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


病脉证治理法 方药一线相贯
②分析问题应克服线性思维
用寒(芩连)一定是治热 孤立的看问题
用热(干姜)一定是治寒 (思维的简单化)
中医学的组方配伍有一种特殊方法 —— 舍性(寒热温 凉)取用法
舍性取用
干姜—辛以开之(兼以祛痰) 辛开苦降 芩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泻心消痞
提示在理气消痞常规治法外的另一种消痞的治疗用药思路。
兼水气重(肠鸣)
——加生姜(生姜泻心汤)
兼胃虚重(利频)
——重甘草(甘草泻心汤)
[析疑]
1、寒热互结说(病机)分析
黄连—清热 传统观点:
干姜—祛寒
推理 寒热互结(线性思维)①寒热如同水火,何以互结?—不合逻辑 存在问题:
②临床证候表现,何以证明?—缺乏实证
论证:
①认识问题应 着眼于痞与泻心
证候—痞 治法—泻心消痞 方剂—泻心汤 药物—干姜、芩连
小柴胡汤
枢机之地 补中健脾
正邪分争
扶正 以达邪
提示:凡中焦之病与少阳之病,不论虚 实如何,均应重视补中健脾之法的运用, 其真实的意义在于:扶正以祛邪。即通过 扶正法以达到祛邪之目的。
2、和剂的归类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目前对于“和”法 的内涵和外延尚不确定,古今说法比较杂乱。首先应 该肯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治法的 基本内容,其中汗、下、和三法,就《伤寒论》而言, 分别代表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的治法,就此而 论,“和”法的要领应该是局限而明确的。太阳病为 表,当汗之,即“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明病为 里,当下之,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唯有少阳 ,位 于半表半里,有枢机特性,汗下均不可,只有“和” 之。所以,“和”法应是相对汗法与下法而言的。只 有柴胡汤的少阳病之治才可称为“和”法。推而广之, 厥阴主阴阳转换之枢,也有枢机的特性,故除柴胡汤 外,疏达厥阴肝气之方,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 肝散之治称为“和”法亦可说得通。
虚性胀满 脾虚气滞 塞因塞用 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 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
[难点] 1、寒热互结问题 2、和剂归类问题
[释义]
主症
心下痞硬
呕吐 下利 嗳气 苔腻
(病机) 胃气呆滞 湿浊中阻 升降失常
④ 当注重舌苔的辨证,不论黄白厚薄,一般苔腻。 病例:老年妇女失眠。先安神,后祛痰,后解郁,均不效 ,后泻心(开宣气机,胃气调和)取效。
⑤半夏泻心汤参草枣补益药的意义 半夏泻心汤 补中健脾
运化湿浊 泻心 畅达气机 消痞
参枣草
黄连汤
升降气机
补中健脾
消除寒格
交通上下
旋覆代赭汤
运化痰湿 和胃 补中健脾 舒畅气机 降逆
但是后世医家扩大了“和”法的涵义,特别对 寒热不和证之治及营卫不和证之治,均称为“和”, 这就值得讨论了。比如寒热不和就是寒热错杂证, 既是寒热错杂证,所谓的“调和”寒热,实质就是 “温”、“清”并用,是通过温法和清法而达到调 “和”寒热的,所以仍属“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范畴。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 芩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均属于此。
对半夏泻心汤证的认识,就是由于方中有干姜 与芩连寒热药并用,就认为其病机为“寒热”夹杂; 由于半夏泻心汤主治“痞”证,就认为其病机为寒 热“互结”;又由于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不和,就 认为其治当属“和”法,于是将此方列入“调和脾 胃”之方。其实,半夏泻心汤功用是“泻心消痞”, 当属“消”法的范畴。
无限扩大“和”法的内涵与外延,其结果是把 “和”的概念也模糊了。从大处言,凡病均是不和, 如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脏腑不和、表里不和,当 然也包括寒热不知、营卫不和等,如此说来,所有 治法均是调“和”。换言之,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 法无一不体现“和”法,既然所有治法都是“和”, 那么“和”法何在?所以,我们以为八法中的“和” 法,只是针对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为病特殊情况而设 的一种治法,而半夏泻心汤则自然不当原和法之治。
加代赭石 加桂枝
加参术
旋覆代赭汤(噫气不除) 黄连汤(上热下寒) 连理汤(中虚寒热)
[临床应用]
①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炎、 胰腺炎、慢迁肝、胆囊炎、食道炎、慢性肠炎 痢疾等。
②老年妇女失眠案
(安神
痰热
解郁
和胃)
[释义]
病证 病机 治法 配伍 应用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③舍性取用法在仲景组方中的例证
阴黄方 茵陈术附汤 茵陈 利湿退黄
温下方 平喘方
大黄附子汤 大黄 苦泄通便 舍性取用 麻杏甘石汤 麻黄 宣肺平喘
丹波元坚就提出方药有“性”“用”之别。 “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吐谓之用。但用 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又攻补同用,而治虚 实相错;寒温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 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行者,一取其性,一 取其用,性用适用,自成一种方剂。”
①胃脘痞闷、胀痛,理气药不效,则当用姜连辛开苦降法。 病例:王姓,胃脘胀(胃炎)。先辛开苦降有效,后疏肝理气
不效,又辛开苦降治愈。
②病因有情志刺激的因素,则用柴胡疏肝散,若苔腻 当合半夏泻心汤。
③临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寒热药物及酌用药 量。
病例:刘姓,胃脘痞满(胃肠炎)。先过用寒凉(芩连 量大)加重,后据舌苔(白),调整寒热药物比例取效。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 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
丹波元坚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 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取 性,而大黄取用之意。”
④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
临床两种情况:
A.寒热不偏 (偏热者多)
偏热 偏寒
苔黄口苦 苔白怕冷
原方原量 酌减芩连
B.胃热脾寒 (寒热错杂)
临床三种体 会:
胃热 脾寒
苔黄口苦吞酸 腹痛下利怕凉
芩连 干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