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第三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药物通过体内代谢过程,可能被活化, 也可能被失活,甚至转化成有毒的化合 物。采用这类先导物,得到优秀的药物 的可能性较大,甚至直接得到比原来药 物更好的药物。
抗抑郁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的代谢物去甲丙咪 嗪和去甲阿米替林,抗抑郁作用比原药强,且有副 作用小、生效快的优点。
N N R
丙米嗪 R= -CH3 去甲丙米嗪 R= -H N R
一、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能够与药物分子结合并产生药理效应的 生物大分子现通称为药物作用的生物靶点。 这些靶点的种类主要有受体、酶、离子 通道和核酸,存在于机体靶器官细胞膜上或 细胞浆内。
1.以受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52%; 2.以酶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22%; 3.以离子通道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6%; 4.以核酸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约占3%; 5.其余17%药物的作用靶点尚不清楚。
O
O 雌二醇
Z-己烯雌酚
光学异构分子中存在手性中心,两个对映体 除了将偏振光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外,有着相同的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其生理活性则有不同的情况。
有些药物光学异构体的药理作用 相同,例如左旋和右旋氯喹具有相同 的抗疟活性。 但在很多药物中,左旋体和右旋 体的生物活性并不相同,例如D-(-) -异丙基肾上腺素作为支气管舒张剂, 比L-(+)-异丙基肾上腺素强800倍。
4.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
组合化学也被称为非合理药物设计, 其研究策略是采用构建大量不同结构的化 合物库,并不进行混合物的分离,通过高 通量筛选,发现其组分具有生物活性后再 进行分离并确定其结构。对没有活性的大 量化合物就不做结构确证和分离的工作。 所得到的活性化合物可成为进一步研究的 先导化合物。
2. 以酶为靶点
由于酶催化生成或灭活一些生理反应的 介质和调控剂,因此,酶构成了一类重要的 药物作用靶点。 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某些代谢过程,降低 酶促反应产物的浓度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理 想的酶抑制剂药物,应该对靶酶有高度亲和 力和特异性。
近年来,基于细胞代谢理论的指 导,合理设计的酶抑制剂类药物发展 较快,目前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20个 药物中有近一半为酶抑制剂类药物。
阿米替林 R= -CH3 去甲阿米替林 R= -H
(3)以现有突破性药物作先导物
近年来随着生理生化机制的了解,得 到了一些疾病治疗的突破性的药物,称 原型药物。随之出现了大量的“Me-too” 药物。“M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己知识 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同类的突破性的 药物相当。这种旨在避开“专利”药物 的产权保护的新药研究,大都以现有的 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研究。
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四个途径
1.从天然产物中得到; 2.以现有的药物作为新药研究的基础; 3.用药理模型筛选新药; 4.根据生理病理机制设计药物。
1.从天然资源得到先导化合物
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 耐氯喹的疟原虫有极高的杀灭作用。后采用结构修饰 的方法合成了抗疟效果更好的蒿甲醚和青蒿素琥珀酸 酯,疗效比青蒿素高5倍,且毒性比青蒿素低。
药物化学
第五十五讲
主讲教师:刘银燕
学时:56
第十三章
新药设计与开发
半个世纪之前,人们对在细胞水平 和分子水平上的生命现象了解甚少,寻 找新药的方法多是基于经验和尝试,主 要是通过大量化合物的筛选与偶然发现。
靠这种方法发现了大批治疗药物。但它 的不可预见性和盲目性,人力和物力的巨 大消耗,发现新药的成功率越来越低,促 使人们发展具有较高预测性的更合理的研 究方法。
OO O O O 青蒿素 artemisinin H H
OO O O OR 蒿甲醚 artemether R= -CH3 青蒿素琥珀酸酯 artesunat R= -OCOCH2CH2COOH H H
1.从天然资源得到先导化合物
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中,能获得 新药和供研究用的先导化合物,近 代应用超敏菌株与特异靶方法发现 了许多新的抗生素。
S-(-)-etozoline
药物化学
6
第二节
新药开发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新药的药物化学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先导化合物是指有独特结构且具有一定 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可能因为活性太小, 选择性不高,或药代动力学性质不好,不能 作为新药开发;但可以在该化合物结构的基 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结构改造或修饰,得到 符合治疗要求的新药。
4.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学家提出一种新 药研究的新思路,即对含有数十万乃至数百万 个化合物的化学品库进行同步的合成和筛选, 这一方法现叫做组合化学。 组合化学化合物库的构建是将一些基本小 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通过化学或生 物合成的手段装配成不同的组合,由此得到大 量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化合物分子。
