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17课《宋词四首》教案

高一语文-17课《宋词四首》教案

十七课《宋词四首》《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婉约词的特点。

2.理解词意,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把握词的意境。

3.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1.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认识该词的情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把握词的意境。

2.学习该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你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聚散。

人生没有不散之筵席,离别是在所难免的。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离别”成为多少文人笔下书写的话题。

在众多离别的作品中,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堪称离别词中的绝唱。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作者柳永(约987——1053约),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不第,生活穷困潦倒。

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

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著有《乐章集》。

2、简介写作背景当时,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的离情别绪。

三、整体感知(一)朗读感知1、录音朗读(1)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

(2)提问:录音的感情基调怎样?明确:感情基调低沉。

2、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听出感情)。

(二)疏通词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

2、请一位学生概括次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词的上片写离别后的设想。

3、从这首词的内容安排上来看,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点拨:词的上片写的是眼前之景,是实的还是虚的?词的上片写的是别后情景,是实的还是虚的?)明确:虚实结合。

4、哪句可以看作该词的词眼?(点拨:哪句能表现该词的主题?)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鉴赏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该词的景语和情语。

(1)鉴赏上片①男生读词的上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上片的内容。

②提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要点如下:上片:离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骤雨(凄凉)无绪留恋(难分难舍)景语{情语{烟波暮蔼楚天(怅惘)泪眼凝噎(无限悲痛)(2)鉴赏下片①女生读词的下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下片的内容。

②提问: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要点如下:下片:离别后的设想。

良辰好景——虚设(郁闷)景语{杨柳晓风残月(冷清、孤寂)情语{千种风情——无人说(愁思难断)2、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境。

提问:该词把情景交织起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词的意境缠绵凄恻,凄凉凄清。

3、学生齐读,再次感悟其中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这首词。

2、预习:了解下一首词的内容和词人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学法指导】1、充分阅读,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并了解全词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2、阅读知识链接,了解作者及他的思想和写作背景。

3、领略词中描绘的豪壮宏伟的景物,扣住作者着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1、读词▲上阕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雄风浩荡,热烈奔放,读的时候要铿锵有力,读出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仰慕。

▲下阕斗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但要读出内敛的洒脱与豪迈。

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全能型的艺术大师:▲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

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3.写作背景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

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

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

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

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

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教学过程】一、上阕作者描绘了奔腾不息的长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阔的大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明确:①、大江、浊浪、乱石(形仰)、惊涛(声俯)千堆雪(色);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描写了宏伟、壮阔雄奇、气势磅礴赤壁之景。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浪涛奔腾澎湃拍:惊涛力度之大卷:江水汹涌翻滚2.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明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下阕具体描写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极力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小乔初嫁——年青得意雄姿英发——风姿出众羽扇纶巾——从容闲雅谈笑间——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2、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明确:由周瑜少年得志联想到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级)明确:特点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

写景----描绘了古战场的雄奇景色。

怀古----叙写周瑜的丰功伟绩。

抒情----抒发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洒脱旷达的情怀。

【拓展延伸】探讨作者人生态度“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讨论:倾向于哪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明确:人间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布置作业】1、积累苏轼的诗词中的名师句。

2、背诵、默写。

第三课时《声声慢》【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明确:开朗活泼快乐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作者作品介绍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本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课前五分钟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词。

四、朗读《声声慢》五、整体感知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六、问题探究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一)怎样入愁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