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

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

他经历了传统的旧事物的瓦解,是个过渡型的人物。

苏格拉底见证了他的城邦在政治上的兴衰起伏。

他在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智者派的争辩中形成了自己的对话艺术。

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精神上的骚动不安、对传统的怀疑以及在思想上寻找新的方向的企图。

对克尔凯郭尔、尼采甚至卡尔·波普来说,在苏格拉底身上,哲学自身是在场的;苏格拉底就是哲学的形象本身,是哲学家的原型。

而下面就是XX收集的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篇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一篇法庭辩论。

与当代的法庭辩论不同,他没有援引任何实在法,而是诉诸讲道理、说实话。

他为自己的辩护通过驳斥原告对自己的诬陷完成。

他强调自己的辩护不像演说家那样注意修辞,但有道理,是实话。

对苏格拉底的诬陷有两批,一批由来已久已经说不清是哪些人散布了谣言,另一批就是导致这场审判的指控。

苏格拉底指出,第一批诬陷早在许多审判官童年时期就开始散布,已经得到了他们的信仰。

而且,这些诬陷找不到具体的发出者,因此过去根本没有机会辩驳,这就给雅典的公民造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苏格拉底必须要排除这种普遍的偏见,才有可能削弱审判官们的前见,让他们听取后面的辩护。

一. 对第一批诬陷的辩驳对苏格拉底的诽谤首先指责他是一个钻研自然知识的人,把没理的事情说成有理的,并以此教授学生,收取钱财。

苏格拉底反驳说,自己并不懂自然的知识,也无法教人。

这一指控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人们认为研究自然的人根本不信神灵。

既然,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完全没有被指控的行为,那为什么会遭受非难?他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让人们有心指责?把指控撇得一干二净也不能解释这种众口指摘的情况。

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招来流言的原因是自己的“某种智慧”。

因为神谕指示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他不能理解,开始探求智慧。

而在探求比自己有智慧的人时,他屡屡指出自以为有智慧这者的不智,招来了嫉恨。

尽管如此,为了探索神谕的含义,证明神谕的正确,他继续以探寻、检视他人是否智慧为使命。

他指出,政客、诗人和手艺人都自以为在各方面都很智慧,其实在重要的事情上并无智慧,而只是有一方面的知识。

这种自以为是是不智的。

苏格拉底比他们智慧的地方仅仅在于,他并不自以为知道,即“以不知为不知”。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探寻到了神谕的含义:只有神真正智慧,人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认识到自己并非智慧。

因此,苏格拉底将这一神谕作为自己的使命,专心于此,去指出人们并非智慧。

一些青年人也学习了苏格拉底检视人不智的方法,招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怨恨。

但他们并不知道苏格拉底教给了青年什么东西,只能指责他研究自然的知识而不信神。

这就是关于苏格拉底的流言蜚语产生的根由。

二. 对第二批诬陷的辩驳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开始反驳梅雷多等人的指控——苏格拉底毒害青年,不信本邦的神灵,另奉新的灵机。

他要逐一仔细反驳这些指控。

这一部分,苏格拉底通过与梅雷多问答的方式为自己辩护。

1. 毒害青年的指控首先,他反驳毒害青年的指控。

苏格拉底的反驳是,梅雷多根本不关心教导青年学好的事情。

那么隐含的意思是,梅雷多只是假意关心,以此为借口故意要指控苏格拉底罢了。

苏格拉底问梅雷多谁能帮助青年学好,谁毒害青年。

梅雷多回答说,只有苏格拉底一人毒害青年,其他所有的雅典人都让青年学好。

苏格拉底指出,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种归谬的方法,梅雷多肯定的回答导致了荒谬的结论。

