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李丽
在诸多的课型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因而,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我认为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表达;以课文为例子,渗透作文指导;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目标,推行课堂改革。
本人展开了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与经验。
一、让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
我以三年级为研究的对象,在设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花费的心思比较多。
学期初,为了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仔细研读了整册教材,并且试探性地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原本只是想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课文作为写作的例子来讲,从而为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而且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只是转变以往指向课文内容的传统教法,把课文当成一个写作的例子、当成例文来教,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把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展开,从多角度去描
写秋天,而这一单元的习作也自然就是写秋天。
那么在讲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是《古诗两首》,我改变了以往领着学生逐字细究,分析古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朗读诗歌之后,带着他们从整体上去自发地感受古诗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并且在这两首古诗的基础之上,又积累了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在班内进行分享,从而激起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而《风筝》一课,明显的是叙事层次比较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时间的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
另外,细致的心理描写也是本课的一个突出特色,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是随时间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就重点引领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变化话写具体的。
接下来是《秋天的雨》,它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天的雨,事实上是写秋天,在执教本课时,我从文章的结构着手,以与学生一起找总起句的方式进行阅读指导。
让学生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另外把目光聚焦在文中富有诗意的句子上,让学生在品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可以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
最后一篇《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也是略读课文,所以采取自学回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秋天的声响中,尽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读中,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这样,把每一节阅读课都指向写作,结束这一单元的教学后,再进行指导学生写关于秋天的习作。
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
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有话可写,并且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并且语言生动。
生作文片段:
“春天挂在嫩绿的柳芽上,夏天躲在芬芳的花朵中,冬天飘在飞舞的雪花里,那秋天又会藏在哪呢?”
“秋天是一位魔法师,他有一根魔法棒,轻轻一挥就把秋天带来了。
秋天是一幅画,那画上染遍了我最喜欢的金色”
“我喜欢百鸟争鸣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雪花纷飞的冬天,但我更爱瓜果飘香的秋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秋天的图画吧!”
“秋姑娘把我们带到了火红的枫树林,片片枫叶纷飞飘落,满眼都是红色,
让我不禁想起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秋雨飘飘,秋风瑟瑟,我笑着对枫林大声呼喊:‘萧萧枫叶送寒声,诗意枫林动客情。
’”
“游走在秋天的画卷中,不时闻到阵阵果香。
哦!我知道了,难怪人们都说金秋十月,瓜果飘香……”
“瞧!这就是秋天,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
”
……
赏析着学生的习作,巧妙的结构,清晰的思路,优美的片段,生动的语言,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把阅读指向写作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
难怪叶圣陶老师说“我以为,阅读教学教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了。
”,这句话真的挺耐人寻味的。
二、让课后的阅读成为一种有效阅读。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把课文当成写作的例子,原本只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写作和阅读竟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渐渐地会读书了。
他知道了拿出了一篇文章应该如何从整体把握,如何去理清文章的脉络,该积累哪一类的词句……,这样也就达到了高效阅读。
另外一方面,由于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也就促进了他的阅读量,他们想汲取更多的“养分”,就必须不断地去阅读更多的书籍,这样的良性循环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给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
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 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其次要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
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
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老师还要集中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
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
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
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
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最后还要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
如学了《草船借箭》,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
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还要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
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
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当然,阅读如果仅仅是为了写作,那就可能陷入了一种功利性阅读。
所以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我把精读课文作为一个写作的例子来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但是略读课文以及课外阅读,我主张休闲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在休闲中得到阅读的乐趣,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一种自己需要的休闲方式,一种给自己汲取养分的途径,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而,这更加要求我们摒弃以往一味的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表达方式,授学生以“渔”,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更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让阅读教学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做到真实而高效。
只有做到训练能力的目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