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的综述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一班闵芙蓉 20082435
引言:从某种意义上说,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 而作为爱情的升华, 便是婚姻了。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两本著作则是这一类的代表。
《红楼梦》自18 世纪中叶成书以来, 以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 拨动了亿万读者的
心弦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
《傲慢与偏见》由19 世纪初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所创作。
在作品中, 作家以其女性独特的敏锐目光, 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细致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是文学宝库中驰名中外的作品。
两部作品描写的是同样儿女悲欢事,同样两本世情书,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字:《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爱情女性意识
两部小说作为世界经典名著,许多学者已对他们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阐发出各自的观点。
同时在某些方面,他们的观点还存在着某些相通性。
一、赵景俞、赵双之学者的观点较为相似,他们认为两部作品几乎同时产生于
东西方不同的两个国度,但都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而进行的创作。
《红》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封建专制主义,《傲》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而且都是对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描写。
两部小说的取材都不是当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也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 而是上流都是上层人物、封建贵族或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天天见的日常家庭生活。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世情小说。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都是写实性的小说,《红》以当时封建社会一个官僚家庭贾府为中心, 写出了一群贵族、特别是少男少女们的生活、交往和爱情婚姻。
《傲》也是以中产阶级班纳特家为中心, 写了他们家五个女儿和邻里、亲友的交往以及她们的爱情婚姻。
所以前者常被认为是社会的悲剧,后着则是性格的悲剧。
二、张兵和王晶晶两位老师是从两部作品的爱情和婚姻为着眼点而进行阐述
的。
他们认为林黛玉和伊丽莎白是爱神分别播在中国和英国的两颗情种。
女子同属“痴情女” , 男儿皆为“钟情郎”。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重情郎情深愈执著。
在前一部作品中的林黛玉从小在贾府和宝玉两小无猜的一起长大,感情相当微妙。
两个人一直是真心相对,虽然中间穿插着各种
小插曲,虽然最后没能成为眷侣,但他们的爱情细胞还是一直存在的。
而后一部作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没能是一见倾心,中间也一直存在着矛盾和偏见,但最后还是将对方的爱意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两个有情人走到了一起。
在结局方面,前者是一个爱情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后者则是一个爱情喜剧相爱的两个人走在了一起。
三、因为两部小说同时作为世情小说,并且都是以爱情故事为切入点,几位学
者都对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他们几乎都认为两部作品中都是女性主动对爱情的追逐,从某一层面上来说这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某种体现。
即使当时的旧中国,封建思想还是深入人们的骨髓,这种意识还是潜在的。
李佩英老师总结时还说两部作品虽然结局不一样,但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在艺术手法上面,几位学者普遍认为前者(《红楼梦》)的成就明显要高
于后者(《傲慢与偏见》)。
特别是乐山师专的沈怡老师,她的阐述最为明确的提出前者的成就高于后者。
在人物塑造方面,《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塑造主要是通过“表现”的手法, 就是说, 人物的性格从一出场就荃本上定型了, 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 作者主要是通过各个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却避免了何单化的塑造性格不是一下子定型的, 而是通过情节的进展, 人物
的行动逐步展开的。
小结:在相同相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既有许多一致性, 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作为两本著作,相信它们会引发更多作者的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儿女笔墨社会大观—《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研究张兵苏
州大学学报 1989年第1期
2、《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的比较赵景俞山西大学学报 1993年
第1期
3、《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之比较陈婧福建师
范大学 2006年4月
4、《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赵双之 1986年第3期
5、《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之比较李佩英岳阳职业
技术学院 2006年12月
6、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王晶晶湖
北大学外语学院
7、匠心独运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的比较李娅岳
阳职业技术学院
8、平凡中见深刻比较中见高下《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沈怡乐
山师专学报 1998年第3期
9、时代的壮丽画卷艺术的瑰丽珍品《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胡文
新陕西师大学报 1994年10月
10、无端笑哈哈不觉泪纷纷《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续篇赵
景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