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曲式教案
(1)“静止再现”,也称为“准确再现”/“原始再现”等,即原封不动地 重复呈示段音乐。
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正形的、舞蹈性或其它一些非戏剧性的音乐作品中, 常运用这种再现:
(2)“动力再现”,也称为“变化再现”,即在再现时采取或强化、或弱化处 理。按照动力化处理的方式,又可以分出两种主要的类型:
a、“增强性”再现。增强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音区提高,声部加厚,织 体加密,以及和声、节奏、速度等方面的强化等。尤其突出的是,增强性再现常 常引起音乐的展开,使篇幅加长,力度加强,并且常常出现高潮;
f+sf
Mf dim. P dim.
音区
主要在标准音以下的较低 集中在高音区,音色单薄
音区,音色浓郁
调式
升高 iv 级的 bb 小调(犹太 bd 弗里几亚调式
调式)
旋律
上行为主
同音反复与整体下行
节奏织体
短促弱起的抑扬格,表情夸 等分逆分,富于语言性;单线条旋
张,8 度齐奏
律+长音和弦(内声部重复旋律音)
后形成对比,调性处于#g 小调,第 23 小节到达#g 小调的完全终止,后加上两小
节补充;连接 7 小节(第 26-33 小节),经由 E 大调-A 大调-D 大调的连续属七和 弦进行,停留在 A 大调的V4 和弦上,为再现作预备。
3
再现段为静止再,但加上了 4 小节的补充。
b、“减弱性”再现。与增强性再现相反,它的手法与增强性再现也相反,比 如:音区降低、声部减少、织体由密变疏。旋律简化,力度减弱等。有时也引起 篇幅的减缩。
3、三段式所含各段的反复问题(在三段式中,“反复”有多种可能性,在判
断作品类型时,如有反复出现,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需对它有充分的了解): (1)|:A:|+B+A:呈示段单独反复次,即“(A+A)+B+A”。这时,很容易被
乐谱:曲集上册 Page.105 音响 CD.1005②-2 时间: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
图式:
引子 1+A8[a4(2+2)+a4(2+2)]+A’8[a’4 (2+2)+a’’4(2+2)]+A9[a4(2+2)+a’’’5]+coda.
G:
I/b:VI~i G: F: a(A):G:V G:
如上图所示,这首作品的结构为带有引子与尾声的展开性三段式. 呈示段长度 8 小节,为方正并行的两句式乐段; 中段保持了呈示段的 8 小节规模,主要在调性上体现出对呈示段的展开,但 处理得比较复杂,带来较多的色彩变化.具体来说,中段在第 10 小节从主调 G 大调进入,第 12 小节向下二度模进,转入 F 大调,第 14 小节有 a 旋律小调的色 彩,第 16 小节又有 A 和声大调的特征,第 17 小节后一半到达主调 G 大调的V3
看作是有再现的二段式,需注意辨别: (2)A+|:B:|+A:二、三段联合反复一次,即“A+(B+A)+(B+A)”。这时,
从数量上看有五个部分,与回旋监.式很相似,但它仍然是三段式; (3)|:A+B+A:|:整体反复的情况,在独立作品中较为少见(萧邦喜欢这样。
用各种反复把篇幅扩大); (4) |:A+|:B:|+| A:|:每一个段落分别反复一次的情况,在三段曲式的声
A8(a2+a’2+a’2+a2)+B6[(b2+b’2)+Re2]+
B 7(3+4)+Coda4
A
bb:
bd:
bd
bd:
bb
2、对比的方面:
段
内落
对容
A
B
比 项
速度
Andante, Grave, energico 严峻而有精力的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结构
展开再现四句式乐段
并行两句式乐段
力度
A:
A:#f: #g:
#g: E:A:D:A: V4 A
3
如上图所示,这首作品的结构为综合性三段式。
呈示段(第 1-8 小节):结构为方正假并行的两句式乐段,调性为 A 大调, 第一乐句停留在由 DD6 -V 构成的半终止上,第二乐句以主调完全终止结束,调
3
性统一。
中段(第 9-32 小节):分为“11+13”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 9-19 小节)运用调式变体的手法对呈示段材料加以展开,按
照呈示段 8 小节规模为基础,加上了三小节补充,调性先后经过 A 大调、#f 小
调和#g 小调;
第二阶段(20-33 小节)由“本体”和“连接”两部分组成,本体 6 小节(第
20-25 小节),出现类似“命运动机”的音调和全曲最密集的分解和弦织体,与前
B (2) A B B 把并置关系变成对置关系
A (3) A B AB形成“奏鸣性”综合再现
(4) A B BA形成“对称性”(从材料上说)综合再现
