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 新传考研

新闻采访 新传考研

新闻采访
考研资料, 威 信:幺齐齐伞耳幺齐耳齐耳灵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用书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用书
334
440
1.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2011-2020考研真题加真题讲解和答案
2.陈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 笔记
3.方汉奇 中国新闻史 考研考点讲义
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 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 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这样,新 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 电视发达的时代。
【书面采访】是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 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四、采访的七个环节
① 报道策划 ② 采访前准备 ③ 访问气氛 ④ 采访提问 ⑤ 现场观察 ⑥ 采访记录 ⑦ 采访核实
Q:为什么在采访前要进行准备? A:为了确保事实的真实性、报道的时效性、内容的深刻性、
材料的生动性。
Q:需要准备什么? A:政策、背景、知识、采访对象、方案、提问、设备。
为什么说临时性的采访准备和经常性的采访准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怎样在【因特网上采访】 1、了解最新信息。 2、拓展消息来源。 3、运用网络进行调
查。 4、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5、收集背景资料。
应该树立的几种观念 首先树立“补课”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一要加强对
信息技术的掌握。二是掌握外语,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其次,树立“法制”观念,了解并遵守与网络相关的法规。 最后,树立“网络规范”的观念,有序操作。
采访准备工作有临时性和经常性的两种。所谓临时性的,指在接受 某项具体报道任务时,根据具体报道任务的需要所进行的准备工 作。这样的准备工作,目标明确,具体;所谓经常性的,指平时 的积累,比如跑工业的记者,对工业生产的情况就要经常关心, 经常积累,至于工业方面的政策和知识,也要注意学习。跑其他 战线的记者亦然。这样的准备工作和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比较起来, 目标虽然不那么具体,但却是报道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一 旦某项报道任务到来,再围绕具体的任务做准备,那就称得上是 “锦上添花”了,是打有准备的仗了。如果碰到紧急任务,立即 就要奔赴新闻发生的现场,没有时间去慢慢准备,也不会感到两 手空空。还应该看到,记者的采访任务是一个接一个的,采访前 的准备工作也是一次接一次的,这些临时性的准备工作日积月累, 年复一年,反过来又充实了经常性准备工作的内容。这表明,临 时性准备工作和经常性准备工作之间存在着辨证关系,它们是相 辅相成的。
在哪些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在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 记者面访的情况下,记者不妨另辟蹊径,征得采访对象同意, 用书面进行采访。 2、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 前往,但又必须采访,这时,书面采访可以成为记者的替身。 3、记者在无法接近采访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 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4、书面采访可以突 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 5、书面采访是进行补充采访的一种方式。
除了以上这样直接考到的,很多学校在具体的考题中都有涉及到,这是 重要的考点。
三、采访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一、新闻记者的职业和责任 报道新闻,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① 信息时代的信息服务:社会舆情瞭望者 ②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要求: 1、追求新闻的真实性 2、追求新闻的深刻性 3、追求新闻的时效性
真实性 1、具体新闻的真实:新闻六要素 2、整体新闻的真实:选题的均衡性
二、新闻采访考研真题类型
1、撰写采访提纲 2、名词解释 ① 隐性采访(15上大、15西南大学) ② 主观性采访(15上大) ③ 新闻线索(16中传) 3、简答: ① 采访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16复旦) ② 观察式采访适用于哪些采访、需要有哪些技巧和注意事项(15南大) ③ 新闻采访提问的原则和方法(16中传) ④ 采访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16北大) ⑤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2人大推免)
深刻性 1、深度报道的趋势:深度解读 2、网络时代的深度报道
时效性 时效or时机?
二、新闻事实的特征和分类 1、特征 ① 客观世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 ② 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③ 具备可见、可闻、可感的事实
2、分类 ① 动态事实——消息 ② 深度事实——通讯、深度报道 ③ 人物事实——人物通讯、专访
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 中进一步体验。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 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式的特点,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 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都可用,
【电话采访】最大的优势是快捷。 在哪些情况下宜用电话采访 1、联系采访 2、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3、突发事件,快速
报道。 4、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5、留下悬念,需要追踪。 6、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7、传
闻颇多,澄清事实。
电话采访的具体方法 1、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2、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拟出要提的问题。问题要简
明扼要,以便对方理解,易于答复。 3、通话后,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争取对方的合作。 4、要有礼貌。 5、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 6、核实。
10.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11.何梓华 新闻理论教程 笔记和课后习题讲解
12.胡文龙 新闻评论教程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3.刘明华 新闻写作教程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14.张子让 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15.罗以澄 新闻采访学新论(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新闻线索的意义: 1、新闻线索提示哪里有新闻,促使记者进入对新闻的“有意
注意”状态。 2、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活动的向导,使记者能迅速直奔采访
的具体目标、采访对象。 3、新闻线索的质量可能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新闻线索的具
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缺陷:可信性有待证实; 比较简略 ;大多只反映现象 。
【直面采访】 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特点:记者通过口头提问,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 况,搜集新闻素材。
类型:一是直接面对个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即个别采访; 二是直接面对群体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原则: 一、平等 二、因人而异 三、主动权
【视觉采访】就是用眼睛采访。
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1、接受信息;2、发现线 索;3、识别美丑;4、辨别真伪;5、洞察本质;6、捕捉 情景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 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 访。
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1、选好体验点。一要考虑报道需要,二是考虑尽量同自己平
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三要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
领,学他们好思想、好风格。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
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 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
社会性、个体性、独立性、平等性。
四、采访的任务与环节
一、采访的基本方式
四种基本方式 ① 访问 ② 现场采访 ③ 体验式采访 ④ 收集材料
最基本的采访方式:直面采访,视觉采访,书面采访,体验 采访,电话采访,因特网采访。其中直面采访和视觉采访 为最基本的基本。 (蓝鸿文)
二、采访的基本任务
依据报道思想,迅速地收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经典的 事实材料。
① 报道思想 ② 真实的事实 ③ 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④ 经典的、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三、采访的基本要求
1、 到事实发生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2、 面向群众,心贴群众,反映群众的创造、呼声和愿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把采访的立足点真正移到群众方面来; 3、 真实; 4、 快速及时; 5、 独立思考、独立负责,不轻信; 6、 依靠组织、依靠党委; 7、 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平易近人; 8、 讲究职业道德。
三、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转向新闻报道的唯 一桥梁。理解采访与新闻本源的关系。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
四、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其特殊性在于: 1、特殊的目的——向大众传播新闻。 2、特殊的活动方式——社会活动。主要不靠行政的手段进
4.张国良 传播学理论 (第2版)笔记和课后解析
5.丁法章 当代新闻评论教程 (第5版)笔记+课后习题
6.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 (第6版)笔记+考研真题
7.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 (第4版)笔记整理
8.刘海龙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笔记
9.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五、如何建立采访基点
要选择好点。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要下本钱。 要抬头看 面。 要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
【交叉采访】就是记者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 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待到第一条新闻采访结束, 第二条、第三条新闻的材料已搜集了一部分或大部分。
跨行业采访 两种情况:一种是,记者的采访任务涉及到另一 个行业,需要跨行业采访。另一种情况是,记者在采访中 发现了非本行业的重要新闻,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该跨行业 采访。
【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易地采访的好处:开阔记者的眼界。 外地来的记者,有比较, 有新鲜感,能帮助本地记者发现新闻,搞好报道。 易地采 访,便于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易地采访,因为跑的 地方多,掌握的情况多,还可以发现一些老蹲在一个地方 不易发现的带规律性的东西。 易地采访回来,可以向当地 党委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