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气功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及你的认识一、传统文化是气功的动力源泉1气功内容丰富、锻炼全面,动作简单易学,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而且机动性强,不受时间和场地局限。
其运动量适中,因此适合在老、中、青等各类人群中开展,是缓解身心疲劳、预防慢性病的有效的锻炼方法之一,是以健康养生为目标的保健身心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
气功萌芽要追溯到殷商时期,传说殷时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得益于“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中国人名大辞典》•彭祖)又有一位容成公“自称黄帝之师,见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精气者,发白复黑,齿坠更生。
”(《云笈七签》)说明殷时已有气功导引养生法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道家、儒家、仙家、兵家、法家、杂家、阴阳家相继出现,形成了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随着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生长壮老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卫生保健方法,导引、食气(服气)、吐纳、行气之术逐渐为人们所采用,为气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道家与气功: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除了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外,也为探索气功学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它把气功养生的三大要素——调心、调息、调身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守一法”也出自该书,故《道德经》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很有影响。
所谓“守一”,即指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的一个点,或一件自然景物,或一件其他事物,也可以说是在众多的意念中,选择其中一项,并对此一项意念活动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庄子•刻意》中的“吹口句(xu音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则说明了习练气功的目的只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已。
2.儒家与气功:孔子提倡修身(健身),以“守中”类功法传世。
所谓“守中”,即在练功时,意念集中于身体或脏腑,或自然景物之内,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恰处天和之中。
孟子提倡“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练气功要重视道德修养的修身方法,这与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观念:“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康的人才算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专以养生为务的“神仙家”,其中的突出代表有被后世广为传扬的王乔与赤松子,他们对气功的影响也很大,致使不少功法都冠以二者的名字。
2气功属中华传统养生体育项目,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它的构成、内容以及练习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中医思想、经络学说、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底蕴深厚。
气功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在中华历史上绵延千年,在当今世界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它是一种富有哲理,保健养生目的明确,锻炼与医道结合的运动。
气功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中国古典哲学是气功的思想渊源。
我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道”与“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并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的形成,气聚则生,气散则死,视“气”为人体的本根。
认为生命的盛衰,都是气的作用结果,人体气的运行好坏决定着生命状态的盛衰。
因此,“气”被视为气功养生延年的理论基点。
4.天人和一的观点。
“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规律。
气功注重按四季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此达到练功最佳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知行合一”是气功的认识基础,是气功不断升华的动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不知”而“行”,是没有动力的。
练功过程也是一样,要用身心去觉悟、体会,达到领悟与把握。
6.“动静结合”的方法论构成了气功习练的基本原则。
其意思是说,生命有其运动规律。
久静要动,久动要静。
身体健康状态与生命的盛衰在其变化之中。
7.气功与传统中医关系密切。
气功与传统中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并在同一文化范畴内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共同丰富、升华与发展。
传统中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是它的整体综合观和辨证施治观,提出了天三宝“日、月、星”,人三宝“精、气、神”的观点。
认为“三宝”构成了一个完整体,“三宝”相互依存,也是一体的。
气功理论来源于祖国中医思想。
内养性情,外练筋骨,通经活络,内外兼修是中医学说的__养生思想和延寿之道。
8.气功受传统文化影响,注重人的精神世界修养。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学说的主流是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伦理学说,在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它肯定和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具有向上、向善的良知、仁心,可以创造出更高的文化,只有人才能承担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责任。
因此,人生活在天地之中要有责任感,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要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重视人的道德生命,是将人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即物质载体,是说人是自然生命,有生有死,就像其他生物一样。
无形即是人的精神世界,即道德生命,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需要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勇于奉献。
儒家文化主张以精神生命来控制情欲生命,不断实践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指出了人的理想和所追求的目标,强调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二、在保持平和心态下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持之以恒锻炼气功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
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凝聚力的。
尊重传统文化就是教师、学生带着一种敬佩的心去学习和提高传统文化水平,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吸取营养。
通过传统文化的修心、养心,稳定心态,让躁动的轻浮的心态归零,让心态平和下来。
平和的心态才是做好事情的基础。
2气功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与大自然和疾病、衰老作斗争,逐步形成、总结、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自我修身养性的一种练习方法。
气功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主动地、内向性地运用意识进行自我心自调节练习的技能。
对人体精气神进行全面练习调节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心”,即:清心、悦心、宽心、善心、专心。
清心是练功者心境恬静,没有挂虑;悦心是愉快的心情做练功的基础;宽心是心胸豁达,能容能消,能解除心中的愁闷;善心是爱的更高层次;专心是集中注意力(气功的注意力,有其特点:不丢不纵,松静自然)。
这样,不走形式地使之引导精神进入状态。
“状态”概括讲,一是外在的形体,二是内在的精神世界。
外在的身,体正身圆,动作圆活,势必周身经络畅通;内在的精神充实,心态稳定,呼吸自然,心理的良性效应势必产生生理的良性反应。
久而久之,持之以恒,“状态”意想即来,练功既简单又便捷。
简单是快乐的,快乐是简单的。
这种状态下,精神充实,生活快乐,工作顺心,人人和睦,益寿延年.三在我认识中传统文化与气功就存在的关系1我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探求其本质,将其本质与社会实践结合,努力创造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过分流于形式,必将淡化传统文化的良好作用,这与我们提倡尊重传统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回归传统,以理性认识为依托的气功,对医治人类所表现出的在物质世界中自我的迷失,对人类追求的迷惘与缺乏自信,对只顾追求功利而忘掉自身责任等等人类精神上的疾患,无疑是一副良方,对人类具有崇高而积极的意义。
在现代化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已经积淀在我中华民族的心中,如果否定了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会丢掉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也就是说气功作为我们理应传承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最适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改进气功。
然后让其发扬光大,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得到传承,也只有认识到以上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气功修身修心的锻炼效果。
2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代,就已应用气功导引治疗湿痹房诸疾。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
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
由此可见,气功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渊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