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现代雕塑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①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②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2.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②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③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高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毛泽东)
3.教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徐悲鸿《奔马》、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指出: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但在当时,以画笔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
2.提出问题讨论:木刻的特点、制作方法?漫画有哪些种类与特点?
讨论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由鲁迅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木刻创作运动。
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这种版画都是刻工复刻画师的原稿,是一种复制木刻。
这种木刻大约在14世纪初传到欧洲,到19世纪欧洲产生了创作木刻。
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复制,刻者自己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完全由刻者自己创作,刻家就是画家
3.作品鉴赏:
师:你喜欢哪件作品?请2位同学发言。
生:黄新波的《卖血后》
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教师小结:木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过巨大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漫画:漫画的本义是什么?和我们当今喜欢的漫画有什么不同?漫画有哪些著名艺术家,你喜欢谁的哪件作品?
华君武以漫画创作反对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4.体验作品: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临摹一件木刻或漫画作品。
木刻和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
与时俱进──现代雕塑
一.教材分析:
1、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特点,由于西方雕塑的引入,对传统雕塑经验的研究与继承。
2、从城市大型雕塑的兴起,了解大型纪念性雕塑的艺术语言特点。
3、通过对部分架上雕塑作品的分析,了解雕塑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大型雕塑与架上雕塑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2、结合实际,对当地公共性雕塑作品的主题、表现特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讨论,以加深对大型雕塑特点的了解。
二.教学过程:
导入:有哪些雕塑属于现代雕塑?你都在哪见到有雕塑?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和特点:
原因:传统雕塑发展的断裂,西方雕塑观念和表现技法的引入。
2、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3、鉴赏:大型泥塑《收租院》
播放图片投影,引导讨论,为什么说《收租院》是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成功试验?
小结:雕塑家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如此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
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
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
在这组作品中,写实风格和泥土材料的运用颇为恰当,中、西雕塑技巧的融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4、架上雕塑:你最喜欢那个雕塑?它有什么雕塑语言特点及吸引你的地方?
5、城市雕塑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兴起、意义、成就与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总结。
三.小结:
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创作方式和艺术经验。
2.大型泥塑《收租院》对中西雕塑技法结合的试验。
四.课外拓展:
上网收集资料了解套色木刻创作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