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1、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2、康塔塔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组成的歌曲套曲,诞生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最初是在室内演唱的世俗单声部歌曲,由几组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独唱为主。

康塔塔传入德国后,成为路德派教堂音乐的重要形式,大量运用众赞歌写作,泰勒曼和巴赫都创作了路德教堂康塔塔年集。

3、受难曲根据《圣经》中四部福音书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谱写的音乐体裁,形成于4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受难曲呈现“清唱剧受难曲”的特点,在德国发展蓬勃,泰勒曼、马特松等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巴赫的《马太受难曲》。

4、抒情悲剧17世纪法国作曲家吕利创作的歌剧类型,多根据悲剧大师高乃依及歌剧脚本作家泽诺的悲剧谱写而成,融合了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合唱以及芭蕾,代表作有《伊西斯》、《阿西斯与加拉蒂亚》等。

5、组曲1750年前后指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

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题材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

法国作曲家库伯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6、宣叙调大型声乐戏剧中的一种歌唱方式,音调和节奏都与语言紧密结合,又称“朗诵调”,16世纪末起源于佛罗伦萨作曲家佩里的歌剧,17世纪以后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教堂声乐中。

18世纪后,宣叙调分为“清宣叙调”和“有伴奏宣叙调”两种,前者节奏自由快速,以键盘乐器简单伴奏,后者富于表情,用管弦乐伴奏。

7、咏叹调歌唱性很强、有完整结构的声乐曲,为一个或几个声部写作。

17世纪以后,咏叹调专指独唱曲,广泛用于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等体裁中,相对朗诵性质的宣叙调,咏叹调受到极大的欢迎,以至于18世纪初,咏叹调在声乐戏剧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结构逐渐程式化、产生“返始咏叹调”外,成为充分发挥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段落。

8、托卡塔一种键盘乐曲体裁,肇始于16世纪的意大利,在管风琴和古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早期托卡塔运用在礼拜仪式中,17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无穷动式的乐曲,类似练习曲,并进去世俗性的古组曲,常以即兴部分与赋格部分多次对比。

巴赫的键盘音乐使得托卡塔体裁达到其艺术高峰。

9、幻想曲指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较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乐曲。

起源于16世纪即兴演奏的传统,在17世纪上半叶时接近利切卡尔、坎佐纳和随想曲。

18世纪以后,幻想曲在古钢琴和管风琴领域获得广泛运用,呈现复调和主调风格交替的特点,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是巴洛克时期幻想曲创作的范例。

10、前奏曲一种序引性乐曲。

15—16世纪时产生在管风琴、琉特琴或维吉那琴的创作领域,是即兴演奏的乐曲,用来试奏乐器、活动手指和为正式进入的乐曲做准备。

17世纪以后,前奏曲发展成为有完整形式的小型器乐曲,多由键盘乐器演奏,被置于赋格、组曲、奏鸣曲之前,作为序引。

11、赋格在一个主题上形成的多声部模仿对位体裁。

其结构因素包括:主题、答题、对题、间插段、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题是赋格中最早进去的声部,对主题的模仿进入称为答题,每次伴随主题或答题出现并与之形成对位的声部称为对题,赋格就是由主题的多次进入及其对位声部构成,变化主题的手法有增值、减值、倒影、逆行、密接和应等,并有相应的调性和声布局。

赋格起源于15世纪末复调声乐曲中的旋律模仿进入,作为独立的器乐体裁成型于17世纪,是复调音乐成熟的产物,在巴赫和亨德尔等作曲家的创作中获得完美的发展。

12、正歌剧严肃庄重的歌剧。

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盛行于巴洛克时期至古典主义中期,题材高尚,采用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写作,演出于贵族府邸或公开歌剧院。

意大利诗人和台本作家梅塔斯塔济奥是正歌剧主要的剧本作家,写作了27部台本,被作曲家们反复谱曲。

17—18世纪,重要的正歌剧作曲家有A.斯卡拉蒂、亨德尔和莫扎特。

13、喜歌剧诙谐幽默的歌剧。

产生于18世纪的意大利,题材轻松活泼,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角为平民百姓,往往描写主仆关系等,情节幽默滑稽,音乐简短质朴,以说白和对话取代宣叙调。

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

紧接着,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发展了各自的喜歌剧。

14、奏鸣曲式一种大型器乐音乐结构,定型于18世纪上半叶。

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

呈示部包含在调性和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部和副部,它们是全曲的核心主题;展开部发展呈示部出现过的主题,调性频繁转移,极大地造就戏剧紧张度;再现部重现呈示部主题,但所有主题全部统一在主调上,形成音乐戏剧的完满解决。

15、大协奏曲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由小组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由两件独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称为“主奏部”,大组包含当时所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奏部”。

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作有12首大协奏曲。

16、古典奏鸣曲古典奏鸣曲定型于18世纪中叶,是由一件或两件独奏乐器演奏的多乐章器乐套曲作品,常见的独奏乐器为键盘乐器和小提琴,钢琴独奏奏鸣曲是古典时期的典型形式。

