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新世纪,教育的本质在于拓展人的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焕发人的生命活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生存智慧的、自主发展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和独创的品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开启人的生存智慧,使学生“人人成功,个个成才”,以使他们人生幸福、生活康宁,最终达到社会昌明的人类理想,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宗旨都在诠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这四个字强调的是“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教育教学的落脚点;“每一位学生”突出的是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教育教学中被轻视被忽视乃至被漠视的边缘人;“发展”指的是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在学科中落实在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上。

就拿语文课程来说,《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旗帜鲜明地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来看看它的具体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这里侧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里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应该具备这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底蕴修养。

让教育在爱中行走没有对事业的挚爱,没有对学生的热爱,“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爱是人类存在的理由,正如罗素所说:“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

”爱是一种力量,正如但丁所说:“爱推动这日月星辰的运行。

”爱是教育的密码,正如雪莱所说:“道德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进一步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

”,这是夏丐尊的诊断。

丹尼尔科顿姆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深刻形象的话语“没有爱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只是一些愚蠢的话,他们的智慧就像一只空手套,他们的学问和智慧让美好高尚的思想退化,让所有年轻的花朵腐朽凋谢’,成人们也不过是‘用像给他们的孩子穿衣服的方式来给他们的思想也穿衣服。

’”我们说,教育不是给孩子穿衣服,不是给孩子空手套,教育应该在爱中行走,用爱生成儿童的智慧,用爱生成儿童的快乐幸福,用爱生成儿童的坚强、勇敢与感恩,用爱生成儿童的思想。

教育教学时,当我们用鼓励的眼神、温暖的微笑和亲切的爱抚,去激励去唤醒去鼓舞学生,我们的学生便会从我们的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

而这种信心和力量则往往会转化成学生内在的驱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超越,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我相信,在坐的各位老师在这方面一定都有自己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几年前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名叫吴蓓蓓。

蓓蓓父母原本都在武汉工作,可在她还没上学的时候,妈妈因迷恋上法轮功,弃家不顾,整天练习法轮功,正经班儿也不上,后来竟然跳楼殉法了。

这给蓓蓓幼小的心灵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蓓蓓爸爸只好把小蓓蓓送回黄梅老家上学。

第一次看到蓓蓓,她那双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抑郁眼神深深扎着我的心,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疼痛。

小小年纪竟流露出如此的神情,不能不让人心疼。

有意无意,我总会注意到她。

在她上课畏缩时,我会轻轻走过去,有时会不经意地抚摸一下她的头,有时会俯下去低声鼓励她。

课间休息,她一个人默默地发呆时,我便走过去蹲下来和她聊上几句。

直到有一次,我惊喜地发现了她正踌躇着低低地举起了手,我亲切地点起了她,待她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我带头和同学们为她鼓起掌来。

很快,我发现这孩子,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尤其富于想象,读起书来绘声绘色,于是我常让她当大家的小老师,范读课文。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小蓓蓓融入到了伙伴们中间,融进了班集体,变得活泼开朗了,刚进班时的那个忧郁自闭的小女孩不见了。

也许对于教师而言,这一个“个别生”只是整个班集体中的某个小小分子,可以忽视,可是,对于这一个学生和他背后的家庭而言,这个被忽视被无视的却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和对未来的期盼。

其实,这样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这五个字着重强调的就是这些个有性格缺陷或发展相对滞后的“潜能生”。

当我们真正用爱的眼神去凝望,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

爱赋予了我们的目光一种神奇的穿透力,使我们能看见这些孩子身上潜在的正待我们开掘的能量。

作为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

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都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人”。

我们的每个学生都可以造就,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成长的快乐。

小学教育是人生旅程的起步,是生命成长的基础,古人将这一阶段教育视为“童蒙养正”,印度诗人泰格尔说:“播种希望,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生命”。

这一切要靠爱心作为基础,真爱方能润物无声。

要让教育能真正在爱中行走,还得有一颗童心。

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对此,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样的怄气。

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鞑,连做梦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只能说,陶行知先生的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是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童心决定着爱心,因为童心教给了我们怎样去爱我们的孩子,教给了我们怎样依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去创造性地去促进孩子生命和谐快乐成长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有爱的情感,更要有爱的智慧和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

”让我们找寻到这弥足珍贵的童心,让教育在爱中行走地更挺拔更稳健!让成长在探究中茁壮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没有学生自主的或主动的学习,“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有关主动学习最好的教育隐喻就是“学走路”。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然后是跌跌撞撞,再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

走路只能自己走,不能由别人“抱着走”或“背着走”。

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是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是成长路上弥足珍贵的生命体验。

叶圣陶在给教师的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子走路。

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是学习的终极追求,也只有自主学习或主动学习,才算是真正的学习。

正因为如此,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则指的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李政道说过:“求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而哈佛人也说过:“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那么,激发引导我们的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应是我们教师的终极使命和最高的境界追求。

在一次语文教学视导中,我随堂上了一节阅读课,课题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钓鱼的启示》,当时听我课的是教研室黄主任。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我”惊喜地钓起了一只漂亮的大鲈鱼,可父亲竟然让我亲手把它放入了湖中,可也就是这个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领悟其中的深刻意蕴是个难点。

针对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的特点,我设计了“读中发现质疑问难——读中探究释疑解惑——读中对话体会感悟”的教学思路。

说实话,课前仅只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框架,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很清楚,课堂不确定的因素其实有很多,因为时间原因,也确实没能做好精心的预设,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流程也不十分清晰。

但就是这节“素课”给予我的感触和体会最深。

[片段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把自已疑惑的地方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相信大家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为阅读的发现者!(这是我向学生发出的第一个充满期待的探究信号)(实话实说,我所任教的这个电教班是我一手带上来的,很了解我们班学生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较强的特点,但就这篇课文而言,还是缺乏足够的信心。

于是在学生自由阅读自由圈画的时候,我用心巡视,巡视了一圈后,我心里有了底。

这群小家伙比往常更努力更投入,发现了不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后质疑问难)生1: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起的鲈鱼放回湖中?生2:要知道那条鲈鱼可是“我”亲手钓起的,(生读出文中相关词句)你看,它是那么漂亮、那么大,从那以后“我”都34年没钓多那么大的鱼!我也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放回不可?师:(伸出大拇指)你能从文中关键词句中发现问题,并能清楚地提出来,真不简单!(学生小手如林)生3:(生读出文中写“我”不愿放回鲈鱼的词句)“我”都哭出了声,并再三乞求父亲,更何况当时当时没有人看见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间钓到这条鲈鱼的,可父亲为什么坚决让我放回,并且是让“我”亲手放回?他要放回,怎么不趁“我”往四周看时,自个儿偷偷地放回?明知“我”是那么舍不得!师:(异常惊喜激动)你能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设身处地地去想象、去体会,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生4:“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知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的“鱼”为什么加了个引号呀!生5: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为什么我就会想起父亲的话?这里的“道德抉择”这个词我不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