穆索尔斯基(1938-1881)《图画展览会》第 6 首——《两个犹太人》 (一)关于《图画展览会》的两点说明: l、《图画展览会》是穆索尔斯基参观了他去世好友一一一位饿罗斯画家和建 筑师的造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一套钢琴作品。 2、这部作品“用音乐的手法描绘了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从而引起了 很多音乐家的重视,为这部作品配器的版本有 9 种之多,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 尔的配器最为出色,被广为流传,也为这部作品速写为了新的生命力。 (二)关于第 6 首《两个犹太人》的分析 1、结构:使用并置对比中段与综合再现,且含有尾声的三段式。 图式:
单三部曲式(一)
一、概述: 1、意义和特点: (1)定义: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段为基础,按照三部性原则构成的曲式。 (2)结构原理: 单三部曲式的基本图式为: A=A+B+A ①三段式是“三句式”的各种类型中,那些具有三部性特点的各种类型的单 位升级; ②三段式也可以理解为有再现二段式的演化。 2、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第一部分:具有呈示型功能,因此被称为“呈示段”。 第二部分:由于三段式是有再现二段式的升级,因此,中段也就是中句的升 级,因此,它像有再现二段式那样,也可以分为“展开性”、“对比性”和“综合 性”再加上一个“复杂性”共四种类型,中段成为区别三段式的不同类别的重要 标志。 结构成分:中段的本体+回头过渡(即连接,“并行进入”与“延伸进入”是 回头过渡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第三部分:有四种类型。
四、综合性三段式 1、定义:指曲式的中段既有“展开”,又有“对比”。 2、特点: (1)可能引起规模的扩大——包含多个乐段; (2)可以有“展开+对比”和“对比+展开”两种情况;
贝多芬《第 2 钢琴奏鸣曲》(OP.2,N0.2)第三乐章呈示部
图式:
A8(4+4)+{A11[(4+4)+3]+B13(6+7—)}+A12[4+4]+4]
乐曲中比较多见。 二、展开性三段式(使用展开性中段的三段式): 1、特点:整个曲予中只有一个主题,因此也被称为单主题三段式(单主题展
开性三段式)。 2、中段展开的主要手法:展开的手法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
[例]圣-桑([法]1835-1921):《动物狂欢节》(1886 年)第 13 首——《天鹅》
形象
Rich:傲慢、目空一切、气 Poor:单薄、瘦弱、可怜兮兮、唠唠
壮如牛
叨叨
3、统一的方面: (1)呈示段开放地结束在 bd 音上,但这个音延长下去,成为了中段的主音, 使音乐自然地延续下去; (2)更重要的是,两种强烈对比的形象,在再现段中综合起来,全曲描绘了 一幅完整的画面。 4、画面的联想: 表现了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的形象、刻画出他们各自的心理和他们之间的对 话。有如一幕小小的戏剧。 (1)呈示段:肥胖的富人趾高气扬地走出大门。 (2)中段:瘦弱的穷人看到了富人(由 bd 音的延续能够产生如此联想),似 乎见到了希望,独自站在墙角目视着富人,想上前借钱但又止不住内心的害怕, 加上饥寒交迫,不自禁地瑟瑟发抖; (3)连接:“穷人”的节奏型增加了两次波浪型的旋律进行,表现了穷人的 徘徊犹豫;
(4)综合再现段:鼓起勇气(变单声部为 8 度),紧紧地跟上富人,唠唠叨 叨地向他乞求,但富人对他置之不理,再现段的最后一个和弦(用 sf 的力度), 像是富人的一声怒喝——“干什么”,随后的休止像是气氛顿时凝滞下来;
(5)尾声:穷人不折不挠,继续低三下四地两次乞求(p 的力度),但都被 富人的呵斥打断(谱面的两个 sf 处),像是在说:“滚”,最后两小节只剩下富人 的音调,使人联想到富人撇下穷人,扬长而去。
4
为再现作预备。 再现段结构稍又扩充,长度 9 小节,第二乐句音区提高。且采用分裂进行,
属于动力再现。 三、对比性三段式: 1、特点:中段使用对比主题,因此也叫双主题三段式。
2、两种对比: (1)派生对比:和呈示段、和已经陈述过的音乐形象或音乐素材保持潜在联 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对比。 分析要求:首先必须指出对比的因素,其次要找到对比之间的潜在联系,如 果确认是形象问的联系,就必须从标题构思的角度作出逻辑性的说明,如果确认 这种联系是材料间的联系,就必须从具体关系上作出技术性说明。 (2)并置对比:纯粹、绝对的对比。 3、再现段的处理:与展开性三段式比较而言,对比件三段式中再现段的处 理显得更为复杂。对比性二段式中再现段的动力化处理,最重要的是综合再现。 (1) A B A 有四种方式显得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