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太昊陵沿途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河南观光旅游,大家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
我是中原旅行社导游员XX,坐在我身后的这位就是咱们的司机张师傅了,此次旅行就有我们两位为大家提供全程服务,如果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会竭诚为大家解决的!俗话说呢,相聚即是缘分,我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在这短短的的日子里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为我们这次旅途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在此、我预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淮阳太昊陵,我们由郑州出发,走京珠高速,大约两个半小时后就到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淮阳太昊陵现在我们正行行驶在郑州市市区,马上要经过二七广场,我们看到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建于1971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塔高63米,共14层, 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 ,位于河南省周口市10县市中心,面积1468平方公里。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历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为国。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创下先天八卦和龙图腾,燃升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5000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建都始称陈,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的先河。
3000多年前,周武王到舜后妫满于陈,建陈国。
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陈国苦县, 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天下文官祖, 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上古时代,这里一直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载《陈风》10首。
历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隐、苏轼、苏辙、晏殊、范仲淹等文坛巨匠留下歌咏淮阳的千百名篇。
厚重的历史文化,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 , 有史可查的达 326 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县城所在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位于万亩龙湖之中。
占地 875 亩的太昊伏羲陵庙耸立龙湖北岸,殿宇巍峨 , 金碧辉煌 ,位居全国十八大名陵之首。
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辉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的龙湖风景名胜区。
七台八景声名远播。
剪枝公园被称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
淮阳泥泥狗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
我们今天参观的太昊伏羲陵庙。
坐落在淮阳县城北,古蔡河北岸,毗邻美丽的龙湖。
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羲皇文化广场,面积64000平方米,为我国现有祭祀祖先的最大的文化广场。
太昊陵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来自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方圆数千里羲皇子孙,舟车船马,云集而来,日客流量达数十万人,2008年3月22日,参与庙会人数达825601人,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太昊陵庙会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太昊陵人祖祭典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
好了,朋友们!景区马上就要到了。
请大家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关好车窗随我下车,我在这里再次重申我的电话号码XX,我们旅游车的车牌号豫XX,请大家记下,有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和我联系。
我们在景区活动时间是二个小时,二个小时后在大门口集合,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游览吧。
淮阳太昊陵沿途导游词各位游客朋友们:穿过太始门,我们来看伏羲墓前这棵柏树,因其形状酷似人的耳朵,被称为“耳柏”。
而这棵柏树又恰恰长在陵墓前面,就更显得匪夷所思。
据考证为宋代古柏,已有900余年,传说这是人祖爷想聆听民声显灵所致,香客们将其当作人祖爷的耳朵,对其悄悄许愿,甚为灵验。
此外,这棵柏树已经枯死十余年,但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竟奇迹般的在树丫里发出了新枝,这成了太昊陵的一大奇观,被称为“枯木发新枝”。
现在我们来瞻仰太昊伏羲氏的陵墓。
陵墓为全国唯一的上圆下方形的陵墓。
明代以前,陵墓都是方形的,在朱元璋的时候才改为圆形,唯有伏羲陵下面仍保持方形,一是反映出朱元璋对人祖的尊崇;二是体现出人祖的至高无上;三是代表“天圆地方”。
伏羲陵墓原来并没有这么高大,周边又没有取土的地方,这都是香客们从四面八方带来的土一点一点堆成的。
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既无题跋又无年款。
传说是苏东坡之妹苏小妹用汗巾书写的。
说是宋神宗年间,重修太昊陵庙将竣工的时候,想在陵墓前建一个石碑,以便于观瞻。
恰好苏东坡在其弟苏辙的官署里住着,主管便派人前往,请他写“太昊伏羲氏之墓”七个大字。
纸墨字条送到官署里,碰上苏东坡出城游玩未归,其妹妹苏小妹见桌上墨纸齐全,书兴大发,因无大笔,就用她的汗巾,一气把“太昊伏羲氏之墓”七个大字写完。
苏东坡回来见了,喜出望外,认为苍老古劲,可传千古。
不过他发现苏小妹把“墓”错写成了“莫”,甚为惋惜,苏小妹在一旁则只笑不语。
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
”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
