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全科考察文理不分教育部公布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全科考察文理不分中青在线北京12月16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樊未晨)今天,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多位专家表示,随着今天两个具体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9月份国务院政策已经开始真正落地,也预示着我国高考改革已经全面进入了深水区。
今天出台的政策规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均列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
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科目的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据了解,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察范围,但是考察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学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可以合理安排考察的科目和数量,各省(区、市)还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以及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
政策规定,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在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也就是说,将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将会是“3+3”模式,除了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科外,还要加上自己选择的三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
从这样的设计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使得文理不分科成为了可能。
”教育部基础二司司长郑富芝说。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学生的高考也将从“标配”时代进入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同时,也意味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将迎来彻底的变革。
”浙江省考试院副院长刘宝剑说,分层教学、走班制等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推广开来。
另外,教育部也就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出了明确规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都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进入档案。
同时要严格公示制度,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
大白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意见》,对北京孩子的影响!正文出了!出了!教育部,终于在年末,憋出了大招儿。
北京教委,最懂政治,2013年底出的《北京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稿》,铁定不会实施了!2017年,非常可能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革。
虽然,教育部肯定还会小修小改,让人不易察觉,(但让鸡贼的我,还是给看出来了),但大方向,应该就这样了。
若在2017年实施,具体如下:娃儿的高考成绩=语数外+学业水平成绩+综合评价一.语数外1.语文,地位提升了。
得重视了。
你理或不理,它就在那里,150分!(在大家的强烈呼吁下,教育部,没敢为了拍马,让其狂升至180分,绝尘而去。
)2.数学,一如既往的重要。
150分。
无论中国、还是留学美国、萨拉热窝、坦桑尼亚、耶路撒冷。
数学,作为各学科基础,无论是科技、还是金融,都一如既往的重要(比买菜划价重要多了)。
3.英语,在大家的强烈呼吁下,保住了它傲娇的市场地位,没掉到100分去,还是150。
二.学业水平考试分两类:第一类: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由北京教委负责)第二类: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由北京教委负责)这一块,还真是权利下放了。
高考形式,采用3+3形式。
前面的3为语、数、外;后面的3为从第一类里,挑3个出来!用A、B、C、D、E分等级。
挑剩下的,用“合格、不合格”来评价。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注意啦,注意啦!挑3个,可不是随便挑的,是依据“高校要求、自身特长”,并且,“高校要求”,放在前面。
