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


第一章
概述
第5 页
小儿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腑清灵 易趋康复
第一章
第6 页
概述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特点
1.取穴少,用独穴:1-3个,不超过5个,急症只用1个。推 拿时间长,穴位少,干扰少,主攻明确,操作方便,疗效 好,患儿易接受。 2.操作时间长,频率快:每穴3-5分钟,重点穴位8-15分钟, 频率多在200次左右。 3.推与揉,重平衡:推为直线 ,有上下之别,揉为旋转, 有顺逆之别。虚者补之(上推、左旋),实者泻之(下推、 右旋);虚实不明,则来回推之平补平泻,揉法之左右同 数。 4.惧左手,男女同:无论男女只推左手。
注意:速度要快,力量轻重视患者年龄、体质而定,以 不使皮肤红肿为度。
第一章
第9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2.揉法: 要求:定点旋转揉动。 操作:在定点穴位上用拇指或中、食指罗纹面旋转揉动。 作用:一般左揉主升,右揉主降,作用多偏补,也含有
清补的作用。 注意:多适用于点状穴位。
第一章
第 10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 (2)清肺经,能宣肺解表、清肺泻热、
化痰止嗽
■无名指末节掌面
■清法从无名指指根推到指端,补法则反之
■(1)用于肺气虚损所致的咳嗽、气喘、面 白、自汗、畏寒等症。 (2)用于感冒、咳嗽、肺热痰喘、痰鸣等。
第二章
穴位考订 操作手法
5.肝穴
第 23 页
功效 部位 手法 主治
■清肝经,又称平肝经,能平肝泻火、解郁 除烦、息风镇惊
3.拿法: 要求: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操作:在定点穴位上用拇指、食指两指,夹住穴位,同 时用力卡拿。
作用:刺激强烈,用于用于发汗、醒神、激活神经、抑 制癫狂等。
注意:本派拿法专用于列缺穴。
第一章
第 11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4.捣法: 要求:力量均匀。
操作:屈曲中指或食指,背面第一指间关节在穴位处均 匀捣打。有下捣(离心)、上捣(向心)、左捣(身体左 侧)、右捣(身体右侧)之区别。
第一章
第 15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8.掐法: 操作:医者用拇指指端爪甲部掐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逐
渐用力切掐,可持续用力也可间歇用力。 作用:镇惊、醒神、开窍。 注意:不可长久用力,以免掐破皮肤。
第一章
第 16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9.并推法: 适用于多穴位需要进行同一方向的操作,可节约时间,
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4.重视脾胃、调中土,长养万物:重视后天脾胃,处处顾护脾胃, 中焦有病脾经多补,久补。虚实同补(实证配合清胃经)。虽有肺 经、肾经,二者少补,若虚继以补土生金、补后天以养先天之法。
代表人物:徐谦光、李德修(1893-1972)、赵鉴秋等。
第一章
概述
第4 页
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行气未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机蓬勃 发展迅速
点方向推动,为合阴阳疗法。 作用: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气血和谐。
第一章
第 14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7.运法: 要求:力量均匀。
操作:医者用拇指侧面或食、中、无名指指端罗纹面 (可单用或二指并用)循穴位向一定方向做环转推动,或 半环形推动。如运八卦、运土入水、或运水入土。
作用:化郁、调整气血阴阳。
第一章
第7 页
概述
基本手法
推、揉、拿、捣、分、合、运、掐法; 同时还有2个穴位并推的情况 。
第一章
第8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1.推法: 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
操作:在穴位上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有规律的,轻重 均匀地连续直线推动。
作用:一般离心为清,向心为补,来回往复为清补。 (除外特殊:清天河水)
第 21 页
■(1) 清心经,能清心泻火 (2)补心经,能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 中指罗纹面
■ 一般清补法,从指跟推到指端为清,反之为补
■ (1)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 赤口疮、小便短赤等症。 (2)用于气血虚弱、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 症。
第二章
穴位考订 操作手法
4.肺穴
第 22 页
功效 部位 手法 主治
作用:用于矫正筋脉拘急 或偏胜,起升降矫正的作用。
注意:李德修习惯用拇、食、中指联捣。
第一章
第 12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5.分法: 要求:力量均匀。 操作:医者用两手拇指罗纹面同时从穴位中点向两旁做
推动,为分阴阳疗法。 作用:分寒热、平气血的作用。
第一章
第 13 页
概述
基本手法介绍
6.合法: 要求:力量均匀。 操作:医者用两手拇指罗纹面同时从穴位两边向穴位中
■食指罗纹面。
■一般用清法,称为平肝,自食指根起一直推到指 端
■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 苦咽干、头晕头痛、耳鸣等症。
第二章
穴位考订 操作手法
6.脾穴
第 24 页
功效 部位 手法 主治
■健脾益气,调理中焦
■拇指桡侧缘或拇指罗纹面
■屈指向心推之为补,直指离心推为清,来回推之 为清补(多用补法) ■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 肌肉消瘦等症。
第二章
基本穴位 操作手法
2.胃穴
第 20 页
功效 部位 手法 主治
■ 清胃经,能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泻 胃火、除烦止渴, ■ 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 ■ 循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离心直推。
■ 用于胃气上逆、胃火上炎所致的呕吐、牙龈 红肿或出血、烦渴等症。
第二章
穴位考订 操作手法
3.心穴
功效 部位 手法 主治
第二章
穴位考订 操作手法
7.内劳宫穴
第 25 页
功效 部位 手法 主治
■清热除烦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 ■掐揉内劳宫,用拇指指甲掐揉
■用于各种发热、五心烦热、口舌生疮、便血 等症。
第1 页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
01 概述
目录页
02 基本穴位及操作手法
第2 页
第一章
第3 页
概述
三字经流派学术思想
1.“百脉皆汇于掌”:推两掌-调血脉-治百病; 2.抓主诉、用主穴:各型处方都以针对主诉穴位为君,久推、先推; 3.重视纯阳、以清见长:小儿热病、热证最多,它邪致病易于热化, 故普遍用清法。
如:平肝清肺的操作。
第二章
基本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图
操作手法
第 17 页
第二章
基本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图
操作手法
第 18 页
第二章 基本穴位介绍
基本穴位 操作手法
功效
部位
1.大肠穴
手法
主治
第 19 页
■ 清利肠腑
■食指桡侧,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 (1)补大肠,循食指桡侧,向心直推。
(2)清大肠,循食指桡侧,离心直推。 (3)清补大肠,循食指桡侧,来回直推。 ■ 腹泻、腹胀、便秘、积滞
相关主题