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

沧三热点分柝峨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_周淑清三峡学院[摘要]三峡工程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为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开发性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和秽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对策三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项重要工程举措本质上是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一项工程但是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对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第一.三峡工程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免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是最大的生态效益。

长江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

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第二,三峡工程利用清洁的水能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可以少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减轻酸雨、温室效应等大气危害以及燃煤开采,洗选运输、废渣处理所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

第三.三峡工程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

同时水库将改善库区气候,有利于拓展夜业.扩大和改善鱼类和水生物生栖环境。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口向综合三峡工程修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加剧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地矛盾。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淹没耕地和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城市,县城.集镇农村居民点、工矿企业迁建公路等专业设施的复建.还要占用7万亩耕园地。

这就加剧了三峡库区原已比较尖锐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第二.会使三峡库区局部江段水质污染进一步加重。

三峡水库蓄水后,尤其在冬季,上游来水量减少.使水库内的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如果不对各种污染源进行治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仍然排八长江.局部江段水质污染将进一步加重.甚至威胁城镇生活用水的水源地。

第三.三峡水库蓄水后.将尝使一些不稳定的崩塌体、滑坡体滑人长江.有的将威胁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水库蓄水诱发地震已经有所增多,虽然大于二级的地震极少。

第四三峡水库蓄水后.将使长江三峡以及一些支流上低山形成的峡谷近景景观受到~定影响由于水位上升.。

峡’感将减弱.雄”,”险”气势降低.还将使淹没区内的地面文物和地下文物被淹没。

第五.三峡大坝会改变库区和长江中。

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主要鱼类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防治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为了消除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三峡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千秋万代的伟业,笔者认为应当制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在该《条例》中应当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规定开发’陛移民方针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使库区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同等有力的措施。

在库区一些生态环境脆弱.或者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则应当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污染放在优先的位置。

此外,应着重发展市场导向型的新的特色经济.加快库区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第二.坚持移民方式与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三峡水库的移民方式.经历了后靠为主到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安置方式的转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对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有利。

但要真正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安全移民目标和维护库区的生态环境规定“外迁移民为主”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

外迁移民可以改变库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减轻耕地压力.真正实现库区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垦殖带来的水土流失,改变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有利。

第三,规定长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和完善。

在环境污染防治法中必须扬弃末端治理的做法加强环境污染的总体控制.应在政策.规划和管理各个层次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决策。

加强源头控制制度,废物资源化制度建立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化。

第四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工程本身和移民开发项目以及三峡库区和长江流域的规划设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确立规划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减轻三峡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实施长江流域绿色产业’制度。

从生态学观点看.我们从注重单个的消费者,发展为注重食物链进而发展到注重食物网,乃至区域生态系统。

这就要求人们注重并建立7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的”产业性要求有新的上层建筑包括新一代环境法律制度与其相适应这就要求在《条例》中规定长江流域’绿色产业的法律制度.除了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外.还要制定生态工业园区.绿色设计.区域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产业化、循环型社会基本.生态农业促进.绿色贸易.绿色消费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枣孝文献:[1]王尧:三峡蓄水前后长江水质无明显变化库区地震增多人民日报[N],2004{0I8[2】潘锋:hstp://wwwyellow,rivergovUI黄河网,聚焦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2005-{I一5“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中旬刊】总第515期毓 万方数据论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其对策作者:周淑清作者单位:三峡学院刊名:商场现代化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2007,""(26)被引用次数:0次1.王尧三峡蓄水前后长江水质无明显变化库区地震增多 20042.潘锋聚焦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 20051.期刊论文戴会超.庞永祥.DAI Huichao.PANG Yongxiang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水力发电学报2005,24(4)三峡工程是在长江上兴建的宏伟工程,它控制了长江上游的全部水量,改变了我国第一大河的水流情势.三峡水库的调洪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分蓄洪工程,荆江干堤可抵御千年一遇洪水.对中游广大平原地区,可避免像1954年那样的洪水灾难重演.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是它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最大贡献.此外三峡工程还可向中下游地区提供可靠的清洁能源,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帮助提高中下游河道每年枯水季的通航能力;大坝是安全的;对这一地区的总体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利多于弊.本文对三峡工程蓄水一年来有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进行介绍.2.期刊论文袁国林.YUAN Guo-lin三峡工程的历史回顾与生态环境-科技导报2005,23(10)回顾了三峡工程的历史沿革和不同时期的功能定位.具体分析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即以防洪为三峡工程的第一目标去理解,它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也分析了其不利影响,认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是隐性的、滞后的.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最大和最复杂的影响是库尾淤积和坝下游冲刷问题,应该继续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和观测.此外,还对其它负面影响,如地质环境、水环境、移民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学位论文马新辉复杂生态环境数据整合、组织与可视化表达研究——以“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为例200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性、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的生态环境数据基础之上,传统的基于地面的生态环境观测网络,以及手工生态环境数据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管理需求。

同时,早期建立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分散、类型多样、长期积累的复杂生态环境数据的能力,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信息多局限于常规的文字报告和简单图表等形式,信息含量少,直观性不强,无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数据的价值,制约了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的水平。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为了避免或减缓不利影响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任务是围绕三峡工程建设和今后的运行,为三峡工程建成后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积累完整数据,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及时预警预报。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三峡信息系统”)用于该监测系统不断累积和新产生的海量生态环境数据的管理、分析和评价,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跟踪和评价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该系统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遥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数据与方法等建设完成。

生态环境数据具有多学科、多源性、多维性、多样性的特征,同时数据量巨大,是相当复杂的对象。

本文在分析生态环境数据问题和国内外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状况的基础上,以复杂生态环境数据为对象,以典型的三峡信息系统为实例,从数据到信息转化中就数据整合与集成、流程建模与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表达等四个方面开展方法研究,形成如下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1)复杂生态环境数据整合与集成方法与技术研究。

数据整合与集成是整个系统建设和今后系统维护的基础,通过分析三峡信息系统中生态环境数据的特点、框架体系,提出了复杂生态环境数据的提取、转换、清理、装载等整个整合流程的方法,特别是生态环境空间数据的整合方法,并通过三峡信息系统具体实践,分析了这些整合方法在三峡信息系统中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过程。

对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解决了平台异构、数据类型不匹配、数据定义差异、数据交叉重复、数据内容与数据编码的不一致等问题;同时,通过格式转换,统一坐标系、高程基准,解决跨带问题,以及数据综合与分幅合并等,实现了空间数据在空间上无缝、时间上连续、属性上一致。

(2)复杂生态环境业务流程建模方法研究。

在对当前通用的业务流程建模方法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生态环境业务流程的建模方法,并分别给出了三峡信息系统中管理型业务流程与生态环境业务流程各自的建模实例。

该方法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融合了常用建模语言的优点,采用自顶向下的策略,扩展了一般建模方法所没有的业务流程描述元素-生态环境对象表达方式符号,有助于大型、复杂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

(3)复杂生态环境数据组织与管理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