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快板—慢速乐章—快板终曲。

C.P.E.巴赫和D.斯卡拉第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海顿、莫扎特和克莱门蒂的奏鸣曲进一步发展了古典风格,贝多芬革新了古典奏鸣曲。

17、古典交响曲交响曲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奏鸣曲,约定型于18世纪中叶。

古典交响曲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通常是用奏鸣曲式写作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慢速的乐章,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是快板或急板的终曲、交响曲的前身是“快—慢—快”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所以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萨马尔蒂尼、佩尔戈莱西、约梅利和加卢皮等都是早期交响曲的作曲家,德奥地区的交响曲发展以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为代表。

18、弦乐四重奏由2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和1把大提琴演奏的室内合奏乐体裁,采用奏鸣曲式套曲结构写作。

弦乐四重奏脱胎于18世纪初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海顿的84首弦乐四重奏开始运用奏鸣曲式四乐章套曲形式,并以“谈话原则”组合乐器,确立了近代弦乐四重奏的写作风格。

贝多芬以“拉祖莫夫斯基”和“庄严”为代表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丰富了该体裁的音乐表现力和衍展力,使之成为室内乐的核心体裁。

浪漫主义的弦乐四重奏作曲家有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佛朗克、鲍罗廷、柴可夫斯基等,倾向于抒情,在主题展开和对位处理方面不加注重。

二十世纪的弦乐四重奏创作风格更为多样化,德彪西、巴托克、拉威尔、勋伯格、欣德米特、米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创作了各具特色的弦乐四重奏作品。

19、古典协奏曲盛行于欧洲18世纪的协奏曲类型,主要指由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作品,独奏乐器多为小提琴和键盘乐器,也有为两件乐器写作的协奏曲,如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为各类管、弦乐器写作了50多部协奏曲,并且在承袭巴洛克协奏曲形式的基础上,完善了沿用至今的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形式:运用奏鸣曲式三乐章套曲结构,第一乐章为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结尾有供演奏家即兴炫技的“华彩段”,第二乐章为抒情慢速乐章,终曲乐章轻快明朗。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和乐队的关系和谐均衡,始终保持平等关系,古典协奏曲在他的创作臻于成熟。

21、C.P.E.巴赫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巴赫的次子。

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腾堡奏鸣曲》,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22、D.斯卡拉第古典主义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和古钢琴家,A.斯卡拉第之子。

当时最重要的羽管键琴作曲家,作有单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近600首,大多用二段式结构,主题风格多样,织体处理灵活。

独创炫技性演奏手法如大幅度跳跃、双手交叉、快速平行三六度、刮奏、长颤音等。

他的创作直接影响了维也纳古典奏鸣曲。

24、舒曼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

写作大量钢琴小品套曲,如《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等,都带有主观幻想因素;艺术歌曲套曲《桃金娘》、《诗人之恋》与作曲家的生活感受有关。

还写有4部交响曲、协奏曲和室内乐等。

25、门德尔松浪漫主义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

主要交响音乐创作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创始浪漫主义钢琴小品新体裁“无词歌”,还写有清唱剧、艺术歌曲等。

作为音乐教育家,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26、维瓦尔第:他是巴罗克末期重要的作曲家,杰出的小提琴家,对巴罗克音乐走向古典主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作品数量很多,以歌剧、神剧、奏鸣曲和协奏曲闻名,仅协奏曲就有500多首,奏鸣曲也有70首之多。

大协奏曲《四季》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小提琴为中心,显示出主调音乐的风格。

27、大歌剧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

特点为规模庞大,风格宏伟,多采用历史题材,常有豪华的布景、壮丽的芭蕾和合唱场景。

梅耶比尔的《恶魔罗勃》达到19世纪大歌剧的顶峰,其他大歌剧作品还有瓦格纳的《黎恩济》、威尔第的《唐·卡洛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等。

28、轻歌剧19世纪法国歌剧体裁。

它规模小,轻快活泼,以浪漫情节为题材,音乐写作常采用流行曲调,带有讽刺滑稽的性质。

代表作曲家为奥芬巴赫,他作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等轻歌剧。

29、抒情歌剧19世纪法国歌剧种类。

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常采用浪漫主义文学题材写作,讲求真挚情感的表达。

代表作有托马斯的《迷娘》、古诺的《浮士德》和圣桑的《参孙与达丽拉》。

30、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意大利的歌剧流派。

规模小型,平铺直叙,强调真实地表现平凡生活中的琐事,情节激烈,具有民族特色。

代表作为马斯卡尼德《乡村骑士》和莱翁卡瓦洛的《丑角》。

31、简约音乐是用最简单的材料和手段来构造作品,而彻底抛弃西方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聚集的一切繁复厚重的东西。

这种音乐出现在60年代后期的美国,后来发展到欧洲。

其特征是在有调性的音乐基础上,作无休止的重复,通常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型,在有限的几个音上作微小的变化,将音乐的运动和发展原则降到最低限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