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于生,践行语文课的语言实践——从《雷雨》教学谈言语实践的再认识【摘要】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言语,教学过程就是言语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实用言语能力则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在同课异构的对比中只有让学于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语言实践的效用,落实语言实践的实效。
充分挖掘文本中言语实践的生发点,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达成言语实践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言语实践语文教学让学于生从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角度来说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言语,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言语实践过程,而对“言”与“意”转换的把握就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实用言语能力则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简而言之,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习与实践言语的课堂。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和实践言语的效益最优化就是当前语文教学讨论最激烈的内容,也是改变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高耗低效现状的契机。
由此,笔者立足于语文的言语性这一本质属性,以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效果为标杆,多角度,大范围,长时间的观察、对比、总结,发现只有“让学于生”才能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达成语文教学的本源目标。
一、在同课异构中发现言语实践的最佳方法——让学于生语言是一种技能,必须靠多次的习得,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所以寻找语言训练点是语文教学备课的重要环节。
或模仿表达,或想象拓展……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同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以获得语文教学最优化。
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效益最大化,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只有通过对比教学。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
通过同类课程,甚至相同教材、相同学生、相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我们就能更好地发现语文课堂中更优化的方法是什么。
为此,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教师甲上《雷雨》第一课时。
教学用10分钟时间用来揭示课题、教学生字、熟读课文。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解读课文,紧紧扣住“压、垂、挂”几个动词,请学生体会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感受;蜘蛛垂下来的样子与坐在网上的不同的比较,让学生大谈彩虹挂在天上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这样的教学氛围给人的感觉是表面上学生发言踊跃,实际上是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绝大多数学生默坐当陪客,只是在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和心情是被动参与朗读。
教师乙也上第一课时,揭示课题后,首先进行生字教学。
4个生字,从出示生字到读音指导再到字形分析,用去教学时间20分钟,紧接着就是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体会叶子一动也不动,体会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体会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这样的情景。
试想,如果没有你的教学,学生自己通过自学能否达到这样的要求。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册18课的阅读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它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描写了变化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了解雷雨的特点。
它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全文只有199个字,四个生字。
这对于四册的学生来说,几乎不存在阅读难度,如果你要让学生说一说雷雨前是怎样的情景?雷雨下得怎样?雷雨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只要读了课文,都会明白。
但是,我们的教学如果只停留于让学生了解雷雨的特点是很不够的。
学生学习语文,必须凭借文本材料,在感悟语言的同时,通过模仿学习表达方法;通过转述学习文本语言表达方式;通过改变、补充文本等形式,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方能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对于情感因素相对较弱而要求学生读出感情,确实难为学生。
但是,就这样,教师甲让学生读出课文的感情,体会“压、垂、挂”的用词精妙占据课堂整整30分钟。
试想:对于语文学科性质而言,一个学语言的课堂没有练语言的时间,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提高吗?而教师乙的教学,既然学生自己通过自学能学会,何不“让学”于学生,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刀口上呢?二、在文本中挖掘“让学于生”的生发点寻找语言训练点,明确语言训练方法,就是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也就认清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如何确实地落实让学于生,就要从教材中寻找,根据文本特点寻找让学于生的语言训练点。
从《雷雨》这一课的重新备课思考中,我们进一步解读文本,在弄清课文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下功夫,寻找到适合可以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语言训练点,思考如何启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
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雷雨》一课虽然文字不多,但仔细寻找,就有多处语言训练点。
第一,语言模仿练习。
比如“……越……越……”的运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模仿“雨越下越大,外面景物也越来越模糊,看也看不清了。
”“雨越来越小,风也越来越小了。
”“我越来越爱学习,也越来越聪明了。
”“楠楠越来越爱运动,身体长得越来越结实了。
”……第二,由于本篇课文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比较精炼、简单,只是比较普通的表述方法,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雷雨的情景,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雨中情景”描写的一些精彩语段,为学生提供借鉴,帮助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为积累语言和熟练地运用语言做好前期的铺垫。
