化粉砂质泥岩(K2d):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面有黑色铁锰质薄膜,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质较软,长期暴露易风化破碎。
(3)区域地质构造根据《1﹕20万衡阳幅区域地质报告》分析,勘探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衡阳盆地中部,据地表调查,结合本次勘察资料可知,勘察区内未发现活动性断裂构造迹象,场地稳定性良好。
(4)地震效应①抗震设防基本参数根据衡阳地震史和近期资料记载,场区从未发生过大于Ⅵ级的地震,属弱震区。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场区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值a<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s=0.35s,设计地震分区为第一组。
②液化判别本线路工程全线位于抗震设防烈度<Ⅵ度区,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无须进行液化判别。
(5)气象、水文①气象拟建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及春夏之交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征,春季:始于3月下旬,历时50天左右入春和雨季开始时间基本同步;夏季:始于5月中旬,历时约140天,多高温,雨量多集中在5-6月。
秋季:10月上旬开始,约60天,一般少雨时段;冬季:12月上旬开始,长达110天左右,霜雪天气较常见。
②水文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白垩系粉砂质泥岩风化节理裂隙、层面裂隙及构裂隙中,水量随季节变化略有变化,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10~50T/d,单位涌水量0.01~0.05L/m·S。
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及外围裂隙含水层侧向补给,以下降泉形式排泄于沟谷地带。
(6)不良工程地质路段本次勘察在场地钻孔控制深度及范围内未发现岩溶、滑坡、泥石流、危岩及崩塌、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工程地质作用。
(7)特殊性岩土测区内区域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形、岩性变化不大,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淤泥,为第四系河湖相沉积,灰黑色,饱和,软塑~流塑,主要分布于沿线水库及水塘底部,工程性质差,但分布范围不大,建议直接清除,再进行上部回填。
3、工程地质评价(1)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综上所述,本勘探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
本勘探区所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因此,本勘探区内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较好。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要求,本次路基可不设防。
3、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筑路材料(1)土料常宁市土料分布零星,区域就存在大量土方,土质良好,厚度较大,储量丰富,开采运输条件便利,运距1.0~6.0公里。
(2)石料常宁市所辖乡镇都有丰富的石料,分布较广,储量较大,岩石新鲜、坚硬、饱和,抗压强度较高,质量较好,水陆交通方便。
(3)砂砾料常宁市周边分布有数十砂砾料场,总储量丰富,可以满足本工程建设要求。
砂粒以石英砂岩为主,含泥量少;砾石成分以石英砂岩、砂岩、硅质岩及灰岩为主,磨圆度好,砾径一般为2~6cm。
水陆交通方便。
(4)水泥市周边水泥厂生产的高标号水泥稳定可靠,可满足工程所需。
(5)钢材、木材市内均可购买到,资源充足。
运输条件常宁市公路交通发展有一定的水平,从市区至工程地区一般可使用汽车进行运输,局部路段需设置简易道路或施工便道。
工程用水及用电工程区自来水取用方便。
沿线电网密布,电力充足,用电方便。
可满足工程用水、用电要求。
五、路线方案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平面设计严格按照规划方案以及结合现状道路进行。
3、道路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以规划为依据,根据道路技术等级及功能的要求,并结合道路的实际确定横断面设计方案,特针对本项目提出推荐方案。
横断面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坡为2.0%,人行道横坡为2.0%。
(一)横断面设计方案如下:宜阳路:6.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1.5米(非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3.25米(机动车道)+3.25米(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1.5米(非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6.0米(人行道)=30.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一)罗塘路、朱家山路、茶箭路:4.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2.0米(非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2.0米(非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4.0米(人行道)=20.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二)仙岭路:9.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3.75米 X 3(车行道)+0.5米(分隔带)+3.75米 X 3(车行道)+0.5米(路缘带)+9.0米(人行道)=42.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三)湘山路:2.5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3.0米(车行道)+3.0米(车行道)+0.5米(路缘带)+2.5米(人行道)=12.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四)文昌路:3.0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3.5米(机动车道)+3.5米(机动车道)+0.5米(路缘带)+3.0米(人行道)=14.0米,见下图:道路标准横断面(五)(2)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路面标高。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横坡坡率采用1.5%,人行道采用-1.5%,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用二次抛物线型路拱;(3)横断面布置中采用车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面布置;(4)机动车道外侧采用麻石侧石,侧石顶高出路面15cm,人行道外边缘采用压边石。
4、路线交叉本次设计对规划相交道路及现状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交。
(1)应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设计速度、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及自然条件等进行平交口设计,设置足够的交叉口车道和候车道长度。
(2)充分考虑人行过街的安全和便捷。
(3)交叉口信号灯处理1.平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道路交叉设置采取办法:次干道—次干道交叉:平A1类次干道—支路交叉:平A1类、平B2类支路—支路交叉:平A2类、平B2类、平B3类六、路基、路面方案设计1、路基设计路基设计原则路基及其边坡的稳定是保证道路使用质量的关键。
1)路基应根据道路功能、道路类型、交通量,结合沿线气候、地质及道路材料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2)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路基填挖高度、环境景观要求等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边坡坡率和路基高度、防护及排水措施。
3)加强外业基础资料的收集,深入分析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确保路基的稳定,并有足够长度和耐久性。
4)注意路基路面的综合设计,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系统、防排水设施和防护设施的设计。
5)在路基防护和路基支档构筑物中,要充分考虑通过造型或图案进行美化设计,将生态建设和生态防护作为工程建设的重点来处理。
6)在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优先选用生态环保型的材料和新技术,减少施工期对环境的破坏,并加大生态景观建设的力度。
路基设计方案1)一般路基设计路堑边坡:边坡路段,第一级边坡坡率采用1:1,坡高为8.0米;第二级边坡坡率采用1:1.25,坡高为8.0米;第三级边坡坡率采用1:1.5。
路堤边坡坡率一级采用1:1.5,二级为1:1.75, 边坡进行必要的防护。
路基压实度要求见下表: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要求见下表:路基填料强度指标2)、特殊路基设计道路沿线部分路段为鱼塘路段,两侧水塘中分布有厚度1.00~4.0m 左右的淤泥,路基施工,小于3m 的淤泥可直接清除,换填素土后再行路基填筑;大于3m 可进行抛石挤淤,再回填0.5m 碎石,然后进行路基填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