具有高张力的四元环内酯或内酰胺类药 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是同样的情况。青 霉素的抗菌作用就是由于它能和细菌细胞壁 生物合成中的转肽酶生成共价键,从而使转 肽酶失活。
RCONH N O S + COOH Enz Enz OH 转肽酶 RCONH O S N O H COOH
2.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
1. 以受体为靶点
药物与受体结合才能产生药效。理想的药物 必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选择性要求药物对某种病理状态产生稳定的 功效。 特异性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某一生理、生化过 程有特定的作用,此即要求药物仅与疾病治疗 相关联的受体或受体亚型产生结合。
现已有几百种作用于受体的新药问世,其中 绝大多数是GPCR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例如,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 抗剂洛沙坦、依普沙坦,中枢镇痛的阿片受 体激动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a -受体激动 剂阿芬他尼等。
随着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在上世纪 后半期的迅速发展,定量构效关系、合 理药物设计、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组 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等新技术、新方法 不断涌现,基因技术被应用到新药的研 究之中,新药设计学也应运而生。
近十年来,新药设计与开发有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优良的新药不断问世,为 世界制药工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3.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先导化合物
于是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内源性的受体激动剂就 顺理成章的成了药物研究的先导化合物。 氟脲嘧啶的研究以DNA或RNA合成的核苷酸尿嘧 啶作为先导化合物,将5位的氢换成氟,使之成为 生物体的正常代谢物的代谢拮抗剂,用做抗肿瘤药。
O HN O N H 氟尿嘧啶 F HN O N H 尿嘧啶 O H
4.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
高通量筛选是组合化学能否实施的一 个关键。以影响生命过程的一些环节的酶、 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标进行 分离,纯化和鉴定,由此建立起分子、细 胞水平的高特异性的体外筛选模型。在此 基础上加上自动化操作系统,即可以实现 高通量、快速、微剂量的筛选。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药物分成两种类型: 1.非特异性结构药物 2.特异性结构药物
非特异性结构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化 学结构类型的关系较少,主要受药物的 理化性质的影响。如全身麻醉药(气体、 低分子量的卤烃、醇、醚、烯烃等), 其作用主要受药物的脂水(气)分配系 数的影响。
特异性结构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 物小分子与受体生物大分子的有效结合, 这包括二者在立体空间上互补;在电荷分 布上相匹配,通过各种键力的作用使二者 相互结合,进而引起受体生物大分子构象 的改变,触发机体微环境产生与药效有关 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3. 以离子通道为靶点
带电荷的离子由离子通道出入细胞,不 断运动、传输信息,构成了生命过程的重 要组成部分,保持着生物体中细胞与细胞 间的有效联系。离子通道的阻滞剂和激活 剂调节离子进出细胞的量,进而调节相应 的生理功能,可用于疾病的治疗。
4. 以核酸为靶点
人们普遍认为肿瘤的癌变是由于基 因突变导致基因表达失调和细胞无限增 殖所引起的。因此,可将癌基因作为药 物设计的靶,利用反义技术抑制癌细胞 增殖。 以已知的抗肿瘤药物为先导,以DNA 为靶点设计新的抗癌药物也正在开展。
由于受体和药物都是三维实体,也导致了药物的立 体异构,即几何异构和光学异构对药物活性有较大的影 响。 几何异构是由双键或环等刚性或半刚性系统导致分 子内旋转受到限制而产生的。几何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和 生理活性都有较大的差异,如顺、反式已烯雌酚的例子。
0.72nm H H O H H E-己烯雌酚 O 1.45nm H O 1.45nm O H
2.药效学时相
药物

受体
药物受体复合物
受体构象改变
药理效应
三、药物一受体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
药物分子和受体的结合,除静电相 互作用外,主要是通过各种化学键的连 接,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其中共价 键的键能很大,结合是不可逆的。
1.共价键结合
这是药物和受体间可以产生的最强 的结合键,它难以形成,但一旦形成也 不易断裂。 某些有机磷杀虫药、胆碱酯酶抑制 剂和烷化剂类抗肿瘤药都是通过与其作 用的生物受体间形成共价键结合而发挥 作用的。
有一些药物,左旋体和右旋体的生物活性类型都 不一样,如扎考必利是通过拮抗5-HT3受体而起作用, 为一类新型的抗精神病药。深入地研究证明,(R) -异构体为5-HT3受体的拮抗剂,而(S)-异构体则 为5-HT3受体的激动剂。
O Cl H2N O NH N H N O S N O O
R-zacopride
1. 动力学时相
药物 非 口服给药 胃肠道 吸收 道 给 药 血液 代谢

代谢物
分布 组织 血浆蛋白
消除
排泄
2.药效学时相
结构特异性药物发挥药效的本质是药物有 机小分子经吸收、分布到达其作用的生物靶 点后,与受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药物与受体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引起 受体构象的改变,触发机体微环境产生与药 效有关的一系列生理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