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工程师公共基础考试试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环境保护法》D.《宪法》2.《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 )总体。
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人文因素D.经济因素3.《环境保护法》适用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B.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C.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D.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领域4.《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 )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A.生存B.发展C.生存和发展D.生活和生产5.《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 )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的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A.具有典型性的B.具有个性的C.具有代表性的D.具有共性的6.《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 )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A.环境的影响B.人类健康的影响C.人类生活的影响D.生产的影响7.《环境保护法》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 )。
A.生活环境B.资源环境C.生境环境D.生态环境8.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 ),严禁破坏。
A.加以爱护B.加以保护C.妥善管理D.合理开发9.《环境保护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化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 )。
A.转基因药物B.转基因植物C.动物生产激素D.植物生产激素10.《环境保护法》规定: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 )。
A.农业生产设施B.工业生产设施C.第三产业生产设施D.建筑生产设施11.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 )处于最高的地位。
A.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B.环境保护基本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范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12.中国首次从宪法的层面对环境保护做出明确规定的是(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1954 B.1975 C.1978 D.198213.( )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核心地位,也有“环境宪法”之称。
A.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B.环境保护基本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范D.环境标准14.( )一般都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
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
A.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B.环境保护基本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范D.环境标准15.( )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标准。
A.环境保护基本法B.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范D.环境标准16.向已有地方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
A.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环境保护基本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范D.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17.环境标准是环境法体系中一个特殊而又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各项环境标准,在配合环境保护法规实施过程中,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
①( )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样品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与环境方法标准②( )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样品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与环境方法标准③( )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根据。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样品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与环境方法标准④( )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律依据。
A.环境质量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C.环境样品标准D.环境基础标准与环境方法标准18.《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时间是( )。
A.1989年12月26日B.2002年12月28日C.2003年9月1日D.1984年11月1日19.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 )管理的规定。
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B.环境规划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20.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
A.限期治理B.停工停产C.应立即采取环保措施D.限期迁出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要素属《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的“环境”范畴。
( ) A.地质公园目B.铀矿量C.森林公园D.湖泊E.人口2.下列哪些要素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的“环境”范畴。
( )A.大平洋B.野生狮子C.建筑物D.人工饲养的狗E.旅游风景区3.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所涵盖的环境要素包括( )。
A.大气B.土壤C.乡村D.城市E.野生动植物4.环境是指影响人类( )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A.生存B.健康C.发展D.进步E.生活5.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 )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 ),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A.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B.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C.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D.古树名木E.文化遗产6.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 )、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 )、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 )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 )。
A.土壤污染B.植被破坏C.生态失调现象D.环境污染现象E.植物生长激素7.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 )、( )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
A.生态脆弱区B.风景名胜区C.自然保护区D.海洋景观区E.文化遗产保护区8.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 )、( )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 )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A.节约能源B.资源利用率高C.污染物排放量少D.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E.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9.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 )。
A.立即采取措施处理B.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C.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D.接受调查处理E.尽量不告知公众实际情况、避免群众恐慌、减少社会影响10.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 ),或者责令( )。
A.行政处分B.罚款C.罚金D.停业、关闭E.停业整顿11.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的内容不得与( )相抵触。
A.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B.环境保护基本法C.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D.国务院颁布的环境保护行政法规E.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 D。
[解析] 熟悉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2.[答案] A。
[解析] 掌握环境的含义(《环境保护法》第二条)。
3.[答案] C。
[解析] 了解本法的适用范围(《环境保护法》第三条)。
4.[答案] C。
[解析] 掌握环境的含义(《环境保护法》第二条)。
5.[答案] C。
[解析] 掌握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区域、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
6.[答案] A。
[解析] 掌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
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
7.[答案] D。
[解析] 掌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
8.[答案] B。
[解析] 掌握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区域、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水源涵养区域、自然遗迹、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
9.[答案] D。
[解析] 掌握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
10.[答案] B。
[解析] 掌握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及其他设施的有关规定(《环境保护法》第十八条)。
11.[答案] A。
12.[答案] C。
[解析] 我国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对环境保护做了如下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一次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和环境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13.[答案] B。
[解析] 环境保护基本法属于对国家环境政策的宣誓性法律,它在整个环境法律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核心地位,所起到的作用相当于一国法律体系中的“宪法”的作用,因此也有“环境宪法”之称。
14.[答案] C。
[解析] 单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一般都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规范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
15.[答案] D。
16.[答案] A。
17.[答案] ①A;②B;③D;④C。
18.[答案] A。
19.[答案] D。
20.[答案] A。
[解析] 按照《环境保护法》第十八条之规定:“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限期治理。
”二、多项选择题1.[答案] ABCD。
[解析] 掌握环境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