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1、穴位形态多样性:点状、线状、面状
2、操作形式多样性
3、穴位定位模糊
4、归经较难
5、百脉皆汇于两掌
一、头面部穴位: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清热消肿,止痛疏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香: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通利鼻窍,疏散风邪。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

作用:通利鼻窍
二、上肢部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肾顶: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际处凹陷中。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三、胸腹部穴位: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宣肺平喘,清音止嗽。

挟喉穴: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
作用:消炎止痛
膻中: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理气顺气,止咳化痰,开胸散结。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和胃健脾,温中化湿。

腹:腹部。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璇玑: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天枢: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作用: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作用:止腹痛。

关元:脐下3寸
作用:培补元气,泻浊通淋。

四、下肢部穴位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作用: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和胃健脾,扶正培元。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作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作用:和胃健脾,化痰利湿。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作用:健脾利湿,调和肝肾。

涌泉: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上。

作用:滋肾益阴,平肝熄风。

五、腰背部穴位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退热。

定喘: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作用:止咳定喘。

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清热解表,宣肺理气。

心俞: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镇静安神。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利胆解郁。

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统血,和胃益气。

胃俞:在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和胃健脾,消食利湿。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益水壮火,明目聪耳。

七节骨: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龟尾:尾椎骨端
作用:调理大肠
脊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