(教育部,那帮人精儿,整天开大会,研究这个,哪个说在前,哪个再后,可是很有讲究的。
)啥意思呢?比如说:柴英俊的儿子,柴大木,在北京西城区,重点中学——全聚德附中,就读。
2017年,正好上高一。
那么各大学,当年就会公布各专业的录取要求。
比如,您家宝贝儿柴大木,看:清华池大学——“通信工程”这个专业,特顺眼,那就得接着看,该专业的招生简章。
该专业,由于,以物理做基础,极有可能,就会要求,物理成绩,必须为A。
那么就得必选“物理”作为考试科目。
并且达到A。
因为,那么得A的孩子,占全校多少人呢?15%!(即,400人的年级,单科排名得前60!按北京最常见的一个班40人来看,该单科,得排前6名。
)得B的呢?30%!得C的呢?30%!得D和E的呢?25%。
那么,柴大木,考这个专业,在考试科目中,就必须有”物理“,然后再“根据兴趣”,随便挑两门。
比如说,挑个政治、或者生物。
政治、生物,考个B或C的就不那么非常重要了。
又比如说:您家有个二儿子,柴二木,正巧在东城的区重点高中——安定附中就读!天资聪颖,从小就对研究吃药、打针、灌肠儿,特别有兴趣(写到这,我自己都想乐),所以,立志考北大医学部的”口腔医学“。
那么很有可能,该专业,就要求,必须选择”生物“为必考科目,且必须到达A。
那么柴二木,在高考准备的时候,必须选择“生物(也可能是化学)”为必考科目,然后,再依“个人兴趣”,随便挑两个,比如物理、历史,凑够三个!(当然,一般,后两个都选好考的。
)再比如,您家还有个三儿子,你说叫什么?柴三木?No!叫——柴小木!正巧,也2017年在海淀重点高中——地沟油二附中,上高一。
(“你儿子这么多,你媳妇儿知道吗?”“嘘...小点声儿...”)那么,就得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招生简章里,需要考什么?很有可能对“历史”要求,特别高。
得考到A。
地理,考个啥,不重要,反正,去哪采访,都有GPS 导航,都能找着地儿。
中国80%的大学,为理工科大学,所以,绝大部分,应该还是会要求考物理、化学。
总不能,一帮高考历史特别好的人,进去清华计算机系,学计算机吧。
不对路子啊。
会把人家教授,整崩溃的。
因此,大学,一定会对专业,的招生,做出具体科目限制。
越强势的专业(国家一级学科,大学官网上都有),越会对相对应的高中“学科”,有等级上的限制。
要不,弄那个15%干啥?其实,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就是引导孩子们,从选“学校”到选“专业”过渡,让一些大学虽然一般,但专业很强的,也能招的了生!但是,我猜,学生们,还是会选学校为主,为啥?面子问题!这是人性,也是思维惯性。
尤其在北京,对于北京小孩儿来说,很多情况下,并不真的需要,靠专业来找工作。
这6选3,啥时候考啊!你会发现,有个小细节,教育部,作了修正。
在9月4日,教育部出的文件里,还写的是“学完即考”!这明显是,拍毛大腿拍出来的决定。
以为高考是单元测呢???我记得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大白话,高考改革对北京孩子的影响》里,就说过这事儿。
算了,我还是别激动了,这次,改成了“学期结束时”。
也就是一年两次的学期结束时。
我细一琢磨,估计得变成这样儿,比如说,高中物理,正常进度,应该是在两年内学完,也就是高二下学期,期末时。
那么肯定会出现,相当多的学校,在高二上,就学完全部物理课程。
然后留出一个学期复习,高二下,第一次考!然后第二年(高三上)再过半年,再考一次。
所有的,学业考试科目,都会争取,一年两考。
三.综合评价很重要。
评价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
党团活动放在第一位,说明,能在高中时入了党,那绝对优秀。
可能会导致一个现象,大家更为争先恐后的入党(当然以前也一样,以前不知道为啥入党,现在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高考有用,入!)。
因此校班主任,权力更大了一点点。
领导家的子女,可能更,融入党的大家庭更早一点点。
(权力根源所在,人性所在。
)社团活动,这个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内,北京学校,非应试年级,其实挺素质教育的,各种学生会、合唱团。
尤其像十一学校,这种改革急先锋的学校。
那社团,叫一个多。
现在很多北京学校,都有社团,这挺好的.。
但这一条,在其他地方,(非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地区,在执行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大阻力。
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学校,根本就没有学生会,没有社团,啥都没有。
(每天都是八小时课,3个小时自习,我就这么从河北省辛集市,这种小地方考出来的,太知道咋回事儿了,那时候,每天晚上回宿舍睡觉,走过小卖部,买个韭菜馅的烧饼,加个烤肠,都感觉人生好幸福的说!)总不能,要求每个学校,一夜之间弄出很多学生会吧,所以,这一条,可能最终就是“他好、你好、大家都好”的政策。
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也一样。
我几乎,把网上能找到的,关于这次高考改革的文章,全读了,并且不止一遍(原谅我,智商低洼,成篇的官话,读完一遍后,实在是不知在说啥)。
说的倒是很热闹,什么“深入调查”、什么“重大理论基础实践”、“展开论证”、“十几次易稿”,其实,细一琢磨,就是参考的美国高考而已。
但总体来说,我赶脚,毕竟,还是又人性化了一些,毕竟,让这个国家的教育大事儿又美好了一些。
我这个人,一向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