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二(上)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一、意图说明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首很美的小诗。
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
这首诗由第一节领起,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变成各种夏天里的事物,最后当他看到小小的荷塘时却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体会荷叶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的感受。
诗的语言很优美,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好理解,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来体会美,感受美,呵护美。
这样的课文可以围绕“语言的欣赏积累”为主线来设计学习活动,展开学习过程。
二、实施步骤
1.初步把握文章结构,感悟文章情感。
(1)朗读诗歌,交流小作者想变成什么?
(2)分节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2.赏析作者的语言,欣赏文章描写的意境。
(1)讨论:小诗人变成这些可爱的事物,想干什么呢?
(2)讨论中朗读,读出情感。
3.积累语言,对文中语言进行有序归整,适机背诵。
课例:三(上)册第24课《香港,璀璨的明珠》
一、意图说明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全文最精彩语言特点莫过于使用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描述香港。
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加上一连串的四字词语贯穿全文,可以说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是课文的一大亮点,也是本课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本文时,将构段方式和词语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本学习单的设计就是构建以语言的积累欣赏为主线的学习活动的载体,凸显第二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二、实施步骤
1.积累词语,理解内容
学习1-5自然段,先读课文,再结合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然后依据课文情境进行说话,最后摘录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2.迁移表达
(1)出示学习单:让我们也来尝试这种写法。
(2)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
课例:四(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
一、意图说明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四下第一组第4篇课文。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最后特色的是比喻句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欣赏积累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这篇课文可以围绕“语言的欣赏积累”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
这份学习单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精彩描写,并能尝试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巩固积累。
二、实施步骤
1.感悟语言
发现比喻句的不同写法。
2.积累句子
感情朗读比喻句。
3.运用积累
(1)出示学习单:让我们也来尝试这种写法。
(2)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
课例:五(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一、意图说明
安排学生批注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通过静静的批注学习,运用已习得的学习方法,与文本进行更深层的对话,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通过笔尖留驻在课本上,以达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目标。
同时,对特色语句的摘抄也是语言的一次很好积累。
二、实施步骤
1.自主探究
想象画面,带着想象读一读进行体会。
2.朗读发现
(1)读这段话,你觉得哪些地方与我们平时读的句子不大一样?
(2)比较句子,朗读感受。
3.迁移学法
(1)学生静心读文,书写批注。
(2)交流感受,教师随机点拨,学生朗读体会。
(3)整理批注。
4.深化体验
(1)交流感受:看了资料,联系刚才的两处描写和母亲塞钱的动作,你想说什么?
(2)带着感受,吟诵《纸船——寄母亲》。
5.归整
(1)课文是用一个故事来表现慈母情深、通过对母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母爱。
(2)再读这两处特殊细腻的描写,加以体会。
6.积累
学生摘抄积累课文中两处特殊细腻的描写。
课例:五(上)册《黄果树听瀑》
一、意图说明
阅读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堂应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基于这样的学习,鉴于第三学段学情,以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意和言”,即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两个层面切入,展开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充分对话。
选学课文的阅读价值在于发现、理解、体会文本语言表达,并适切地加以迁移运用,使一种语言现象得以习得。
二、实施步骤
一、预习交流,与游记行文对话
1.“听”引入,交流预习读时的所“听”,听写在课堂练习1的横线上。
2.读文交流,梳理游记表达顺序,选择描写“听瀑”的语句来读。
二、聚焦联想,学习表达
1.作者写瀑声,浓墨重彩的有两段话。
读读第6、7两个自然段,用心地自由读好它。
2.你发现这两段话相同的写法是什么?
交流:相同是表达我们由声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三、尝试表达,写法迁移
1.尝试运用联想入身入心地表达听、观白水冲瀑后的联想和感受,可以用上特定的词语。
2.交流,评价,提升。
课例:六(下)册第2课《匆匆》
一、意图说明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其语言需要好好品味积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表达为主要学习方式达到对课文语言的学习欣赏积累。
这一学习单的设计让学生摘录和仿写,既再一次体会了课文表达上的独特效果,又做到了有效的内化积累。
二、实施步骤
1.自主探究
(1)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
(2)学生默读课文,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交流补充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3.朗读赏析,合作感受
(1)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2)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讲述故事,体验时间的流逝。
(3)朗读展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4.摘抄积累
把喜欢的句子从文中摘录下来。
5.迁移运用
朱自清写时间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请你自己试着也写一写。
语文六上21《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意图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加强对学生的言语实践。
二、实施步骤
1.品词读句,探寻情深,感悟写法。
(1)提示任务:学习第一个画面,体会交替描写
(2)迁移学法,圈画批注
2.资料拓展,走近老人,交替描写,想象写话。
(1)补充资料,认识老人
(2)请你选择一个场景,开始动笔吧!(想象写话)
(3)组织交流。
3. 升华情感,收藏感动
(1)让我们一起用笔收藏1-13段中最喜欢的文字吧。
课例:六(上)册《看戏》
一、意图说明
《看戏》描写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露天的“劳动剧场”表演京剧《穆桂英挂帅》,他的表演博得了全体观众的喜爱,或博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或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最终整个舞台达到高潮,融为一体。
文章以精妙的比喻和交织叙述的写法表现了艺术家精彩的表演和优雅的唱腔和观众的无限热情。
本课的教学力求通过质疑、朗读、批注等方式感受艺术家美轮美奂的艺术表演,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二、实施步骤
1、批注感悟,体会侧面描写。
(一)、指导读书和批注的方法。
1.学生快速浏览,找到描写观众的句子。
2.哪些词语特别让你感受到观众的热情?学生交流谈自己的感受。
2.批注深化
1.学生运用方法学习第五自然段,抓住词语进行批注。
2.师生交流,评价。
3.迁移表达
(1)出示学习单:让我们也来尝试这种写法。
(2)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