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滨州学习吴中豪教授演讲体会关注学生语言实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这个主题包含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两个热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语言实践”。
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的。
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有密切联系的。
执教教师对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语文课不是教课文内容,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
对这个问题,老师在认识上迷雾基本廓清,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把握基本正确。
比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很容易纠缠在故事思想内容的讨论上,感悟天鹅的精神——老天鹅奋不顾身,众天鹅齐心协力,像这样的讨论,主要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堂课老师重点是在学讲故事,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小时候必须培养好。
还有教《恐龙》这篇说明文,教师重点不是教恐龙的外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习性等有关恐龙的知识,这些当然也要学生认识,但是语文课如果单是把认识恐龙的特点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那就会异化成科学课、常识课。
这堂课老师重在学说明文的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说明的方法去描写恐龙的外形。
还比如教学古诗,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读懂理解古诗,而是了解古诗的读法——读古诗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还要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情感,教的是一种古诗阅读的方法。
一、切入语言内核,提高语文素养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写作方法规律的指导,记事写人的方法,写景状物的方法,这些方法要不要指导?当然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如何用好词语,如何写好句子,这些基本功的指导其实更加重要。
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遣词造句等语文基本功的指导。
我很欣赏范建健老师上的《赶海》这堂课。
他的教学重点指向语言基本功训练:怎么用好词,怎么写好句子。
其实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具体说就是学习怎么用好词,怎么把句子写通顺,写得富有表现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重点。
范老师上的《赶海》这篇课文,先是让学生画出赶海时做了哪些事情:追浪花、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
把赶海的这些游戏板书在黑板上,可圈可点的是接下来让学生去辨析这些动词怎么用好:“捞海鱼、捡贝壳、抓海星、抓大虾”,这样概括是不错的,但是这里用了两个“抓”字,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生:改成“捏大虾”,生:还可以把“抓海星”,改为“捞海星”;师:“捞海星”也可以用,但是又和前面的“捞海鱼”重复了,那么前面的“捞海鱼”用什么呢?生:可以改成“摸海鱼”。
师:对,用词要错开来,要有变化。
用词有变化,这是一个层次。
接下来他又让学生去体会,动词如何运用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中写“捡贝壳”,如果改成“捡海鱼”可以吗?生:也可以,但是这个鱼是什么样的鱼啊?死鱼!师:捡死鱼,那就不有趣了。
还有“捉螃蟹”,改成“摸螃蟹”可以吗?生:到洞里去摸螃蟹要被螃蟹咬的,所以这里用个捉螃蟹更合适。
师:运用动词不但要有变化,更应该考虑的是运用准确。
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把动词画出来,学生画出动词只是认识“动词”,这并不是教学动词的目的,范老师从如何运用动词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认识怎么用好动词,这才是教学动词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这堂课还有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会使用叹词。
他是怎么教的呢?先是出示这段话,把叹词全部去掉了,然后再把叹词加上后让学生比较朗读,发现文章中加上叹词后有什么变化?“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这样文章写得很有趣。
加“嘿”和没有“嘿”,表达的情感就有差异,叹词在这里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
”“哎,那里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什么。
”加上这个“哎”字,表达了一种惊讶一种好奇的心情,情感表达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比较、鉴别,学生非常感性地体会了叹词的作用。
教到这里,学生认识了叹词,还知道了运用叹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叹词的功能理解了,但是会不会用呢?不一定会。
所以范老师接下来设计了运用叹词的练习:()!我获得了亚军。
(表示喜悦、惊讶、失落)表示喜悦的:哇,我得了亚军。
表示惊讶的:哦(第二声)我得了亚军。
表示失落的:哎,我的了亚军。
这个练习设计的巧妙之处,就是怎么让孩子去体会不同的叹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个层次的练习,接下来还设计一个叹词运用的练习:地上是什么东西?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钱包。
捡起来一翻,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谁丢的呢?他一定很着急吧!让每个孩子动笔运用叹词,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用法,只要感情对就可以。
听课时学生在填,我也在填。
咦,(同学都是填“咦”)地上是什么东西。
我急忙走过去,一看,哦,原来是一个钱包。
捡起来一翻,呀!(一个同学填“哇”,感情表达更加强烈,比我填的好。
)里面居然有这么多钱!哎,到底是谁丢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的练习。
特别是练习设计得真巧,梯度很清楚,学生兴趣很高。
语文课上的品词品句较多的是讨论文章里的这个词语用得有什么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光是体会其实价值不大,学生不会运用。
运用的难度远远超过理解的难度,所以重点应该放在运用上。
这堂课的叹词教学最值得肯定的就是教师通过两次实际的操练,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叹词。
如果这堂课再增加一个语境,让学生有再次运用叹词的练习,那么学生的认识可能会更深。
学生运用叹词的经验越多,这个知识点学得越牢靠。
这堂课教师还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情趣。
