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 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课件 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地位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 有宫廷、民用、宗 吃汤圆,端午节 教、桥梁、园林、 吃粽子、赛龙舟, 城市建筑等,如北 中秋节赏月吃月 京菊儿胡同 饼等
展示中国传统文 中华民族灿 化的重要标志 烂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京剧、武 术、诗赋、 散文、书 法等
(2012届厦门5月质检)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列强曾在 岛上设立领事馆,同时,商人、传教士纷纷在此建公馆、 教堂、 洋行、医院、学校,形成了集教会、教育、医院、 民间戏曲等多元文化于一身的鼓浪屿文化,至今仍有千余 幢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被保存下来,鼓浪屿因此有“万国 建筑博览园”之称。你认为鼓浪屿申遗比较恰当的宣传词 应是 A.凝固的艺术 文明演进的缩影 独特的人居环境 B.流动的艺术 历史发展的见证 优美的风景名胜 C.精神的火炬 文化交流的圣殿 丰富的人文资源 D.独特的魅力 世界文化的交融 多彩的异国风情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说明传统建筑的意义和作用,A最 符合题意。流动的艺术、文化的交融说法不妥,BD不选, C是说传统文艺。
必修3 《文化生Βιβλιοθήκη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 与文化发展
考点考向概览
考点概览
2、文化传承与创新 (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 化的发展 ①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 及其影响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 度 ③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 素 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 文化纵向的积累这一主线,重点 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 文化的正确态度及文化继承与发 展的关系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 现类、启示类和措施类选择题为 主。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 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立足于信息的 解读,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及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 系的考查以启示类、措施类为主
高考复习策略 3.本课时的主线是“文化纵向的积累”,所以复 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①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等理解传统文化的 特点和影响; ②结合传统文化诵读活动,妈祖文化活动等,认 识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③结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事例或建设文化强省、 强市等具体材料,认识文化的继承性以及对待传 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形式 含义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指在一定社会群 建筑被称为凝 体中约定俗成或 世代相传的风尚、 固的艺术 礼节和习惯
特点: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 活产生持久影 响 传统文化的基 本形式之一
在世界建筑 优美的艺术造型、 史上写下了 丰富的艺术装饰 光辉的一页
基本形式 正确态度
特点
传统 文化
文化继承 与文化发展
影响 (作用)
影响文化 发展的因素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①并保留在现实生 活②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③的文化。 概念解析: ①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在 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现实性:是在长期历史发展 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 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为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 化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思 维 拓 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落脚点在文化,是 落脚点在传统,文化 对应于当代文化和 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外来文化而言的 具体 抽象 经过后天学习获得 潜意识支配人们
比较 对照物 区 抽象与否 存在方式 别 继承 主体性 历史角度 联系
有继承性 无需继承,自然存在 外在于主体 内在于主体 历史现象,已过去 历史的积累,凝聚在人 的存在 们的现实思想之中 都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特 别
提
示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 某一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 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民 族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 总和 更多的是指至今仍存在着、 并不断发展更新着、表现 着民族生活面貌和精神世 界的文化内容,侧重于当 今的文化 主要特点是具有地域性
(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2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 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古 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 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 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表述错误。社会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不正确。传统文化是在长 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 化的积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④正确。故选D。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特 别
提
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 (2)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 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 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就能对 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全面发展。 (3)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 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 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它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 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是大范畴,包括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包 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包括其糟粕。
正确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和 先进文化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注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 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 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 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 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误区二:讲究传统即是复古。 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 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 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 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 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 致的。
(2012届福州3月质检)料三 福州市民俗文化节于2012 年2月4日开幕.文化节围绕“让民俗活起来、让民俗留长 久、让民俗乐万家”这条主线,并依托多媒体以舞台实景 的方式展示了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剪纸、花灯、高跷、茶 亭十番音乐、肉燕、纸伞等数十个民间绝活奇技或特色产 品,其中有不少是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期 间,人头攒动,观者如云。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民俗文化活动 观者如云的原因。(9分) 【答案】(3)①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3 分)。②民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3分)。③材料 中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传播方式新颖,为 人们所喜闻乐见(3分)。
独特的结构体系、
包括在长期历史 文学艺术, 积淀中形成的理 称为民族精 论观点、学术思 神的火炬 想和道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的 有悠久的历 价值观念、生活 史,蕴藏了 方式和中国的发 丰富的文化 展道路,具有深 内涵 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中一 个非常重要的 组成部分 “大同”世 界 “天下为公” 的社会理想
稳定 传统文化是历史留下仍 民族文化往往是在旧的 程度 保存在今天的,具有固定 基础上有新的开展与变 不同 性 化,是发展变化的 联 (1)都是指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的、固有的、能从各个不 系 同的层面表现出民族国家面貌特色的文化部分,都具有民 族性,都是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的文化。(2)民族文化本 身渗透着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文化纵向的积 累”为主线,立足传统文化,主要分析了传统文 化的特点、形式及影响。立足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主要分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 承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复习本单元我们必须立 足“一般意义上文化的发展过程”这一核心,认 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理解 文化传播、传承和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复习本课时,要与第五课的文化继承与创新、第 六课的中华文化的传承、第七课的弘扬和培育中 华民族精神、第十课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继 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知识联系起来。
传统文化 含义不 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 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 同 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 对稳定性的文化 区 侧重点 更多的是指过去遗留 或流传下来的的文化 不同 内容,侧重于过去的 文化 别 特点不 具有相对稳定性,历 同 史性,继承性
参照物 往往是与现代文化相 往往是与外来文化相对而 不同 对而言 言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考点一、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 注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三:发扬传统就是拒绝此外来文化。 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 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 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 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 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 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 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 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