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课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

第八课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与建筑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高一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材分析:1.版画:版画是通过绘画、制版、印刷而完成的绘画作品,复制性是其重要特点。

木刻:绘画作品经由木版刻制,而后在纸上拓印完成的画种。

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

1.木刻分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而以黑白木刻为正宗。

黑白木刻以画面强烈的黑白对比,刚健分明,予观者以视觉上的震撼。

2.木刻的工具简单,有木版、刻刀、油墨、纸张。

由于刀具性能的不同和作者艺术个性的差异,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

木刻制作的便利和它的复制特点,便于制作和传播,使它能够在革命斗争环境中发挥有力的战斗作用。

3.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漫画种类是讽刺画和幽默画,“讽刺与幽默”概括了这两类漫画特点。

讽刺画中,一类是政治讽刺画,包括国际性题材和国内政治运动中的讽刺画作品。

还有很多漫画作品,以取材和表现手法的机智、幽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引人发笑的背后,也常有深刻的寓意2.雕塑是可塑或可雕刻的物质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的能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情感的具有三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一般而言,欣赏雕塑作品要从对形体的感受入手,主要看形体本身的表现力,有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欣赏不同体积组合而形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材质不同的雕塑还可以通过触觉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

教学目标:1.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2.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2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3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高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毛泽东)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导入:中国现代木刻与漫画两个画种,都有悠久的传统渊源,然而在当代中国美术事业上的发展,则主要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后,在抗日救亡和明主革命运动中,都发挥了有力的战斗作用。

新课。

1.木刻与漫画的社会作用?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2.木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木刻的特点: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传统木刻有两大类:一类是随着印刷术兴起发展起来的书籍插图类作品。

如:已知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佛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上的佛说法图,已是绘、刻、印技巧都很成熟的作品。

宋代以后,不断有新的发展,到明清时期,文学作品插图达到很高成就。

但这种版画都是画师起稿后,由刻工复刻画师的原稿,是一种复制木刻,与现代的创作木刻不同。

中国古代木刻作品还有一类是民间木版年画,在民间深远影响,形成杨柳青、桃花坞等重要的生产中心,它也属于复制木刻。

创作木刻兴起于欧洲19世纪。

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复制,刻者自己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完全由刻者自己创作,刻家就是画家。

2.木刻的发展脉络: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由鲁迅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木刻创作运动。

中国版画的发展,它的早期萌芽当出现在我国9世纪封建高度发达的唐代,经长期发展,经16世纪明代的万历时期达到了高峰。

在我国近代绘画史上,版画有它的特殊性。

“五·四”运动以后,版画总是以战斗姿态出现,具有其进步意义与革命性。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所谓“版画”,其实只是木刻;50年代以后,我国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画、石版画等。

近代早期木刻发达,固然由于青年木刻家的努力,但促使其发达,竟是由于文学家鲁迅的竭力倡导。

鲁迅不是木刻家,但有相当一段时光,鲁迅的名字几乎与木刻分不开。

直到50年代、60年代,许多老一辈的木刻家,都因为曾受到过鲁迅的教导,仍然对鲁迅念念不忘。

30年代前期,在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出现了许多木刻画会,如“一八艺社”、“春地美术研究所”、“野风画会”、“现代木刻研究会”、“广州现代版画会”、“MK木刻研究会”、“野穗社”、“无名木刻社”等等。

木刻运动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发展是因为接受了鲁迅“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强调“战斗性”。

鲁迅谈及木刻的动机曾说道,一是“因为好玩”、二是“因为简便”、三是“因为有用”。

还说:“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倾刻能办。

”他教导青年木刻家要关心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的生活,真诚地表现“眼中、心中的世界”。

早期的木刻作品虽显得生机勃勃,而形式上相当欧化,带有明显的痕迹,且制作也较粗糙。

到了抗日战争期间,木刻艺术逐渐成熟起来,在革命圣地延安集中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美术家,其中不乏鲁迅培养起来的木刻版画家。

当时的延安,生活、创作条件都非常艰苦,为了抗日宣传,木刻也就成了最理想的创作表达方式。

木刻家们积极学习民间艺术通俗、明了的表现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表现战士及农民生活的作品,简洁生动,质朴无华,克服了以往长时期木刻艺术中强调光影的西方化倾向,显现出全新的面目和风格。

一批年轻有为的画家脱颖而出,如古元、彦涵、力群、王式廓、罗工柳、李少言、沈柔坚、莫朴、艾资、石鲁等,他们都先后成为我国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木刻艺术的成熟。

