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工程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影响引言:三峡工程规模浩大.影响因子众多.其可能产生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而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评价是三峡工程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一 .三峡工程概况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的中段,坝址在三峡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设计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为l75米(丰水期为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是清洁能源, 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847 亿kW# h, 每年可替代原煤5 000 万t, 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减缓温室效应及酸雨危害, 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分析,三峡工程实际上是一项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没有任何工程可以替代的,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建成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始末早在20 世纪50 年代, 长江水利委员会在编制5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6及5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6时, 即对三峡工程的一些环境因素, 如移民、泥沙、回水影响、库岸稳定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80 年代以来, 随着三峡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的深入, 国家环保法规的健全和环境科学的发展, 三峡工程的环境工作也在不断深化。

1991 年12 月中国三峡总公司委托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共同编写5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6, 并于1992 年2 月报经国家环保局正式批准。

1993 年7 月26 日,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查批准5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 枢纽工程) 6。

其中第十一篇即为/ 环境保护0。

经过50 余年来对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的规划与论证, 分析与评价, 不仅对它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作出全面、准确, 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而且对它的不利影响, 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切实可行的减免措施。

三.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影响争论1.有利影响1) 有效拦蓄宜昌以上的长江洪水, 大大消减洪峰, 使荆江大堤防洪标准由目前10 年一遇提高到100 年一遇, 并增加了武汉等沿线城市防洪调度的灵活性, 提高防洪标准和减少因分滞洪水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 直接保护153 万hm2 农田、1 500 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个作用是任何其它工程措施都不可替代的。

曾有人拟用加高加固堤防的办法防御洪水, 从风险管理科学分析, 堤防加得愈高风险度也就愈大。

2) 有效减少因分洪造成洞庭湖等湖泊的淤积, 减缓湖泊萎缩, 延长其寿命, 保护湿地, 对湖区的发展作用显著。

3) 利用水库调节作用, 增加长江中游枯水期流量2 000 m3/s, 有利于航运、水生物活动, 对水质改善和向北方调水有重要作用。

4) 长江自古有黄金水道之称, 但由于宜昌到重庆600 多km 的川江航道滩险流急, 航运环境很差, 通过能力受到限制, 每年沉船、撞船事件不断。

水库蓄水后, 淹没险滩, 加大水深, 万吨级船队可全天候直达重庆, 单向运力从1 000 万t 提高到5 000万t, 对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作用很大。

5) 促进三峡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峡水库蓄水后, 原有滩多流急浪花涛涌的景观消失了, 但三峡的雄、奇、幽、美的基本风貌未变, 过去交通不便的支流景观得到开发。

现代化的三峡工程和三峡自然景观遥相互映, 预示着三峡旅游业的美好前景。

2.对于生态问题的不利影响1) 淹没损失较大。

淹没耕地2 万hm2,文物古迹44 处, 其中国家级1 处( 白鹤梁) 、省级2 处( 张飞庙、屈原祠) , 其它为县级以下文物。

这些损失和影响是不可逆的,即使异地重建也会失去历史感。

移民最少113 万, 其中90%向后靠、10%外迁其它地区。

防止移民返贫、返迁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

2) 泥沙问题复杂。

坝前淤积会影响航运和发电, 但可以通过蓄清排浑、底孔拉沙等工程措施解决。

总淤积量对水库寿命影响不大, 运行100 年后, 调节库容仍保留82%; 但对库尾( 重庆市) 的回水变动区的港口和航道的影响不可忽视。

另外, 水库建成后, 清水下泄, 对下游河道影响较大, 河势演变随着造床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对航运和沿岸的设施可能有较长期影响。

