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读和写心理学实验报告
第一节 文献检索
一、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检索源
基本信息:20世纪80年代,估计有40000多种学术期刊,它们每分钟发表2篇文章(每天2880篇,每年超过一百万篇)。
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这个数量可能成倍增长了……
二、文献检索的一些重要技巧
1.提示线索的使用:关键词;作者;题目;刊名;年代
2.综述性文章的重要性;
3.滚雪球式的查阅方法;
4.重要人物、任务追踪;
5.直接联系原作者获取相关文章
第二节 核对清单阅读法
一、实验报告与核对清单
核对清单法要求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来阅读心理学论文,将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论述进行核对,以发现自己与作者之间的不同,并能够尽力解释这些不同。
清单上共有八个主要问题,它们是分别针对实验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出的。
二、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原理
问题分类:描述性问题和核对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有三个:
作者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作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读者把该实验报告的一些关键性事实描述出来。
它们是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关键所在,其提出是为了激发读者深层的思考。
核对性问题的回答分三个阶段:
(1)作答阶段
(2)核对阶段
(3)解决差异阶段
起初,在发现差异后,读者会先挑剔自身的漏洞。
读者最初应该反思自己:
“是否我的想法错了?”
“我的思路有问题吗?”
“我的实验设计存在不严密之处吗?”
“我的预测不够准确吗?”
“我的分析不够全面吗?”
“我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乐观吗?”
第二个境界----挑剔作者的漏洞:
“作者的实验设计严密吗?”
“作者的实验结果意外吗?”
“作者的分析讨论是否过于大胆?”
....
此时,读者的科学研究素质已经很高了,
可以说已经站在了科学研究的前沿。
这种境界下的思考能让读者不断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空白,为他们今后创造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这就是核对清单阅读法。
它可以避免匆匆略读一篇文章而所知甚少。
当你第一次仔细
一开始你可能会感觉比较吃力,甚至会觉得很浪费时间,但是别灰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后,你就会发现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高效率、高质量地读完每一篇实验报告。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核对清单阅读法来共同分析一篇典型的实验报告。
三、核对清单阅读法的实例
杨治良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心理学报)
背景知识简介:
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够回忆其本身,却能够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内隐记忆研究成为记忆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非言语材料作为刺激材料。
鉴于以往研究中以语言材料为实验材料的很多,但以汉字作为语言材料的则很少,国内学者杨治良等人(1994)以汉字为实验材料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内隐记忆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
识提取(Graf和Schacter,1985)。
到目前为止,任务分离范式在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中应用得较多。
任务分离是指内隐和外显测验的实验性分离,即操纵某一实验变量使其在不同的测验任务中表现出不同的效应。
罗迪格(Roediger,H. L.)和麦克德莫特(McDermott,K. B.)统计了常用的13种内隐记忆
测验,归纳出内隐记忆测验应该具有两个条件:(1)第一阶段(学习阶段),被试要接触相关的信息;(2)第二阶段(测验阶段),要在强调迅速反应和无意识回忆的指导语下测验被试在第一阶段获得的经验的迁移。
因此,研究内隐记忆的实验大都包括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从所用的研究材料来看,当前内隐记忆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语言材料为实验的刺激材料,主要形式有词干补笔、残词补全、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偏好判断等,另一类是以非言语材料作为刺激材料。
鉴于以往研究中以语言材料为实验材料的很多,但以汉字作为语言材料的则很少,国内学者杨治良等人(1994)以汉字为实验材料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1 前言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的研究粗略地可分为五个领域,即重学时的节省、阈下刺激的影响、无意识学习和条件性作用(内隐学习)、重复启动效应、健忘症研究。
从内涵上讲,在不同领域中,对内隐记忆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
阈下刺激研究通过设立阈限替代测量时的间接测量任务,认为在学习阶段为无意识的事件若在测验中表现出启动效应或其它存在的迹象,就表明阈下刺激确实在人脑中留有痕迹,这种痕迹就是内隐记忆,它可以易化测量阶段对刺激或相关刺激的再加工。
当前内隐记忆的研究多使用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 )方式,从而将内隐记忆理解为由于近
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此刺激的再加工得到易化。
部分阈下刺激的内隐记忆就其含义讲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复启动,只不过近期对刺激的接触是无意识的罢了.
实验性分离是指操纵某个变量使不同的记忆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用任务比较方法(task comparison methodology)研究内隐记忆发现了一系列实验性分
离现象,这些发现表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在特征上是有差别的,从而推测可能存在另一个记忆系统----内隐记忆。
但是,实验性分离可能仅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底层加工过程的分离。
另外,对阈下知觉标准的争论影响着阈下刺激研究内隐记忆的可靠性。
因此,至今仍然较少有在正常被试身上发现内隐记忆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一般而言,两种测量任务的差异越大,如再认和词干补笔,两者之间的联系就越有意义;两种测量任务越相似(如同为判断任务),两者之间的差异(分离)就越有意义。
因此,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两测验任务均为分辨操作),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底层加工过程不同,而不是任务的差别引起的。
在匹配测量任务中,只要间接测量成绩高于直接测量成绩,内隐记忆就可以得到证明。
可以想象:对于某一事件的再认记忆(外显记忆)能力低于另一种未知的记忆能力,而且这两种记忆本质不相同,这必定导致一种新的记忆形式的发现。
与其它研究方法不同的是,匹配任务方法可以直接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
本研究运用以上逻辑,以汉字为实验材料,试图寻找汉字匹配任务中内隐记忆存在的条件。
问题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2.所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