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员工转岗培训管理办法一、目的1.1合理优化生产班组人员组成,达到岗位、人力的最佳匹配,满足生产工作需要,保证生产正常进行;1.2使转岗人员熟悉新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掌握新岗位的基本工作技能与方法,为上岗后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奠定基础;1.3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系数,避免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出现事故,消除安全隐患。
二、定义转岗培训是指为转换工作岗位,使转岗人员掌握新岗位技术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取得新岗位上岗资格所进行的培训。
对象一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但转换的工作岗位与原工作岗位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全面培训,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达到上岗资格。
三、适用范围根据人员调整性质及数量的不同,分为普通转岗及班组转岗;3.1普通转岗;由于生产工作需要,需将个别岗位人员进行调整的人员变动,包括公司其他部门成员。
3.2班组转岗;由于生产工作需要,需将某一个班组进行车间调整的人员变动。
四、转岗培训要求凡转岗人员,均有接受岗前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培训通过后方可上岗。
4.1普通转岗4.1.1培训对象主要为单个转岗人员,包括普通岗位及班组长。
4.1.2培训时间转岗通知下达后,到岗后的第一个班即为培训时间;培训时间为1-2课时。
4.1.3培训归口普通转岗培训由转入班组负责,其中,普通转岗人员培训归口:转入班组班组长;班组长转岗培训归口:转入岗位的相类似岗位成员或熟练工。
4.1.4培训内容针对普通转岗人员,应以转入部门/班组的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情况、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设备操作规程、安全知识教育等为主,详细内容见附件1《转岗人员培训记录》。
4.1.5考核方式普通转岗培训以培训讲师问答形式为主,可结合现场实际操作,以全部掌握新岗位所有知识,方可认为具有初步上岗资格,否则,继续进行培训。
4.1.6考核结果转岗培训结果分别由接受转岗培训人员签字确认接受该培训及培训讲师签字确认培训结果为准,培训讲师未签字,视为无效培训,培训结束后(即转岗后第一个班下班后)由培训讲师以纸质形式上交生产科存档。
4.2班组转岗4.2.1培训对象转岗班组全体成员,优以转岗班组班组长为重要培训对象。
4.2.2培训时间转岗通知下达后,到岗后的第一个班即为培训时间;培训时间为4课时,如需延长,提前提出申请。
4.2.3培训归口班组转岗培训需要对该班组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培训,包括:生产工艺、设备操作、电气操作、车间注意事项及操作技巧等,其中,生产工艺培训归口:技术科;设备操作培训归口:机修班;电气操作培训归口:电工班;车间注意事项及操作技巧培训归口:长期在该车间生产的班组长;组织培训归口:生产科。
4.2.4培训内容针对班组转岗人员,应以转入车间生产工艺、设备及电器操作等全方面、系统化进行培训,详细内容见附件2《转岗人员培训记录》。
4.2.5考核方式普通转岗培训以培训讲师问答形式为主,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操作,由对应归口的培训讲师把关,以全部掌握新车间各自岗位的所有知识,方可认为具有初步上岗资格,否则,继续进行培训。
4.2.6考核结果转岗培训结果分别由接受转岗培训人员签字确认接受该培训及对应归口的培训讲师签字确认培训结果为准,培训讲师未签字,视为无效培训,培训结束后由转岗班组以纸质形式上交生产科存档。
4.2.7控制办法针对转入车间个别岗位不能达到短时间内掌握上岗知识的,将安排从长期从事该岗位的熟料工临时转入该班组,协助转岗班组正常生产。
2018年3月20日附件1:转岗人员培训记录JL-BG-RZ-011 No.______附件2:转岗人员培训记录赠送以下资料《管理的实践》读后感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应该是什么?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终于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己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
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
如: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
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
”这是因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必须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可以“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
2、必须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
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
”因此,“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
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意义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
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
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同。
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
因此,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必须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
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
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
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
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
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
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于所承担的责任。
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
正确的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要求员工要主动积极,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的方向,同时要求员工要自愿接受改变。
但员工对组织的要企业一般较为弱势,德鲁克总结为,首先员工是一个人,通过职位建立地位,希望公平做事有意义;其次,员工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对员工良好业绩的关注。
“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
”因此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
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间取得平衡。
管理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一本优秀的著作哇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
有所得在于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在于发现自己的误解与错误,在于能够明确自己未来道路的方向!赠送以下资料《管理的实践》读后感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经过改编完全可以应用于现在的我们:我们学习的是什么?我们学习的将是什么?我们学习的究竟应该是什么?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往往在于其超强的预见性.多年之后依然闪耀者夺目的思想光辉,熠熠发光,为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知音了前进的方向与道路。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思想的高度,作品能够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大事记是肉身已逝,但精神依然长存.德鲁克先生《管理的实践》已面世半个多世纪了,在这五十多年中,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
但能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的书籍还是《管理的实践》一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管理的实践》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终于读完了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仿佛自己游荡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企业中。
这本书构筑了完整的“对人的管理”思想。
如:1、人是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富潜力的资源。
德鲁克认为“人的资源——整个的人,是自然赋予的所有资源中最丰富、最有才能,最有潜力的资源。
”这是因为在企业可以得到的所有资源中,认识“唯一能够增长和发展的资源”,亦即“人要贡献出什么必须由他自己决定”,只要他们愿意进行“有目标的、集中和联合的努力”,就可以“产生出真正完整的东西来”。
2、必须对人进行管理,挖掘出人的潜力。
德鲁克明确的提出“利润并不是企业活动的目的,利润不应该成为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依据,他只是对企业是否起作用的一种测验”,他说道:“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
”因此,“经理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把他的资源——首先是人的资源中蕴含的力量都挖掘和发挥出来。
那么我认为,真正诠释管理的意义就要将人的机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
管理者如果只注重员工的绩效,那就死定了!那是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方式已经是人性化管理,更多的是注重员工的感受。
同样的工作,在行政的约束下与在自动自发的工作结果虽然是都完成任务了,但完成的综合效果完全不同。
只注重绩效的话,那会留不住优秀人才。
因此,要想将公司管理的有声有色,必须关注职工的感受,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管理的实践》一书,系统的论述了企业的核心问题,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
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
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满足顾客的需求。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专业和科学,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
管理本质上是一句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
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是业绩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