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课件(PPT 56张)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课件(PPT 56张)
职业生涯 规划理论
人职匹配 理论
职业生涯 发展理论
生涯决策 理论
自 力分析
决策方 法步骤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PARSONS) “特质—因素”论
最早的职业指导理论 基本假设:一个人可以通过个人的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的相互匹配, 来找出理想的工作或职业 该理论提出的职业指导由三步(要素)组成:自我分析、工作分析、 人职匹配。 该理论认为个人特质如:兴趣、性向、能力、人格等,都可以用心理 测验等客观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勾勒出一个人的潜能。同样地,职 业也可以依照它需要多少个人特质的“量”,从而描述出此工作的侧 面图。职业指导就是根据这两方面资料来指引求职者进入职业。
尤其到了1993、1994年,出现了大学 生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的热闹景象。
★我们的30年——30年间青年就业观念发生大变化
3.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大学生择业“我要找到最佳结合 点”。就业开始出现多元化。 而大多数大学生在今天求职时,已经显得更为成熟和理性,
努力在现实提供的条件和可能下谋求个人的发展,尝试在个人和 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金斯伯格的职业意识和追求的三阶段理论
现实期 17岁以后
尝试期 11-17岁
幻想期 11岁以前
1.幻想期(Fantasy,11岁以前) 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 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 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 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Tentative,11~17岁) 人们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有职业兴趣,开始更多、 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 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现实期(Realistic,17岁以后) 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 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 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此期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 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 也就是说实际上揭示了初次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 展变化过程。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理论对实践活动曾产生过广泛 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包含人职匹配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决策理论等等。 自我探索:包括认识自我的维度与方法、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职业倾向探索;职业社会认知,了解社会、 认识工作等; 生涯决策:包括决策的类型分析、理性决 策的有效方法和步骤、生涯决策阻力分析 等;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人职匹配
兴趣 兴趣
企业需要
能力 能力
自 自 我 人职匹配 我 人职匹配 分 分 析 析
工 工 作 作 分 分 析 析
岗位需要
人格 人格
职业需要
该理论将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视为静态的关系, 低估了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的潜能,以及若干年 后工作要求改变的可能性。有如下缺点: ——忽略人格动态的发展,缺乏个人动机、需求 及社会因素的考虑。 ——由于职业所需要的条件存在很大分歧,不易 按个人特质进行明确的区分。 ——强调对环境的适应,而忽略了个人主观性及 创造潜能 ——性向测验对职业成功的预测力偏低。
金斯伯格(Eli Ginzberg) 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金斯伯格的研究重点是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 展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职业选择是一种发展性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单一的决 定,而是在几年之间做出的一系列决定,在这一过程中, 相邻步骤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 ——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大部分决定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在 这个过程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与个人的年龄和发展密不 可分。 ——职业选择过程以一种妥协的方式结束。个人作出的决 定受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必须在影响择业的主要 因素之间取得平衡。
讲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讲 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
★我们的30年——30年间青年就业观念发生大变化
1.70年代:“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有自己 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 “只要是非农业户口,不管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全部包 分配,没有一个人待业。” (就业无忧,国家全包” )
★我们的30年——30年间青年就业观念发生大变化
2.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大学生择业“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 职业求发财”。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那个时候能够自由选择职业,于是, 经济效益好、发钱多的单位成了大家的 首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从“一步到 位”变成“骑马找马。1992年的一份调 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是当时青年“最迫切需要”的第一选择,
“职业锚”理论与实施
职业锚是个人的长期职业定位,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以实际成功
经历为基础);
第二部分是自己认识到的自我动机和需要(以自我感知和
他人反馈为基础);
第三部分是自己认识到的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才干 能力
动机 需要
态度 价值观
技术 职能 职业锚
管理 能力 职业锚
创造型 职业锚
安全型 职业锚
自主型 职业锚
挑战型 职业锚
服务型 职业锚
生活型 职业锚
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Career Anchor)是职业生涯规划时另一个 必须考虑的要素。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做出职业 选择时,最难以舍弃的选择因素,也就是一个人 选择和发展一生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施恩教授提出的,这一 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 的专门研究小组,是从斯隆管理学院毕业生的跟 踪研究中提炼而成的。 施恩教授在1978年时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 随后大量的学者对职业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 在九十年代将职业锚确定为八种类型: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专家埃德加· 施恩 (Edgar Shein)三周期九阶段理论
他指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通常要经历3个生命周期,即生 物社会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和工作职业生命周期。 而在人的总生命空间中,人们将最为宝贵的几十年都献给 了工作。通过工作,养活了自己和家庭,通过工作实现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 有决定作用是工作职业生命周期。 并且将职业生涯根据年龄分为九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