因此,苏格拉底指出梅雷多根本不关心青年,根本不了解他控告的毒害青年的行为。

对这一指控,苏格拉底继续反驳:首先,人们都知道接近坏人不利,接近好人有利;而梅雷多认为他有意毒害青年,这是说不通的。

因为基于这两个前提,苏格拉底不可能不知道,把青年教成坏人,自己也会从那人处受害。

所以,或者是他从未毒害青年,或者他不是故意的。

而法律并不对无心之失加以惩罚。

苏格拉底对这一指控的反驳,运用提问的方式,通过逻辑推导,同时诉诸常识,让梅雷多自己反驳了自己。

但这种反驳是否就能确凿无误地证实梅雷多说的是假话,提起控告只是一个借口?指责提起控告者的动机,或者挑出指控中逻辑不严密的地方,是否就能证明自己没有犯下指控的行为?毕竟,接近坏人自己也会受害所以自己也不会毒害青年这样的辩驳,只是一种逻辑推论,并不能说明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雅典的审判官是否能被这种理由说服,这种辩驳是否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让他们更加觉得苏格拉底只是一个善辩的人?这些问题都值得在接下来的辩护中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2. 不信神灵的指控梅雷多指控苏格拉底不信神灵,并用此教坏了青年。

苏格拉底辩驳说,不信神的观点并非自己提出,也不需要自己教导。

青年们可以轻易接触到这类观念,比如在书摊上,或者剧场里。

其次,不会有人相信关于一个事物的事情,却不相信存在这个事物;同样,不会有人相信一些属于灵机的事情,却不相信有灵机。

既然苏格拉底相信灵机,而梅雷多承认灵机是一种神灵,那么苏格拉底相信有关神灵的事情,怎么会不信神呢?至此,苏格拉底证明了梅雷多等人对他指控的罪名均为虚假、自相矛盾,不过是借口。

如果给他定罪,原因是众人的偏见和妒忌。

他还说,这种妒忌而害人的事情一直存在,并且不会停止。

三.冒死坚持使命苏格拉底通过以上的辩护反驳了虚假的指控,接下来,他要说明自己做出那些招人怨恨行为的理由:为了执行神谕指示的使命——指出不智慧的人,劝导雅典人爱智慧。

苏格拉底说,人行事的时候只应该考虑自己做的是否正确,而不应顾忌危险或死亡,不应有损荣誉。

因此,当神灵要求自己终身研究哲学并考察自己和他人时,不能因为顾虑他人怨恨而放弃职守。

如果因为怕死而不听从神灵的要求,那才是真正不敬神,这恰恰是应该处罚的罪名。

苏格拉底指出,怕死是一种以无知为知的行为。

人们并不知道死后如何,却害怕死亡,似乎认为死亡是坏事,这就是以无知为已知,是最不智的行为。

因此,苏格拉底说自己不害怕不知道的事,只躲避已经知道的坏事。

而不服从神是件坏事,神谕要求苏格拉底研究哲学并向人指出真理,那么他就不能因为怕死而放弃神的指示。

所以他不会用放弃哲学来换取释放。

他要一直坚持劝喻雅典人和外邦人爱美德和智慧,虽百死而不悔。

这一段,苏格拉底为自己行为的辩护在于:为了做正确的事情不该有其他顾虑,自己遵照神谕向人指出真理是正确的事情,不会因担心他人怨恨而停止。

接下来,苏格拉底要论证自己的行为对城邦有利,而杀死他对城邦有害。

苏格拉底认为,神灵不许害人伤害好人,因此雅典公民如果对自己判处刑罚,不会对自己造成损害,却给城邦和每个公民带来损害。

这是因为,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就如同牛虻之于马匹,他是神给予雅典的礼物,他通过考问公民,指出无智慧、无德性的人,使城邦焕发活力,不至于停滞不前,自我蒙蔽。

苏格拉底强调,自己敦促人们关心美德和智慧,是为了众人的利益而非一己私利,他从未从这些行为中获取报酬。

原告也无法证明他做这些事收取过钱财。

这也就是说,他并不像原告指控的像教师那样收取费用教导学生。

在此,苏格拉底从反面说明了为什么要冒死而考问自以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众人和城邦的利益,这是神灵的关怀,是神灵给苏格拉底的使命。

