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实施方案要点一、重点任务(一)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
厘清市场与政府的界限。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尽快在关键领域取得改革突破,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行政干预,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将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由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上,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为入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打造新型政商关系。
坚持“亲”和“清”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政商关系;明确政商关系中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发挥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主动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强政务服务透明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畅通非公有制企业诉求渠道。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
实现不涉及前置审批及资料齐全无误的项目,当天申报、当天发照。
实行市场准入一体审批制度,整合各职能部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跨部门审批管理机制和审批信息流转机制,集中办公,实现市场准入所有审批事项一次性、一体办结。
更好地为入区企业服务,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立智能化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为入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化、便利化的办事服务,帮助相关企业标明经营行为的“雷区”和“红线”,为入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清晰的事前指导。
依托“互联网+监管”,强化事中事后数据监测和抽查,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与服务制度,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协同监管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监管体系。
(二)探索西咸新区两级管委会协同开放及与西安、咸阳两市共建共享、错位发展新机制。
统分结合,各负其责。
加快完善新区两级管委会管理体制,按照省政府授权或委托,新区管委会行使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权,在发展战略、规划土地、宣传招商、财政融资、风险防控和干部人事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
明晰权力边界,划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合理划分和确定西咸新区与省直有关部门以及与西安、咸阳两市的职责权限。
由管委会代表省人民政府行使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权,在项目建设、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等方面享有省、市级管理权限及部分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积极稳妥推进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街镇托管,赋予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街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实现开发建设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相统一。
统筹协调,率先做好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工作。
打造空港新城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贸中心两大功能区。
空港新城功能片区主要发展航空科技产业服务及创新、航空总部经济、国际航空物流、跨境电子商务、保税服务、国际贸易服务等临空产业,优化通关监管模式,加快建设监管高效便捷、投资贸易便利的监管服务体系;西咸新区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贸中心功能片区重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能源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打造西部能源信息交流平台、丝路经济带能源及矿产资源交易中心和商贸金融经济中心。
(三)探索引进外资新方式。
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按照行业门类、大类推出针对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明晰外资市场准入限制。
根据国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修订要求,有序推进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交通运输、社会服务、金融、文化等领域的服务业开放。
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商投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鼓励外商投资研发环节,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项目、中韩综合改革示范区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组建战略联盟,搭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平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加强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发挥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的协同效应,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和生产体系。
鼓励区内优势跨国企业主动实施兼并重组,将海外高端产能转移到园区。
探索外资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
发挥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鼓励现有企业主动加快转型升级,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
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产业结构、产业附加值、质量、品牌、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鼓励企业从制造环节向服务延伸,使加工制造向投资、品牌和生产性服务升级。
推动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继续深化节能环保国际合作。
(四)探索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
推动特色产业或优势产能开拓海外市场。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重点对象,依托区域丰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以茯茶、冯武臣国医馆等产业资源为文化符号,将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有机结合,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同时,鼓励制造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创新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重点,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企业(集团)大力拓展西亚、中亚、东南亚、南美以及俄罗斯等重点国际市场,推动优势产能向海外转移,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鼓励入区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及国际化经营的规则和特点,实现企业发展与跨国经营之间的协调统一。
支持入区企业参与境外能源、矿产及农产品的合作开发,提高生产要素原料保障水平。
鼓励入区企业与国内外院校、研究所进行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实现核心技术上的突破。
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
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带动成套装备走出去。
支持企业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
鼓励园区内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
协调区内企业与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投资合作。
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节点”的定位,推动西咸新区与丝绸之路各国各地区互利共赢的产业投资合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对接、信息交流、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国际合作。
支持企业做好引资、引智、引技等工作,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推动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
构建开放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推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
(五)探索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外贸促进新体系。
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并逐步申报综合保税区。
促进区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为其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
鼓励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项目入区发展,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等多元化业务。
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开展期货保税交割和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允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平台。
优化保税货物流转管理系统,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保税货物流转便利化。
加强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联动发展,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纳入通关一体化格局。
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西咸新区将在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等八个方面进行探索。
在2年试点建设期内,西咸新区将重点建设20个产业及公共服务园区平台,打造10个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培育形成5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服务贸易企业,设立西咸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产业核心承载区,率先推动以沣东现代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园区等载体建设,带动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快速增长,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大西安服务贸易发展新格局。
建立便利的国际物流流通系统、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形成国际大通道,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交通合作平台与机制。
依托空港新城,完善航线网络,加密重点航线,增开国际航线,进一步开拓欧洲、美洲、中亚等地区主要城市的直航航线,提升机场的国际化程度。
打造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服务于西咸新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探索创设西咸国际医疗教育先行区,带动健康医疗服务贸易发展。
通过国际合作引进高端医疗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支持境外医师及团队到先行区内社会办医机构执业政策,放宽执业时间限制,落实支持社会办医的财税和价格政策,创新医疗保险机制,推动西咸新区内医疗机构信息系统(HIS)与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对接,探索境外医疗教育体系在西咸新区落地,率先探索“4+4”美国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六)探索能源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
创新能源金融市场制度。
依托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丰富的能源资源,合作构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复制推广沪港通经验,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吸引能源公司和金融机构入区,尤其是将新增的能源金融业务板块总部引入区内;吸引金融公司入区设立投融资中心;吸引社会资本成立能源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
引入融资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做好跨境投融资服务。
创新能源金融风险管理体制。
构建能源供求体系,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积极联合各方建立统一的能源供求市场,实现新的能源供应格局。
建立能源供求预警机制,成立能源预警委员会,及时提供预警能源风险和采取对策。
完善交割机制,规避管道风险,建立能源供求预警机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和机制,促进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帮助他们防范面临的能源金融风险。
探索构建丝路经济带能源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
争取国家批准西咸新区的企业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试点工作。
允许民资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创办合资银行,为贸易商提供更优质的跨境金融服务。
(七)探索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构建国际合作新体系。
开展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中韩综合改革示范区、中俄丝路创新园、中韩医美国际城、丝路风情城等项目建设,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强化国家级新区之间合作,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桥梁。
开展深层次的国家级新区之间的合作,依托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按照“一园三地”的模式建设国际创新合作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