3) 库区地质环境可能恶化。

三峡水库主流两岸长1 200 多千米, 加上水库支流库沿岸共5 000 km。

已查明两岸地质地貌存在自然不稳定体214 处以上, 两岸支流的地质不良体更多。

水库蓄水水位变幅每年达30~40 m, 触发古滑坡体和崩岸失稳的可能性很大, 甚至是人力不可阻挡的。

滑坡和崩岸将主要集中在秭归至云阳一带, 虽然对大坝安全和航运不会构成威胁, 但对新迁移民村镇要特别注意。

水库巨大的水体压力可能诱发地震, 其上限不会超过大坝设防烈度, 但也应密切监视库区的不良地质区段。

4) 对珍稀动植物和水生物种群有一定影响。

可以建保护区, 以保证物种生息繁衍, 达到复补种群、不致绝迹的目的; 但对一些厌水动植物和洄游鱼种会有影响或产生生态变异。

水库附近小气候也会有变化:雾天增加, 冬温略升, 夏温略降, 风力略大。

5) 水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没有建水库以前, 长江水大流急, 纳污和稀释能力很强,但三峡水库形成1 000 多平方米的水面,虽然由于发电泄洪其库内水体主流仍在流动, 但其流速不及原生流速的1/10, 其库岸和支流库叉水体滞留时间很长, 仅重庆市和湖北省辖区内就有3 000 多万人的生活和工业污染源排入水库, 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综合利弊分析, 不难看出,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多在长江中下游沿线和地区, 弊多在库区沿线和地区,所以今后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上游, 支持和保护的重点应该是库区。

三峡工程会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涉及的因素众多,地域广阔,时间长久。

所涉及的问题相互渗透,关系复杂,利弊交织。

其有利影响主要是:工程可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提高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免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减缓洞庭湖的淤积和萎缩;工程能增加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改善枯水期水质,并可为南水北调提供水源条件;工程利用水能资源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可大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因此而可能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等。

对于水质、泥沙冲淤、水生生物、局地气候和环境地质影响的主要认识是:2.1 水质建库后,随流速的降低,水流扩散能力减弱,某些近岸局部区域污染物浓度会有所增加。

水库蓄水后,库水流速减小,滞留时间增加,有利于可降解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净化;但同时库水的复氧能力减弱,降低对生物化学需氧量的接纳能力;由于入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负荷远小于水库生物化学需氧量的容量,近期水库总体水质不致恶化。

就总体而言,水库不致出现富营养化问题;对干支流局部流速很缓的库湾水域,有发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性。

2.2 泥沙冲淤随着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治理和水库的建设,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量将呈减少趋势。

三峡水库采用汛期降低水位以排沙,枯季蓄水以兴利的“蓄清排浑”调度运行方式,可长期保留绝大部分有效库容。

变动回水区航道港口特别是重庆江段存在泥沙淤积碍航和影响港区作业问题,可通过水库调度、河床整治、港口改建及疏浚等措施解决。

水库运用后,下泄含沙量减小,将引起坝下游河床冲刷,同流量的水位降低,河势将进行调整,对沿江崩岸、浅滩和江湖关系产生影响,最大冲刷距离可达九江附近。

2.3 水生生物建坝将对珍稀、濒危物种如中华鲟、白暨豚产生一定影响。

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其中2/5为上游特有鱼类,种群数量将会减少。

水库内渔业资源与种类组成将会发生变化。

四大家鱼在水库内的资源会增加;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若水库调度不考虑家鱼繁殖要求,其繁殖将受到严重不利影响,中下游家鱼苗的来源将减少50%~60%,进入洞庭湖的家鱼苗减少幅度将更大。

2.4 局地气候建库后对库区及邻域气候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km,表现最明显的在水库附近。

各气候要素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水库形成后水域扩大对两岸气温影响,其水平距离一般在1~2km,垂直方向一般在400m以下。

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在0.2℃左右,冬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1.0℃,夏季平均降低0.9~1.2℃。

建库后,域内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增加3mm,水库上空及沿岸的背风地段降水量会有所减少,气流迎风坡降水量将增加。

水库蓄水后,全年雾日变化不明显,平均增加1~2天左右。

2.5 环境地质三峡地区有一定的中强地震活动背景,具有震源浅的特点。

区域及坝址地壳稳定性较好。

水库诱发地震震级Ms在5.0~5.8级,不会对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

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是百年大计,生态环境问题将伴随工程长期存在,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深入的过程。

三峡工程建设前后(以蓄水为时间界线),生态环境影响的对比分析、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开展对三峡工程的后评估,可对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的继续推进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这对三峡工程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对比评估,我们不难看出三峡工程兴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求实态度,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做好源头控制,减少新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证明,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所开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富有成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