那么,如果苏格拉底关心城邦的利益,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向城邦提意见?这是对上一段论证的补充。

对此,苏格拉底回答得很直白:一个人如果从政又只想做正义的事情,很快就会被处死;如果要持续为正义斗争,决不能做官。

他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一个是他自己任职“十将军案”主席团时只因投了反对票而遭到威胁;第二是违抗政府的命令没有参与不义的抓捕而可能被处死。

因此,无论在民主制还是在寡头制下参与政治,就无法坚持为正义斗争。

因此,苏格拉底保持以私人方式劝导他人的方式,但他并不是某些人的老师,只要愿意听他会与任何人交谈。

有些人愿意长期与他往来,听他盘问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

这些人有些已经成年,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父兄,但这些与他交往的人和他们的父兄并没有指控他毒害青年,也没有人为梅雷多的指控作证。

因此,梅雷多的指控是假话。

在这一段,苏格拉底论证了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即履行神的使命,做这一正确的事情就不应该怕死。

同时,论证了自己的行为对城邦有益,希望雅典公民为了城邦的利益不要给他判处罪名。

最后,他解释了选择私人而非政治方式完成使命的原因——参与政治就无法坚持正义。

四. 不请求怜悯苏格拉底认为,城邦中有点声望的人都不应该在法庭上乞求哀怜,这种丑态有损个人和城邦的名誉。

他认为雅典人应该给这样的人坚决判罪。

第二个理由在于,哀求法官而获得免罪是不正当的。

法官的誓言要求他不徇私情,依法公断。

如果因为哀求就予以免罪,是背弃誓言,而背弃誓言即不信神灵。

而如果苏格拉底自己哀求审判官们法外徇情,就是在表明自己不信神灵。

他相信由神灵和审判官进行审判可以得到合适的结果。

苏格拉底在这片申辩中也保持了平时与人问答、指出人们不智慧之处的方式。

他通过提问指出原告自以为知,实际上却根本没考虑过教育青年的事情;通过解释法官的誓言,指出在法庭乞求哀怜免罪实际上是不敬神,这就指责了许多雅典人违背誓言、不虔诚。

他知道正是自己这种方式引来许多人怨恨,在辩护中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辩驳会招致在场审判官的忿怒,但他仍要求人们允许他以这种谈话的方式为自己辩护。

苏格拉底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不想为自己脱罪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这篇辩护中。

正如他一向冒死也要指出众人的不智,在法庭上他也坚持如此;正如他一向要做城邦的激励者,为城邦利益敦促人关心美德、智慧和灵魂,在法庭上也是如此。

所以,苏格拉底在为自己申辩时仍然是在劝导雅典公民,他坚持自己的使命,虽百死而不悔。

阅读柏拉图的著作可以发现只有在几篇围绕苏格拉底之死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才代表自己讲话,在这些著作中,苏格拉底谈到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申辩篇》自然很有代表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受到了一桩最为严重的指控。

以美勒托等人为代表的原告指控苏格拉底的讼词是:"苏格拉底有罪,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明,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

"这样的讼词当然很严重,苏格拉底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正如他自己知道,他必需在仅有的时间内消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虚假印象,但是这真的很难,甚至可以说没有可能。

在申辩过程中苏格拉底用了自己习惯的讲话和表达方式维护自己。

但是有怎能和一群毫无正义感可言,以利益和虚荣至上但却为数众多的人对抗呢。

结果可想而知,以281票压倒220票的结局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

帕拉墨得斯,忒拉蒙之子埃阿斯以及古时的一些英雄,不也都是因为不公正的审判被处死的吗。

也许死亡后人没了知觉,就像睡了一个漫长的,没有梦的觉。

也许死亡之后灵魂会寄居他处。

但是,无论怎样,苏格拉底都能够正视死亡。

在喝下那杯毒酒之前,如果还能侃侃而谈正如若无其事般,那么这个人该有怎样的灵魂和如何的伟大呢?在苏格拉底的生涯中,包括苏格拉底,出现了两类性格色彩十分明显的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