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社会公德是人们日常生活是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一个指导和约束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不遵守社会公德的问题。

对此,本调查重点从环境与卫生、文明交通、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促进人们遵守社会公德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社区社会公德问题
一.引言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在高中思想政治中我们就学过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比如,当你进入公园游览时,你的身份就是游客,你就必须遵守公园的公共秩序,保持环境卫生;当你进入影剧院时,你的身份就是观众,你就应该按照影剧院的规定,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壳,当一个文明观众;当你进入图书馆、阅览室时,你的身份就是读者,你就应当爱惜图书报刊,保持安静的环境,如此等等。

不论你的职位高低、年龄大小、职业背景如何,在公共场所人人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共同遵守这些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生活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公德同个人私德相对,前者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则指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个人的品德、作风、习惯等。

两者虽有区别,但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无阶级的社会里,社会公德为人们所公认,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维护和调整。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并为全体人民所接受。

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

我国宪法还明确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一切公民的义务,违反社会公德,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重的如破坏公共秩序、扰乱社会治安的要绳之以法。

(二)调查的时间地点
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楼和润园社区
(三)调查方法
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的范围,对象
和润园小区居民
二.调查内容
(一)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
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

由此可知,社区群众本身是非常不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
(二)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社区群众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三)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社区群众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

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通过调查,得出最令人反感的社会公德行为排序:
(一)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
调查发现,55%的市民认为排在首位的是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

(二)不走人行横道
排在第二的是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这一项有54%市民选择。

(三)不排队
紧接着排下来的是乘车购物时不排队、服务态度冷淡、乘车时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以及在公共场所喧哗、怪叫、争吵。

36.7%的市民对在禁烟区吸烟很反感。

(四)其他行为
此外,被列为十大违反公德现象的还有,在公共场所与异性过分亲热、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乱放自行车、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在旅游场所乱写乱画及在楼道中乱堆杂物。

三.社会调查结论
当地社会公德缺失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但追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金钱优先”吞没了社会公德。

一些人以追逐金钱为目标,“效率优先”被理解为“金钱优先”,能不能赚钱和赚钱多少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而不看他所赚的钱是不是合法的钱,似乎只有他赚了钱,一切都是合乎道德的和崇高的。

于是,出现了某省的省委政法部门发文件不追究民营企业家原罪的怪事。

(二)缺乏正义的社会氛围
在我们社会的发展中,经济增长被置于核心地位,公平和正义只是作为第二层次甚至是第三层次的发展理念。

于是就出现了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公平正义的现象:只要经济发展了,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破坏,什么都可以违背;这就造成许多的社会正义伦理和道德底线被突破,被扭曲。

自然,作为社会正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社会公德也就被一些人一再地践踏。

(三)社会公德的缺失在于缺乏社会公德的维护者、监督者和对违反者的惩罚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陈抗教授曾指出,人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规范使用者”,他们是按照规则行事,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类型,这类人占70%左右;二是理性利己主义者,完全为了自己,这类人占30%左右。

规范使用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件合作者”,他们是那种只要有一定的互惠利益就可以进行合作的人;另一种是“志愿惩罚者”,他们对于搭便车者深恶痛绝,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自发地对于搭便车者进行惩罚。

在我
们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正是社会公德的坚定维护者、敏锐的监督者和侠义的“志愿惩罚者”。

这些主体的缺位使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激励,使破坏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惩处,于是大家对社会公德就视而不见,想遵守就遵守,想不遵守就不遵守。

(四)公众普遍缺乏规则意识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开会有开会的规则,议会有议会议事规则,国际组织有自己的组织规则,公司董事会有自己的执行规则;体育运动有运动员的规则……可以说,规则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任何社会的运行都离不开规则。

但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规则的遵守程度比较弱。

即使有公共规则,大家也都是想极力去摆脱公共规则。

这样一来,本来是约束所有人的规则最后却成了只约束少数没有办法摆脱约束的人的规则。

西方有一句谚语:“有规则就有例外。

”而在我们这里,守规则却成了例外。

社会公德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规则,规则意识的缺乏就造成了社会公德的缺失。

四.建议与思考
根据在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社区群众的社会公德问题。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来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

在北美,人们喜欢说:检查自己的信用报告,就像检查汽车有没有油那样重要,没有人想在急需赶到某个地方时因车没油而困于路边,同样,也没有人想在自己最需要信用贷款时遭到拒绝。

我们要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形成一种类似的局面:每个人时常检查自己的公德行为,就像检查自己的车有没有汽油那样。

其次,要以法促德,也就是说要利用立法等手段促进社会公德的确立与遵守。

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迫切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定与执行来保障。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以法促德是一个基本的经验,社会公德的遵守需要严格的法律。

例如在中国的香港地区,乱扔垃圾要被罚款1500港币,在电梯中吸烟要被罚款5000港币。

这样严厉的处罚使乱扔垃圾和在电梯中吸烟的现象就几乎绝迹了。

因此,我们借鉴这些好的经验,充分利用法律的严谨性和严格性来确立社会公德的地位。

第三,要不断壮大社会公德维护者、监督者和惩戒者的队伍,不断形成“失德受惩”的局面。

这支队伍包括政府的公务员、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广大的群众。

要在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使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力量。

参考文献
【1】《读者》,《社会公德问题分析》一文,2013年5月。

【2】陈升:《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李华林:《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新视野》2003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