我们面前的这棵树名叫“柏抱檀”,一棵高大的宋代侧柏分杈处神秘地生长出一棵檀树。
质地坚硬的柏树中间怎么能成活一棵檀树呢?树种从哪里来?至今仍是个谜。
据知情人士讲,它是1976年长成的。
也就是毛主席逝世那一年的8月,于是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传说,说毛主席他老人家生前没有来过太昊陵,去世以后魂灵来了太昊陵。
加上檀树的“檀”谐音毛主席的老家“湘潭”的“潭”,更为“柏抱檀”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陵墓后面这个园子是“蓍草园”,蓍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形似艾草,春天开白色或粉红色小花。
“蓍草春荣”为淮阳八景之一。
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用蓍草摆成八卦的造型,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蓍草被称为“神蓍”。
据说蓍草在全国只有三处生长: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陵。
因为这种草的稀有,历代帝王每年春秋二季派钦差前来朝拜人祖,回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自己是否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所以蓍草也是太昊陵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已经参观完中轴线上的所有景点,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位于陵园东侧的松柏造型艺术公园。
园内有各种造型200多种,最著名的有“六角凉亭”、青龙戏珠、步步高升等等,这些造型源于自然,表现自然,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
另外还有连理枝、爱情树、等奇树、奇观,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游览,三十分钟后我们在此集合,谢谢大家。
旅游资源优势。
淮阳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
淮阳古称陈州,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创造了龙的图腾和先天八卦,龙的传人由此而生。
伏羲文化、跟文化和姓氏文化资源厚重,名胜古迹众多,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是省级文化历史名城。
淮阳县还被誉为北方水城,中国最美小城,国家级湿地公园龙湖水域面积达16000多亩。
"泥泥狗"是淮阳县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当地农民用黄泥捏成的、含纳福避邪之意的祭祀物。
除了狗外,它还有猴、羊、鸟等110多种形态,相传已有3000多年历史,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为淮阳太昊陵所独有,被誉为“天下第一狗”。
据说,“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赠送亲友,可以消灾、祛病,颇为神圣。
泥泥狗是用胶泥捏制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红、黄、白、绿、桃红五色点画出由圆弧曲线、直线和点组成的各种图案,线条稚拙而生动,色彩绚丽又不失沉稳。
泥泥狗造型古朴浑厚,形状奇特怪异,其题材包罗鸟、兽、鱼、虫与人物,可谓无奇不有,个个充满着一种虚幻的超脱神秘感,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味和野性的芬芳。
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声音悠远明亮,呜呜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神话。
泥泥狗是淮阳独有的民间文化遗产。
淮阳泥泥狗设计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被专家们赞誉为“真图腾、活化石”和“现代活文物”。
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淮阳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史可查的达3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太昊伏羲陵庙,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
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
考古发掘出九个“中国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国城市建设历史推进到4700年前,史学界称之为“华夏第一城”,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考古发掘”。
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
东汉时期的陈王刘崇墓,是至今考古发掘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砖石结构墓。
面积16000多亩龙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从甘肃天水沿黄河东下,在这里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因此可以说,龙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湖。
湖中景点众多,全国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中原水城独有特色,被誉为“中原明珠”、“内陆奇观”。
这是一片历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灵之水,《诗经•陈风》:彼泽之陂,有蒲有荷。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是对3000年前龙湖美景的真实描写,这里姹紫嫣红的莲花,是商周时代留下的优良种群;茂密生长的蒲苇,曾是夫子“陈蔡绝粮”的充饥美食;绝无仅有的白龟,把羲皇“一画开天”的传说变成了史实;这里荡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俯拾皆是。
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笔题词留念。
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
陵墓为全国唯一的上圆下方形规制的陵墓。
明代以前,陵墓都是方形的,在朱元璋的时候才改为圆形,唯有伏羲陵下面仍保持方形,一是反映出朱元璋对人祖的尊崇;二是要体现出人祖的至高无上;三是代表天圆寺方,是人祖的一画开天,才分出天地四方。
伏羲陵墓原来并没有这么高大,而是香客们从四面八方带来的土堆成的。
陵墓前竖有一块巨型墓碑,既无题跋又元年款。
传说是苏东坡之妹苏小妹用汗巾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