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语言文字资料,让他们多方面地感受别人关于雨的语言表达。
具体如:要下雨了,乌云滚滚而来,雷公公轰隆隆拍着鼓点来了,闪电爷爷也来凑热闹。
从天而降的雨,像一幅巨大的水帘。
雨点打在屋顶上,“砰砰啪啪”的响;雨点拍在树叶上,树叶不停的点头;雨点落在地上,溅起了漂亮的水花;雨点掉进湖里画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雨点跳进小河,就和小河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当课件上出现这些文字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现实情景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根据课文,进行语言补充,把情境说得更具体,比如:“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根据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想象,雨点落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怎样的情境?“一条彩虹挂着天空”,根据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第四,综合运用的言语实践。
通过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课文中作者看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景;然后提供图片,创设情景,唤醒记忆,请学生想一想你看到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还有什么情景?有了前面语言训练的基础,通过引导,把语言表达活动的兴趣吸引到编童话中来。
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想象小动物们在雷雨后回到草地上,互相谈论雷雨前后的情境,互相询问当雷雨到来之时,伙伴们是怎样躲避的,互相欣赏雷雨后美丽的景色,一起在草地上呼吸着新鲜空气时那种快乐悠闲的情趣,一种逃生、关爱、快乐、享受美景等人性美好的情感都得以体现。
教学最后形成了一篇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如:《雷雨后的故事》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小白兔第一个从树洞里跑出来,高声地喊着:“朋友们,快出来,雨停了!”小燕子从屋檐下飞回来了,蜘蛛从草叶底下爬出来了,蝉欢快地唱起歌来……小白兔问小燕子:“小燕子,刚才雨下得这么大,你藏到哪里去了?”小燕子说:“我藏在人家的屋檐下,没淋着,我还看见雨点打在窗户上啪啪地响呢!”蝉关心地问蜘蛛:“蜘蛛,刚才刮大风的时候,你垂下来逃到哪里去了?”蜘蛛说:“大风刮起的时候,我躲到草丛中藏起来了。
幸亏逃得快,差一点没命了。
”小蜻蜓接着说:“啊,刚才又刮风又下雨的,我差点被刮倒河里去了。
”小兔说:“是啊,雷雨的天气可不好,又打雷又下雨的,大家可要小心才对呀!”小兔说着,忽然又想起刚才往高处搬家的小蚂蚁,连忙说:“蚂蚁兄弟们不知怎么样了,它们的家有没有被大水冲掉了呢?”这时,小蚂蚁刚从树洞里钻出来,说:“没事,没事。
我们住在树洞里安全着呢!谢谢大家的关心。
”这时,太阳出来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小动物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你看,彩虹,多美的彩虹。
”小兔说:“彩虹像一条美丽的飘带。
”小燕子说:“那彩虹像一座彩色的桥。
”蜘蛛说:“彩虹像一座滑滑梯。
”说着,笑着,一阵轻风吹来,大家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小动物们唱啊,跳啊,尽情地欢乐着……由此可见,只要在弄清课文语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下功夫,就可以寻找到适合为学生学习、模仿的语言训练点。
达成让学于生的最终目的。
三、一般课堂中“让学于生”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让学生生动而有条理地叙述课文相关内容,要达到一定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必须建立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相似的语言资料加以补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想象方能实现。
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位置”。
要想避免出现文章教学掩盖言语实践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践真正让学于生的课堂。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减少那些繁琐的分析和无目的的朗读,节约教学时间,把别人用来解读课文的两课时合为一课时完成,并且是绝大多数是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实践,熟读课文,认识生字,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获取文本提供的信息。
真正达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教学的效率的目的。
其次,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课文教学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认识生字、读熟课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进行交流讨论: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说话练习的方式,把课文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些什么说清楚,这样,既学习怎样总结课文大意,又在互相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练习语言表达。
更应做到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第三,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
找到了语言训练点,课堂里就有大量的时间让学于生。
一是模仿表达的言语实践。
模仿使学生学习语言有方向。
重视课文语言的模仿表达训练,促使学生学习有法可依,从模仿走向创造,从被动的思维,走向积极主动的思维,语言表达更加精确、丰富。
进行模仿表达,可以提高学生规范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生发、积累的言语实践。
通过补充阅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帮组学生积累语言,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
通过及时提供语言文字材料,为语言表达实践做好铺垫和准备。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生活中的事,必须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否则难以实现。
三是走向生活重现的言语实践。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语言表达赋予美丽的情景之中,通过编童话故事,续写故事等形式,尝试写话练习。
发挥教材提供的信息和语言场景的作用,为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注入兴奋剂,把听,读、说、写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从阅读走向表达,达成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
总之,从语文学科性质出发,根据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源头进行思考,立足于言语形式的言语实践过程,课堂教学中紧抓“言”与“意”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实用言语能力就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