李桦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国》(黑白木刻1935年20×15厘米)这幅作品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同一时代环境,面对这幅画,耳畔又想起那激昂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心里长城!”原作尺幅很小,但有巨大的张力。

木刻作品——黄新波的《卖血后》黄新波作品常采取象征性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和独创,刀法则多装饰性。

画中卖血者双手捂眼,张着大口在呼号。

画家把人刻画得比楼房还要高大,辅以旋转的阴刻表现背景,反衬出天旋地转的印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这件作品表现旧社会为生活所迫的卖血者。

以天旋地转的背景,烘托卖血后的痛苦感受。

反映了人民疾苦并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艺术特色。

漫画作品——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在这部作品中,张乐平把三毛塑造成在当时社会受尽歧视和凌辱,值得同情和怜悯的流浪儿。

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把三毛刻画得真实、生动而典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同情。

不失为漫画界的一部镇山之作。

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著名的漫画艺术家有:丰子恺、张光宇、叶浅予、廖冰兄、华君武、张乐平、丁聪。

小结:木刻和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

其他作品欣赏:1.罗清桢《逆水行舟》黑白木刻2.晁楣《北方九月》1964年套色木刻40.5×65厘米3.吴凡《蒲公英》1958年木板水印套色木刻55×34.8厘米作品具有丰富的抒情性,曾在1959年莱比锡国际年展版画中获得金质奖章4.酆中铁《大江东去》1963年黑白木刻90.5×56厘米5李焕民《出踏黄金路》1963年套色木刻54.2×49厘米6.彦涵《当敌人搜山时》1943年黑白木刻22×19.5厘米,这件作品表现军民并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生活7.古元《乡镇府办公室》1943年黑白木刻13×10厘米木刻家听取边区群众的反映,在人物布局上不加过多的阴影,表现了木刻语言大众化的努力8.丰子恺《瞻瞻车底》张光宇和张正宇《西游记》中国雕塑的发展史:中国传统雕塑发展到近代,宗教雕塑处于衰落的境地。

明间小型雕塑虽然很繁荣,但未能形成主流。

辛亥革命以后,一些青年赴欧、美、日本等地学习外国雕塑,归国以后,在美术院担任教学、举办展览,促成了架上雕塑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雕塑创作在艺术观念、表现手法工艺材料等方面出现多元发展的局面,出现了不同传统雕塑的动态雕塑、声光艺术及软雕塑等。

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主题: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

)曾竹韶《虎门销烟》大理石人民英雄纪念碑高200厘米1985年钱绍武《李大钊像》1989年河北省唐门市花岗岩高400米(李大钊烈士纪念像的造型受南天门景观的启迪,结构为拔地而起,不可动摇,开阔雄浑的伟大基石,使形象的精神气质与巨大的外在形式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开阔的肩膀象征了“铁肩担道义”的伟大精神。

《五羊石像》1959年花岗岩高800厘米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作。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的五羊石,表现古代五羊神降临楚庭(广州名)的传说。

《庆丰收—农展馆组雕》之一1959年水泥高800厘米曲乃述、李仁章、王熙民、杨应美、高秀兰、陈绳正、田金铎、吴国璋、张秉田、苏兆海作。

作品以圆雕与浮雕。

线刻相结合,使作品富有装饰性,并获得简洁明确而又丰富耐看的体面关系。

作者注意了运用纪念碑雕塑的语言特点,既有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又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情。

杨英凤《凤凌霄汉》1990年北京亚运村不锈钢高580厘米,这是台湾美术家为北京亚运村设计的大型雕塑作品,以凌空飞翔的凤鸟象征亚洲人民的崛起。

田金铎《走向世界》1985年铸60×40×25厘米,这件作品表现了竞走运动员出脚的刹那动作。

底座“O”形圈,象征中国在奥运会比赛中零的记录的突破。

铜像安置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花园内,1989年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体育与艺术”奖浮雕创作方式(特点):1.浮雕是由多人参与设计并由数十位雕刻家和石雕工人操作点线机参加雕刻。

2.浮雕创作特点:是先在一块底版上设计出画面,在雕塑个体或群体的三维空间关系上不改变长宽比例,而主要是按透视关系在限定的空间内,压缩形体的厚度。

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属于高浮雕。

·艺术经验:在集体创作过程中,除对浮雕人物形的高度和厚度作出统一规定外,允许不同作者采取不同的浮雕起位、层次处理和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每位作者既能发挥所长,又能保证整体风格、面貌的统一。

3、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尝试。

·作品中的泥塑人像与真人等大,采用真实场景,充分利用写实手法以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反抗等七个连续的情节真实反映历史史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