课文写“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如果改成“我在海水里摸到一只小海星!”意思差不多。
但是一比较,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句子表达得更有味道,“摸呀摸呀”,比一个“摸呀”有味道,更有趣味,后面加了一个“嘿”字,把当时的惊喜、开心都写出来了。
通过这样的用词写句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情味,一杯是白开水,一杯是浓浓的香茶。
语文课应该去探求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之间的差异,凸显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去体会,让学生去品评,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再看课文中抓螃蟹这段:“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头寻找着什么。
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心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如果简单地叙述这件事情就是“小伙伴正在抓螃蟹,不小心被螃蟹抓住”,这样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作者是怎么写有味道的?比较: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原来是一只螃蟹哩。
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写了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按理说,咬痛手了,血咬出来了,这是不开心的事情,但作者特意写了小伙伴夹住手时的声音,这就写出了抓螃蟹的乐趣。
然后再加上“我走过去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把“我”写入其中,写出的我的好奇心,这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写出了抓螃蟹的味道。
其实对孩子来说,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一是没有语言,没有丰富的词语句子,写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句子;二是简单地叙述,不会展开,学生习惯于单线条思维,写抓螃蟹就写抓螃蟹,不会想到去写螃蟹的表现,更不会将“我”写进去,这样写出的文字当然是干巴巴的。
什么叫会写?就像写抓螃蟹这么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作者能够铺陈展开来写:学生写小伙伴抓螃蟹,作者将螃蟹和“我”展开一并写进去;学生一句话就写完了,作者写了五句,而且写得很有情趣,那就叫会写。
这里面就包含着怎么把一个简单事件铺陈展开来写这样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表达经验。
后面写抓大虾也是如此:“脚痒痒的,发现脚上有一只大虾,伸手抓住大虾”,这是简单的写法,课文中写“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描写的大虾有趣的样子,再加上“咦,哦”这样的叹词,最后再交代一句“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样一展开,就将抓大虾的趣味写的惟妙惟肖。
其实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是不会展开,也不知道如何展开,如果读课文让学生切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出课文语言表达的奥妙,那么学生把文章写具体就会不在话下。
这是什么方法,我觉得这很难说得清道得明,我把它概括成是一种语言表达经验,语文课要不断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经验的积累。
当下语文教师比较重视的是一些概念化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比如“低头一看”是动作描写,“摇摆着两条长须”外貌描写,“伸手捏过去”是动作描写。
教师抓的是神态、外貌、动作描写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其实学生写作最痛苦的是缺乏语言材料,写的都是简单的大白话;都是简单的叙述,不会把有关内容展开描写。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用丰富的词语、句型去高质量、文雅地表达,如何将简单的叙述铺陈展开来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指导比一些抽象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更加重要。
所以我非常慎重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丰富学生的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经验,学会遣词造句的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三百多课文,学习这些课文的最大价值不是理解内容,也不是课文里隐含的一些表达方法,而是课文里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经验,这是语文课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这个观点我今天第一次提出来,其实是思考了很长时间。
我和大家分享这个观点,希望和各位名师一起来探讨。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实践经验的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当下许多教师已经从过去“教课文”这个陷阱中跳出来了,但是不少教师似乎陷入了另外一个陷阱:就是把语文的方法规律指导视作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实这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误区。
因为儿童学习语言主要不是学习语言知识或语言规则,而是学习语言运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这不是一回事。
我们举计算机学习为例,理解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原理,与学会计算机操作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主要不是理解计算机的原理,而是要会操作,因此不必在计算机原理的学习上花费太多功夫。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不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方法规律的学习上。
语文课所教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比如写人的方法,写景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等阅读策略,都是成人在大量语文实践基础上总结、归纳、梳理出来的。
学习理解这些语文知识和方法策略,也必须以一定的读写经验为基础,经验积累越多越丰富,对这些知识和方法策略理解越深、越正确。
如果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那么教师教得再正确,学生不一定理解。
就像我今天讲的这些语文教学原理,在座各位老师听了会有很多的感受,认识比较深刻,因为你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